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龙袍
秦灭六国,秦始皇相信五德终始说,认为秦属水德,而周朝属火德,故秦能代周而有天下。于是改周朝正朔,以十月为岁首,颜色尚黑。所以皇帝的龙袍是黑色为主色调。
汉朝建立后,认为自己还是起自北方,仍然属于水德。当时著名将领学者,也是战国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之一的北平侯张苍也认同此点。于是仍袭秦朝正朔和服色,只是旗帜尚红。
汉文帝时,鲁人公孙臣上书汉文帝,言汉属土德。文帝发与丞相张苍和博士等讨论。结果公孙臣胜出,丞相张苍失败后自绌,不久罢相。时有方士新垣平亦言土德和变服色,并得到汉文帝的宠信。但是不久新垣平弄虚作假的伎俩被揭穿,汉文帝只好停止了改正朔和服色的活动。
汉武帝时,司马迁、唐都上书汉武帝,要求重新编定历书,改正朔和服色,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太初元年,颁定《太初历》,并改正朔为正月,服色改为黄色。
龙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 ,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 :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 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4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色、月白色、大红色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4种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4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9条龙。而明代龙袍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龙袍上的龙相应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
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体现得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第一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格。
龙袍披领绣行龙二,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绣行龙五,衽绣正龙一,襞积前后绣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两袖端绣正龙各一。另外,龙袍的领口、大襟、披肩的边缘及中部隔沿、下摆底沿、袖缘等部位,镶饰以片金织锦纹缎。“片金”就是以丝线、金线等混合织造。
博物馆内收藏了一件近十万颗海珠穿织的团龙袍。身长150厘米,通肩宽190厘米,深黄色,里层衬白地暗花,圆领,马蹄形袖,袖头和领口都是用黑蓝色丝绸垫边,并用金丝线织出图案,图案正中刺绣一“寿”字,庄重大方。周身用金丝线穿珍珠粒织成八条形态各异的龙,两肩各一条,龙角竖起,四足腾空,龙首下用珍珠织出一银光闪烁的寿字,并点缀山水,彩云,前胸,后背各有一条龙,四爪腾空,追逐火珠,周缀彩云,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龙下以五彩线织出祥云,炫彩壮丽,世所罕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