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波
【摘 要】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提出核心技术能力生命周期模型,概括总结其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各阶段特征.通过产业技术路线图分析,确定产业创新链关键、核心技术,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技术识别和评估.从技术类型和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异质性两个维度,建立创新模式选择空间模型,分析各模式特点,以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 【年(卷),期】2013(033)010 【总页数】4页(P230-233)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模式;核心技术能力;生命周期;技术路线图;技术类型 【作 者】汪志波
【作者单位】中国烟草科技信息中心,河南郑州 450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73.1
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是一个连续动态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在现有技术轨道上进行量变的积累,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质的突破,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以产业链创新目标技术的突破为导向。创新模式是技术创新实践中创新方式、类型的特征概括和总结,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诸多要素中,创新模式的合理选择具有提
纲挈领的作用。将企业核心能力异质性和技术路线图分析结合,研究在资源和能力约束条件下,选择适合核心能力和技术特点的创新模式,对取得更高的创新成功率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 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生命周期 1.1 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生命周期的内涵
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由众多创新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创新能力的进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轨迹。与生物体的成长和老化一样,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把核心技术能力看成企业的“DNA”,那么通过描述核心技术能力发展、演化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明确核心技术能力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诊断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相应的创新战略和措施,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持续创新能力。 1.2 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特征
借鉴Miller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1],本文将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生命周期划分为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蜕变期四个阶段。从初生期到蜕变期,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大致呈现一条S型或M型曲线的演变轨迹。在蜕变期,企业通过创新“转辙”进入到一个新的技术能力生命周期系统,最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螺旋上升,如图1所示。 1.2.1 初生期
在初生期,企业创新意识产生,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雏形,处于摸索创新阶段。企业选定技术领域,通过技术引进,在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中予以消化吸收,进行局部、简单的模仿改进。此时,技术创新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环境变化及创新成果是否具有应用价值等内部和外部的不确定性。 1.2.2 成长期
在成长期,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基本健全,创新的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与关联支撑
企业之间的合作网络逐步形成,创新的深度进一步提高,但核心技术体系尚未建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研发中学”积累技术能力,提升了技术水平。此外,对在初生期产生的成果进行筛选,实现技术成果从概念、中试向现实产品和提高科研、生产效率的转移。 图1 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 1.2.3 成熟期
经过前期的创新实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了相当程度和水平,核心技术体系形成,支撑技术创新的人才、资源丰富。形成了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变得规范、有序、平稳,以沿着企业既有的技术轨道进行渐进性创新为主,同时,这也可能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和技术能力刚性[2]。 1.2.4 蜕变期
技术的路径依赖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这种路径依赖,在外部环境、技术等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会对企业预期的战略规划产生重大影响,或者企业被锁定在无效率状态。此外,产业发展成熟和其他企业的进入,企业原有技术优势的逐步削弱,导致企业处于原有技术知识落后的“阵痛”之中,这时企业需要整合内外部资源,进行技术的路径再创造,获取和积累新的核心能力优势。 2 基于技术路线图分析的技术识别与评估
