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旅游地理》课的教学反思
作者:魏从虎
来源:《教育界·上旬》2015年第04期
【摘 要】上好一堂《旅游地理》课,一方面需要教师要有渊博的地理学科知识、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弥补课堂人文因素的不足。只有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新技术相结合,才可能生成高效的课堂,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灵实现一次旅行。
【关键词】《旅游地理》 课堂 历史
一、一堂《旅游地理》课,就是要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
教《旅游地理》的教师,首先就是一名“国家级”的导游,有宏观的地理知识,即对中国各地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山川地形、历史渊源、水文地理,都能了如指掌。对于教材中学生理解不了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老师都能以广博的知识、深刻的见解,让学生读懂山水自然,理解人文地理。但老师这时不能光靠自身的优势来展示口才和渊博的知识,而忽略学生在课堂中自我探索成长的本能需要。教师的解读,往往是一家之言,忽略了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生成,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知识的准确阐述、课堂气氛的调动、语言的精妙组合、课堂评价的自我满意、自我感觉良好,偏偏忽略了教学主体的评价,说到底还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为这样的课堂仅仅注重了学生的听觉愉悦,忽视了学生的视觉愉悦和践行能力,这是得不偿失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不仅仅许下要“读万卷书”的宏愿,也立下行万里路的志向。这说明古人已经懂得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尽管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县城周围就近考察当地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旅游景点,进行非常好的课外旅游地理实践,但客观原因不允许师生把课堂设在校外。那么,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能补充旅游地理课堂的许多不足。比如,我在上《长江中下游旅游区——灵秀湖北》这一章时,我就自制PPT来展示课堂内容,效果非常好。也许很多人认为,现在都在做微课了,视频在课堂教学中大行其道,PPT课件已经落后了。但我觉得一线教师,往往课程比较重,时间也比较紧,做微课,固然时尚,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很困难的。那就做好多媒体课件,通过媒体将现代的声、光、电、色引进课堂,以其绚丽多彩、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响,通过插入的视频、音乐、录像将遥远的山水、天地、时空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视听冲击力,增强课堂情境学习的真实感与表现力,使学生由直观印象上升到理论认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一堂有质量的地理课,才能真正让学生足不出户,尽观天下风景,愉悦心灵。
二、文史知识的引入,把每节《旅游地理》课上成一堂“四不像”的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鲁迅先生在评价《史记》时称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之所以历来被史家模仿,但从来不被超越的原因,或许更主要的是它不像一本史书。司马迁以高超的文学才能、以文学家的笔墨写就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人们往往是从怡情怡性的文学角度去欣赏《史记》的,这也许是司马迁想不到的吧。同样,在上地理课的时候,教师对传说掌故、诸子百家、小说戏剧、诗词歌赋、农工医商等等要了解,用多角度、多思维的方式来上《旅游地理》课,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不是把课上成“语文不像语文,历史不像历史,地理不像地理”的一堂花里胡哨的课,而是读山读水读旅游,就是读风景背后的东西、读出人文的韵味来,这才是山水的知音。比如,我在上《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之武汉》时,就把武汉的一桥、二桥以及在建的天兴洲大桥通过PPT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在介绍二桥的时候,讲到这是一座科技含量很高的斜拉索桥,讲了自己曾走在这座桥上有轻微颤动的感受,由于感受很真实,一下就拉近了学生与这座桥的距离。PPT配了一张美轮美奂的夜景桥图,然后向学生说,这座美丽的廊桥,很浪漫的,如果你们长大了,谈一场恋爱,相约的地点一定要选在这座桥上,因为有江风明月作证,大桥见证了你的浪漫哦。同学们感到了老师的亲切与幽默。在讲到武汉东湖时,讲到东湖的荷花,课上就让学生回忆和荷花有关的诗词曲赋。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主动参与进来,众说纷纭,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连杭州西湖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也说到啦,老师顺势把武汉的东湖与杭州西湖做了比较。还有有关黄鹤楼的传说、名人圣贤的歌赋、黄鹤楼的变迁等等,学生的参与,让本来枯燥的地理课不再那么难了。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年龄特点,将更多的科学知识融进地理课堂,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喜闻乐见,敞开心扉认可并接纳老师,然后他一定会喜欢老师这门课。
总之,教学本无定法,爱学生,爱这门课,你一定会找到教好这门课的钥匙的。 【参考文献】
[1]旅游地理[M].陕西旅游出版社. [2]鲁迅.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