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主体性班级管理模式
作者:袁勇我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3期
摘 要 主体性班级管理有效克服了传统教育中以教师和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形而上学的班级管理模式的弊病,在培养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方面具有十分有效的现实作用。本文从班级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主体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作用,探讨了主体性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对主体性班级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 主体性 班级管理 管理模式 作者简介:袁勇我,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19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教育环境也变得更加开放、自主。人们的主体意识、民主观念也越来越强,主体性的发挥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具有关键作用。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就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一、班级管理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缺失的。班级管理大多数采用的也都是专制性的班级管理模式,也就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从班级管理制度的确定、班干部的确立、班级管理的具体执行、管理监督的执行,最后到学生的综合评价均由班主任一手掌握,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使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受到极大的遏制,同时班主任也容易陷入班级管理的琐事当中。此外,在目前的班级管理实践中,大多数对主体性班级管理模式的探究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形成科学、完整的班级管理模式体系,未将相关的理论真正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主体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作用 (一)主体性班级管理的内涵
主体在哲学中的概念,是指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实践者或者行为者本身,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客体,主体是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正式利用其主体性在活动中存在和发展自我的。主体性教育又称主体教育,是指一种基于主体哲学对教育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教育活动的认识,是一种逐渐在我国兴起的教育观念或教育哲学思想。主体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进行启发和引导,采用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活动,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之下,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已经创造性的社会人的实践活动。
主体性班级管理模式,就是将上述主体性教育的理念融入到班级管理实践中去,班级管理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通过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班级管理,有效发挥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健全学生的主体人格,培养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
(二)主体性班级管理的作用
主体性班级管理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一是,主体性班级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存在着学生单纯的文化知识灌输式的弊病,难以使得学生的个性发挥、自由发展,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主体性班级管理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让学生自主把握个人发展的方向和节奏,让其主动参与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来,增强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是,主体性班级管理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通过主体性班级管理活动,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利用内外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和累积的经验加以运用和进一步发展,避免“高分低能”等情况的发生,让学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三是,主体性班级管理有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对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等人格因素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重要内容,通过主体性班级管理,能够使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自身的意志、毅力、心怀等方面的非理性因素获得更好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除了有效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具备健全健康的主体人格,有效满足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对综合人才的要求。 三、主体性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主体性班级管理将以往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成“以从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也由以往的班主任变成学生,让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自由发展其自主性。
主体性班级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组织建设方面
主体性班级管理在班级组织建设方面,要认识到学生既是班级管理主体又是班级管理客体,要鼓励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一个人人参与、主动接受管理的班级管理组织机构。在班级管理组织结构搭建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民主选拔班干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决策和实施,形成有效的主体性班级管理制度,并对班干部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调整,促进班级健康发展。 (二)文化建设方面
班级文化在社会规范、价值观、文化知识、风俗习惯等的传递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班级,才能使得班级成员获得长足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作用。文化建设包含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要采用各种形式,做好教室的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培养学生的性情、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管理
教学活动的是教、学的统一,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做到这两方面的统一,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对教的片面注重,教与学互动,教学相长。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此外,在教学纪律方面,要进行说服式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教师为学生做出行为表率,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逐渐将班级管理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四、主体性班级管理的实施建议 (一)科学、有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在主体性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能够综合考虑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 以服务学生为指导思想,在开展德育及学习指导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堂内外活动,逐步放权,将班级交给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让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管理计划并做出相关决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体意识,增强集体协作,培养集体服务精神,引导班级整体完成教育目标及任务。 (二)合理分配班级管理事务
通过主体性班级管理,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中,学生在处理班级管理事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增强其成就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有益条件。因此,在主体性班级管理实践中,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班级管理事务,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管理岗位上,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正确看待自身的能力,并且学会如何正确处理自身与他人、班集体以及社会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建立健全领导及监督机制
转换教学模式,是一个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要在实践中有效实施主体性班级管理,就必须要建立并完善领导及监督机制,为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首先,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做深入的分析,结合主体性班级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先进经验,对主体性班级管理实践提出科学的建议和要求。同时,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对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使得主体性班级管理得以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磊.论班级的主导性教育管理与主体性教育管理.教育探索.2002(4). [2]赵和春.班级管理:让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班主任之友.2007(1).
[3]任民.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初探.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4]杨芳.创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广西教育.2003(13).
[5]白云霞.班级管理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12). [6]高仁丽.改革班级管理,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管理天地.2007(1). [7]赵小荣.个性化教育:班级管理的最佳选择.教育与管理.200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