以技术路线图分析为基础进行技术识别和评估。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创新战略研究工具,广泛应用于技术创新政策、战略制定和技术创新模式决策之中。通过德尔菲法、情景分析法,集成、整合产业内众多技术领域的专家知识,研究产业创新链的技术域边界,预测重要技术的发展趋势,凝练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战略研究领域,筛选产业创新链中潜在的技术集群。技术路线图从时间维度反映技术与时俱进的演变,从空间维度对技术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领域描绘产业技术关联图谱。如图2所示,通过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制定过程,提供基于企业视角的产业创新链技术价值
分析和技术识别、评估作用。 2.1 机会与壁垒分析
分析各技术领域间的关联和演进,并在时间轴上进行布局,使企业明晰存在的创新机会,对机会进行权衡。明确产业技术瓶颈和关键技术难点,依据企业能力优势和劣势,分析突破这些技术瓶颈和难点的可能性。 2.2 方向与布局优化
根据技术预见结果和机会分析,制定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战略,提出新技术需求,确定重要的研究开发方向,遴选对企业研发具有重要价值的关键共性和核心技术,合理布局研发项目,为企业的技术研发计划明确重点[3]。 2.3 技术定位与选择
定位企业技术水平与目标技术的差距,识别企业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和企业技术创新的优先次序[4]。同时,明确产业创新链中技术的路径依赖和关键技术节点,有利于企业在创新链上合理定位,提出与企业实际更加匹配的创新模式,以获取更高的创新成功率。
图2 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技术识别和评估
企业在技术预见、技术路线图制定等一系列工作基础上,进行技术识别和评估,定位产业创新链中的萌芽、先导、成长、成熟技术,分析技术寿命、复杂性、成熟度、潜在价值等各类型技术的特点,结合企业技术积累和核心能力的实际,进行技术创新的整体布局,以更有效地实现企业技术水平的跨越和能力突破。 3 基于核心技术能力与技术特点的创新模式选择
创新模式的选择不仅与企业动态的核心能力大小和创新资源异质性特征密切相关,还与创新技术的特点有关。基于能力基础和目标导向,将核心技术能力、技术路线图分析、创新模式有机结合,形成“能力定位、创新目标、模式选择”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选择体系,其中:核心技术能力主要解决企业的定位问题,技术路线图分
析重点研究企业实际与创新目标之间的机会问题,创新模式选择则着重针对技术创新如何实现的操作问题。如图3所示,X 轴是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Y轴是通过技术路线图分析得到的企业创新技术的可能选择类型;Z 轴是在核心技术能力与目标技术处于不同组合时,创新模式的可能选择。 图3 创新模式的选择空间模型 3.1 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中,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依赖于外部技术源。模仿创新并非简单的照抄复制,而是一种创新行为,需要投入一定的创新力量,一部分用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或反求技术率先者的核心技术,另一部分用于对率先创新技术的改善和进一步开发。模仿创新是资源和技术积累不足的企业的理想创新模式,具有渐进性、被动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处于技术追随地位。对企业来说,模仿创新的优点是创新风险小、创新投入低、创新周期短。
3.1.1 简单模仿。对成熟技术的简单模仿。企业处于成长期,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为企业几乎没有技术积累,创新隐性知识和经验匮乏,与成熟期企业的技术差距过大,对产业内先进技术了解少,但有一定的模仿改进能力,此时,采取对成熟型技术的模仿创新是初生期企业迅速接触和了解外部技术发展状况的捷径。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对引进的成熟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改进。
3.1.2 创造模仿。对成长技术的创造模仿。由于成长性技术从诞生到成熟,需要一段时间、尚有持续改进的空间,这使创造模仿成为可能。企业在“研发中学”、“使用中学”,进行隐性技术知识积累,具备了一定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当认识到某项技术对新产品、有待满足的市场需求或生产工艺的潜在价值后,对引进的成长性技术进行一定创造性的改良和延伸,这体现了技术创新的继承性和超越性特点。 3.2 合作创新
产业技术体系的复杂性,使企业认识到,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不可能在技术链的所有领域都保持领先优势。根据技术领域及与合作企业的技术势差,选择不同的合作创新模式。合作创新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合作创新通过联盟有利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不同合作主体间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其次,合作创新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缩短研发周期;再次,合作创新发挥相互学习效应,通过合作中的相互学习,使合作各方获得更多显性和隐性知识,并且内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2.1 虚拟型合作创新。即为响应已出现或将出现的创新机会而组成的虚拟合作创新联合体。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企业技术知识积累有限,但创新需求明确,对那些还没有在市场中广泛应用、技术体系复杂,需要投入资源多、独立创新风险大的先导性的某一技术关键节点和部分成长性技术以及技术价值不显著,但企业必要的支撑性、补充性技术,可以通过虚拟合作开发的模式实现,这有利于企业节约创新资源,将优势资源聚焦于核心技术领域。
3.2.2 实体型合作创新。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尽管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积淀,技术预见能力也很强,但对那些企业独立创新风险高、难度大、周期长、摸索性强的萌芽技术,需要进行长期研究和投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外部优势资源,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基础理论研究积累深厚的特点,与之建立更紧密、深层次的合作创新模式如共建研究实体,以进行长期、稳定的联合攻关,突破企业发展的资源瓶颈,推动技术领域的纵向延伸。 3.3 集成创新
