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家分享。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标】
1、理解李⽩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然的语⾔,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学⽣的鉴赏能⼒。 【教学重难点】
1、诗⼈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新课
⽕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时,我们⾃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蜀“难于上青天”这⼀脍炙⼈⼝的诗句。今天,我们⼀起来读李⽩的《蜀道难》,领略⼀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题 1、⽂体知识:
本诗是⼀⾸七⾔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的掌管⾳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以备朝廷举⾏祭祀,召开宴会或举⾏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乐的诗,它包括⽂⼈创作的和采⾃民间的;⼴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乐⽽袭⽤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701~762)字太⽩,号青莲居⼠,盛唐时期的著名诗⼈。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济苍⽣”之志。唐⽞宗天宝九年(742年),李⽩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权⾂的排挤,加之个⼈的傲岸不羁,⼀年多便被赐⾦放还,因⽽思想上便由⼊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的诗作,《蜀道难》《⾏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
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诗的创作曾有⼀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宗避安史乱⼊蜀的,⼏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去考证。但有⼀点得到了⼤多数⼈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诗⼈在表⾯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道路的艰难。 3、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铜梁、⽟垒(均为蜀⼭名)之阻。”本篇根据这⼀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夸张形容的⼿法,描绘了由秦⼊蜀道路上惊险⽽奇丽的⼭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写了⼈⽣旅程的艰难。全诗⽓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充分体现了李⽩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三、研习课⽂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
②对照注释第⼆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部分⽂字障碍。 ③范读课⽂,注意听清字⾳,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散⽂化的句⼦,表明诗⼈在仰望蜀道时情不⾃已,脱⼝⽽出,也显⽰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同义重出,极⾔蜀道之⾼。“乎”“哉”,皆可有延长⾳。“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栈相钩连。”
这⼀层写蜀道来历,当⽤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鸟道”,意即⽆⼈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惊⼼的场⾯,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件惊天动地的⼤事。 C、“上有六龙回⽇之⾼标……以⼿抚膺坐长叹。”
这⼀层紧承上⽂,写蜀道的⾼峻、含虽有道⽽⼈难⾏之意,当⽤咏叹凋诵读。“上有”⼆句从不同⾓度展⽰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视线移动的感觉,重⾳要落在“六龙回⽇”“冲波逆折”⼆语上。“黄鹤”⼆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在青泥岭上⾏⾛的情形,读时须有⾝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仰胁息”作⼀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蜀,所以这⾥的“问君”⽆妨假定实有其⼈,可以读得亲切⼀些。将⾏⽽问“何时还”,已有不可⾏之意,重⾳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劝说的语⽓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孤⾝之感,⾄“愁空⼭”徐徐⽽上。然后⽤感叹的语调读主旨
句,⾄“凋朱颜”略作⼀顿,以⽰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但内容加深了⼀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借⽤蜀⼈的⼝⽓,对历险⽽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降调读,暗含“何苦⽽来”之意。 F、“剑阁岭炼⽽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如此险要,⾃然易⽣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四字句,节奏短⽽有⼒,读时当两字⼀顿,有惨绝⼈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诚恳劝说语⽓读最后两句。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标】
1、基础知识⽬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培养⽬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 3、情感培养⽬标:让学⽣⾛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势 2、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及艺术⼿法鉴赏,体会李⽩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1、鉴赏李⽩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法】 1、朗读法、点拨法 2、⾃主学习,⼩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
同学们,李⽩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叹⼀
声:“李⽩不是⼈,你是天上的仙⼈被贬谪到⼈世上了啊”,所以李⽩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给李⽩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今天⼀起来学习⼀下。 ⼆、诵读感知风
1[活动]下⾯先请⼤家听⼀遍⽼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学⽣诵读
3[提问]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诗歌⼜怎样的风格? [明确]雄浑、豪放
