把“小蓝莓”真正做成“大产业”
作者:王大明 王文刚
来源:《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年第12期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对蓝莓产品需求的不断升温,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快速发展,大兴安岭地区的阿木尔、黑河的逊克、伊春等地都大量人工种植了高品质蓝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对调整优化蓝莓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一、黑龙江省蓝莓产业发展情况
我省野生蓝莓资源十分丰富,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伊春及黑河等自然生态条件较好、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全省野生蓝莓面积超过270万亩,常年蕴藏量在30万吨左右,约占全国总蕴藏量的90%。上世纪80年代,依托丰富的野生蓝莓资源,我省先后建成了一些野生蓝莓加工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蓝莓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我省的蓝莓加工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仅大小兴安岭地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8家,年加工量达到3万吨以上,开发出10大系列140多个品种。我省蓝莓加工厂数量、规模、产值、产品种类都位于全国首位,已成为全国蓝莓重要生产加工基地。
蓝莓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省资源的永续利用,在林区经济转型、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省蓝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原料基地保护与建设不完善,很难满足蓝莓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目前,真正为大型加工龙头企业服务的蓝莓原料基地建设很不到位,专业化、优质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在数量上、规模上以及产品质量都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生产要求。
(二)标准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很难满足蓝莓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蓝莓产业发展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技术、环保、标准、认证、监测等多学科,目前尚未形成全面协调的格局,蓝莓加工还不能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全局中找准定位。很多加工企业对原料保鲜和拳头产品开发等关键性技术投入严重不足,凭经验管理生产,频繁出现产品质量问题。 (三)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很难满足蓝莓产业科技化发展的需要。我省蓝莓产业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要使我省蓝莓产业生产加工达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不同层次的蓝莓培育加工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培养。
三、加快推进我省蓝莓产业发展的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加强基地建设,推进蓝莓生产规模化、标准化。要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根据自然特点和植物区系组成,在山区建设小型野生蓝莓原生态恢复和相似地资源恢复示范区。同时,采取更优惠政策,引导蓝莓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建设蓝莓原料基地,积极稳妥发展规模化蓝莓生产栽培,不断优化蓝莓种植业结构,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带,扩大幅射面,为蓝莓加工提供优质、充足的原料。
(二)加强企业建设,推进蓝莓加工集团化、高端化。积极支持我省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已具一定规模的蓝莓加工龙头企业扩张升级,使其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蓝莓加工龙头企业。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实行层次化发展的原则,按照多元化的政策发展,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前沿技术研发,破解生产难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发展层次,促进我省蓝莓精深加工业的开展,打造一批现代化企业,彻底改变蓝莓加工业目前“小、粗、低”局面,生产出更多“高、精、尖”产品。
(三)加强市场建设,推进蓝莓产品销售品牌化、网络化。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某一品牌产品要求的,取消其以该品牌身份进入市场的资格,统一品牌质量,并制定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此外,积极适应国际化的大趋势要求,在蓝莓产品的营销上下工夫,拓宽销售渠道,创新更多的方法,如蓝莓市场的虚拟市场开发、差异化开发、定位开发等,把蓝莓产品做成黑龙江省支柱产业。
(四)加强环境建设,推进蓝莓产业发展政策最优化。蓝莓的主要产区大兴安岭、伊春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加之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省财政厅在推进财源项目时,充分考虑其特殊性,降低准入门槛,给予蓝莓加工企业特殊支持。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林区发展林下经济享受与农区同样的政策,调动企业及农户生产蓝莓的积极性,建立建好种苗基地,控制苗木价格,降低农户和生产基地生产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直接投资蓝莓产业。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多种经营项目处) 责任编辑:洪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