企业在成熟期,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的优势出现削弱时,着眼于增强技术的应用性和满足市场需求,对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技术进行整合,以增强或维持产品和技术功能的突出性和异质性。技术集成创新以企业现有的技术积累为基础,利用技术衍生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进行技术体系的整合和技术价值链的治理,延长技术的生命周
期。集成创新强调对现有技术体系的完善,具有低风险、低投入的特点,但相关技术的集成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甚至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
3.3.1 横向集成。表示技术集成的广度,主要目标是对现存技术节点与节点进行体系化完善,涉及多学科门类的技术,而每一学科中涉及的技术种类较少。横向集成创新主要以强化企业现有的技术优势为目的,对与企业技术体系相融合的外围支撑性技术进行关联,将分散的节点技术整合集成到企业技术体系中来,具有线性集成和技术节点网络化的特点,集成重心是技术的广度拓宽,创新的难度和损失风险不大但却容易失败。
3.3.2 纵向集成。表示技术集成的深度。对某一技术集群中的核心技术,挖掘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隐性补充技术加以集成,或者对所需要的补充性、支撑性技术进行开发以集成到企业核心技术中来,从而形成优化、协同的核心技术体系。纵向集成涉及本学科的相关技术较多,涉及其他学科的技术较少,必要时需要基于核心技术效用的放大而开发与之相匹配的额外技术,以更好地发挥现有核心技术体系的协同作用,体现出纵向集成创新的集约化和精细化特点。 3.4 原始创新
当企业技术积累深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跟踪技术发展方向,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对有广泛应用前景和价值的先导技术,可以采用原始创新模式。原始创新主要着眼于创新前端的基础、前沿问题,创造出全新的技术概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全新领域的开拓。获取新的核心技术或改变核心技术构成,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现有的技术体系,实现企业的蜕变,切入到更高层次的核心能力周期循环中。
3.4.1 集群式技术原始创新。即调整技术轨道的根本性创新,是企业核心技术体系的质变[5]。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处于技术依赖和技术刚性的状态,如果企业不进行原始创新,就将进入M型曲线的蜕变期,此时,企业进行集群式原始创新,主
要表现为企业基于某一项或少数几项重要先导技术的创新攻关,以及针对这些先导技术而持续进行一系列相关创新,导致基于技术关联关系的创新集群的产生。通过对先导技术可能出现的时间、范式以及对原有技术的替代程度做出预测,有计划、有目的地配置企业资源,聚焦新的技术群域,实现企业核心技术能力从一条生命周期曲线过渡到另一条上升伸展的S型曲线的蜕变[6]。
3.4.2 元器件技术原始创新。即基于先导性技术单个节点和单元的原始创新,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是企业核心技术体系的量变。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产业创新链的技术集群实现整体性的创新突破。在现有核心技术构架内,从低技术路径依赖和技术积累的技术领域入手,选定技术链上某些关键节点,进行元器件技术的自主研究开发,实现技术的特征化和专有化发展,形成具有企业特征“烙印”的更高水平的技术体系,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路径的全新开辟。 4 结语
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实质上是在可能的空间下的一种权变选择,当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创新技术类型与技术创新模式彼此协调时,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就会稳步提升,否则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就会受到束缚,导致企业核心能力止步不前。必须指出的是,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并不必然地与企业核心能力生命周期存在完全趋势一致的关系。在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企业选择超出核心能力的创新模式,跃迁到下一个生命周期,也是完全可能的,根据需要,企业技术创新可以在两种或多种创新模式之间交互变化,这也体现了企业作为创新技术的需求和应用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对创新模式选择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参考文献:
[1]MILLER D,FRIESEN P H.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Corporate Life Cycle [J].Management Science,1984,30(10):1161-1183
[2]傅家骥,仝允恒,高建,等.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于永慧,李敢.基于技术路线图视角下的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挑战与破局[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7):69-72
[4]李栎,张志强,安培浚.技术路线图发展与应用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3):8-13
[5]傅利平,魏彦莉.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1):31-34
[6]曹霞,金清.基于模糊积分法的企业自主创新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3-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