4[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朗读诗歌第⼀要注意节奏:划分节奏,通常有两种依据:或按⾳节,或按语意。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个相对完整的⾳节或意义。 然后天梯⽯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之⾼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胡为乎来哉
⼆、语速: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较缓慢。⽽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或者表达兴奋、激动情绪时语速应快。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万壑雷 朝避猛虎,⼣避长蛇;磨⽛吮⾎,杀⼈如⿇。 ⼜闻⼦规啼夜⽉,愁空⼭。
(学⽣⾃⼰找出喜欢的诗句,诵读品味)
三、品读诗歌情感(语⾔的节奏属于诗歌的外在结构,诗歌还有内在结构,就是诗歌的情感,情感的变化才使诗歌读来抑扬顿挫)
1、找出这⾸诗中反复咏叹的诗句,集体朗诵。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 [明确]⼀叹⾼(学⽣找出表现⾼的句⼦分析)
[参考]:上有六龙回⽇之⾼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了“六龙回⽇”的神话故事,作者还⽤了上下对举的⽅式说明蜀道难⾏写出了⼭势之⾼,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写得令⼈⼼惊⾁跳;“地崩⼭摧壮⼠死,然后天梯⽯栈相勾连”——巧妙地化⽤“五丁开⼭”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与⾃然的⽃争和改造⾃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势,写出古代劳动⼈民在劈⼭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且这句话还运⽤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彩;“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第⼆句写出了蜀道⼭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种会让⼈迷惑的⼭路,⾛进去就像迷宫⼀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势的⾼峻猿猱⼀般攀缘技术⽐较好,这种⼭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的烘托出蜀道之⾼;“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
情形通过摹写神情、动作侧⾯:⼿扪星⾠、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这也很像⼀组摇镜头,⽽有趣的是后⼀幅:诗⼈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结]由此可知,第⼀⼩节⾥有⼤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了神话传说,意象⼗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活动]⽣再齐读整个第⼀⼩节读的时候注意体会李⽩浪漫主义的激情。 ⼆叹险(学⽣找出表现险的句⼦分析)
[明确]“但见悲鸟号古⽊,雄飞雌从绕林间⼜闻⼦规啼夜⽉,愁空⼭”这是诗⼈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是凄清的:鸟鸣,使⼭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样荒寂⽆⼈跟此前的画⾯相⽐,⾊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氛是逼⼈的,使⼈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规啼夜⽉)使⼈闻声失⾊,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万壑雷”这是⼀幅极其惊险的画⾯,与上⽂着重写蜀道之⾼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都会危及游⼈的⽣命,使⼈望⽽⽣畏,闻⽽⼼惊,故下⽂云“其险也如此”运⽤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峰之⾼,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氛。
三叹乱(学⽣找出表现乱的句⼦分析)
[明确]⼀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如⿇蜀地凶险
[活动]⽣读这⼏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 [⼩结]蜀道如此的⾼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如果让你们进蜀⼭,⾛蜀道,你们会有什么感受?(⽣可能答害怕)
[⼩结]李⽩的这种瑰丽的想象,⼤胆的夸张,神奇的传说,奔放的激情,就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法。
四、探究:那么李⽩为什么要极写蜀道难呢?(学⽣分组讨论) 极写蜀道难,⽬的是为了劝有⼈不要去,哪些句⼦体现了他的意图?
[明确]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除了劝友⼈,品读诗歌,探究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 前两叹是⾃然环境,后⼀叹是社会环境。
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谨防军阀割据,表现对时局的隐忧。
狂傲的、⽤⽣命来追求⾃由与洒脱的诗仙,却在诗歌的最后发出忧⼼社稷的沉重叹息,尽显伟⼤诗⼈的⾼尚灵魂和不朽的诗风。
让我们再次朗诵诗歌,体会伟⼤诗仙的不朽之作。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标】
1、⼤致了解李⽩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唐之韵》第⼀集,引导学⽣进⼊情境。 【辅助⼿段】 PPT、⾳频、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颗摧残的太⽩⾦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起来回忆⼀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堂明镜悲⽩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路难,⾏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南陵别⼉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已过万重⼭!《早发⽩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笔落惊风⾬,诗成泣⿁神”。这⾸诗创作于李⽩读书⼭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初⾃蜀⾄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出《蜀道难》以⽰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由是称誉光赫。”
⼆、朗读:
这⾸令李⽩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不同,因为它是⼀⾸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了⼀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的这⾸诗显然是⼀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云流⽔⼀般收放⾃如,却⼜不显得零碎,⾃有⼀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云流⽔、⼀⽓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师范朗读,纠正字⾳,划分节奏,强调语⽓)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危-⾏路难(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路难(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奇”在于李⽩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度,运⽤多种⼿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峻崎岖的⾯貌。诗⼈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他运⽤了什么⼿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诗的主旨,有⼈说是担忧⼊蜀的友⼈,有⼈说是担忧国事,也有⼈说是“即事成篇,别⽆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展⽰蜀道图⽚),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篇⽩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篇课⽂,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可以有效地吸引学⽣学习语⽂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前做了充⾜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然⼤⽅,信⼼⼗⾜,语⾔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诗句导出诗风时⽐较成功,让学⽣畅所欲⾔,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随堂,根据学⽣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词不同也应写⼊板书,增强他们的⾃信,⽽不正确的,让学⽣们⾃⼰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了些什么⼿法,学⽣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然⽽然地推导⽽出,千万不要脱离课⽂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学情。我应当先了学⽣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案,⽽⾮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做出改进,使⾃⼰的教学⽔平提⾼更快。
《蜀道难》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难点指导诵读、指导学⽣欣赏散⽂化诗句。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出⽰名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 抽⼑断⽔⽔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学⽣朗读,指出作者。 …… 李⽩
2、回忆李⽩诗中的⼀些名句。 ⼭随平野尽,江⼊⼤荒流。
我寄愁⼼与明⽉,随风直到夜郎西。 浮云游⼦意,落⽇故⼈情。
举杯邀明⽉,对影成三⼈。 3、简介李⽩。 ……
李⽩(701--762),字太⽩,号青莲居⼠,唐代伟⼤的浪漫主义诗⼈。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路难》、《静夜思》、《早发⽩帝城》等。 4、教师补充:
“诗仙”来历,源⾃他写《蜀道难》。
李⽩是个有远⼤政治抱负的⼈,“安世济民”是他⼀⽣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被唐⽞宗征召进京。他兴⾼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加上当时的最⾼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不⽢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在极度悲愤惆怅的⼼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活。
《蜀道难》写于李⽩第⼀次到长安时。他袭⽤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贺知章前往探望,⾸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 后⼈就开始称李⽩为“诗仙”。
纵观李⽩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势磅礴,后⼈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诗成泣⿁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光,疑是地上霜 ⽩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蜀道难》,再来感受他这种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他寄托于其中“济世救民”的思想。 ——板书:蜀道难李⽩ ⼆、指导学⽣朗读课⽂ 先让⼀个同学朗读。 ……
教师指导以下⼏点。
1、正⾳。给下列词语注⾳并注意写法。
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栈zhàn猿猱náo萦岩峦yíng扪参ménshēn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喧豗huī凋朱颜diāo砯崖pīng 崔嵬cuīwíi咨嗟zījiē 2、再请⼀个同学朗读。 ……
从李⽩豪迈磅礴的写作⽓势上看,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
⽂章主要是运⽤多种⼿法,从多个⾓度突出蜀道的难,这个“难”指⾏⾛艰难,出⼊不便,应该在诗句中已经反复表达出了作者着这“难”的感叹,⼤家说,哪些句⼦表达了作者的感叹之情? ……
①噫吁嚱,危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听此凋朱颜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西望长咨嗟 3、指导朗读。
这三句话采⽤反复的修辞⼿法,表达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之情。但是这三次感叹对蜀道艰难的表达⾓度(特点)却是不⼀样的,请同学们结合上下⽂,谈谈⾃⼰的看法 ……
第⼀句感叹蜀道的“⾼危”,在全诗的开头,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感情基调,也领起下⾯四句神话传说。所以要读得很有声势,特别是“噫吁唏”三个感叹词重叠,更加重的惊异之感,所以要读得⾼亢。 教师读:噫吁戏,危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千岁,不与秦塞通⼈烟。西当太⽩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摧壮⼠死,然后天梯⽯栈相钩连。 学⽣读(反复读):……
第⼆句感叹蜀道的“惊险”。“使⼈听此凋朱颜”,听了这些内容后,不禁使⼈红润的容颜都为之凋伤憔损,它总结前⾯7句,要读得慢⽽伤感,要低调。
教师读:上有六龙回⽇之⾼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雄飞雌从绕林间。⼜闻⼦规啼夜⽉,愁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听此凋朱颜! 学⽣反复读:……
特别是:尚不得、愁攀援、何盘盘、坐长叹、何时还、悲鸟号古⽊,⼦规啼夜⽉。 第三句感叹蜀道的“凶险”。它总结了上⾯8句,要读得缓慢、深沉,读出感叹来。
教师读: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崔嵬,⼀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避长蛇。磨⽛吮⾎,杀⼈如⿇。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西望长咨嗟!
学⽣读:…… 4、听课⽂录⾳朗读。 5、学⽣齐读。 三、⼩结。
诗⼈袭⽤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雄健的笔调⽣动地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
⼭川景⾊。
诗⼈表⾯写了蜀道的艰难,其实写了⼈⽣旅程的艰难,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
诗风⽓势磅礴,风格豪放,险中见奇,展现了诗⼈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朗读时应读出这样的⽓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