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模拟考试(含答案)
(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状态?(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羌族
2、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B.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3、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南方的生产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 C.南方统治者为壮大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D.南方的生产技术、工具比北方先进
4、唐朝时期,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是( ) A.洛阳
B.扬州
C.长安
D.成都
5、下图是有关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6、中国的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名医辈出。东汉末年,为外科手术制成麻醉药,并编创了防病健体医疗体操的名医是( ) 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
1 / 8
句。唐末农民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8、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B.保持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D.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9、北宋宰相赵普曾推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下列体现北宋在经济上“夺其权”措施的是( ) A.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B.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C.设通判监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权利 D.设置转运使,收回地方财赋权 10、下列事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 ) A.孔子创立私学 C.卫青北击匈奴
B.长平之战 D.赤壁之战
11、五代十国中,五代相继统治的地区是( )
A.黄河流域 B.江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长江流域
12、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下列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 ) A.秦国
B.韩国
C.楚国
D.燕国
13、“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此时,力劝皇帝御驾亲征的人物( ) A.石敬瑭
B.岳飞
C.李纲
D.寇准
15、南宋与北宋政治特点的相同之处是( ) ①都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②都有皇帝靠议和苟安
③都存在投降派占上风,主战派受排挤现象 ④都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2 / 8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C.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B.分封制基本瓦解 D.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1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首领当皇帝的统一王朝——元朝的建立者是( )
A.耶律阿保机 B.铁木真 C.忽必烈 D.努尔哈赤 18、唐朝著名的诗人有很多。有一位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忧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诗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的名句。后人称他为“诗圣”。他是( )
A.王维 B.杜甫 C.李白 D.白居易
19、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0、“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靺鞨
D.吐蕃
21、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用于监督官员的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刺史 22、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 ) A.道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法家学说
D.儒家学说
23、唐朝堪称世界工艺珍品的陶瓷制品是( )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24、太平军进行北伐和西征的最终目的是( )
3 / 8
A.解除天京之围
C.消灭华尔统领的洋枪队
B.推翻清朝统治
D.建立与清政府对立的政权
25、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了他的著作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1、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然此一制度,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贯彻各种政令。……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史学集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然此一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此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的名称及作用。
4 / 8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书省”的地位,并说出它的作用有哪些?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图中反映的远古人类生活过的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
材料二:他们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他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 刮削器、石锤……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1)如图所示的是哪种远古人类? (2)材料一的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
(3)考古学家发现材料一所示图片的这种古人类有何重要影响? (4)材料二反映了材料一所示的人类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5 / 8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请你再列举出两项他所实行的其他汉化措施。
(2)因当时北魏孝文帝的年号是太和,这场改革也被称为“太和改革”。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如何?
(3)根据材料二,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6 / 8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A 2、B 3、D 4、C 5、A 6、B 7、A 8、B 9、D 10、D 11、A 12、A 13、D 14、D 15、D 16、A 17、C 18、B 19、A 20、D 21、B 22、A 23、D 24、B 25、D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
7 / 8
1、(1)制度:科举制度。特点:自由报考,按照成绩由高到低录取。作用:打破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有利于社会思想的统一和文化的互相交融,把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官员和社会的文化素质。
(2)名称:三省六部制;作用: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地位: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演变,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制度创新应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得) 2、(1)北京人。
(2)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会保存火种。
(3)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或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证据等)。
(4)打制石器,技术比较成熟。 3、(1)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等。 (2)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改革是富国强兵之路;改革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开拓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惟改革创新者胜等。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