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社部分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关系
2.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新经济政策
5.斯大林模式
6.东欧剧变及主要原因
7.苏联解体及主要原因
8.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9.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10.民主社会主义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一、 1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关系(答题要点:○1组成部分○2关系)
答: 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三大组成部分有着极其严密的内在联系。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这个主题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么,其终点则是科学社会主义。
2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答: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变成现实之前,只是理论推理,还不可能十分圆满、完备,切忌把有待实践验证的理论神圣化、教条化。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社会主义 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以十月革命后在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为标志的。
当今重新总结历史经验,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准绳来衡量,既不能全面肯定苏联模式,也不能全面否定苏联模式,应该细加解剖,具体分析。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三次飞跃是社会主义各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
改革实际上是第二次革命,而不是细枝末节的改良,但是这不像第一次革命那样完全是自下而上推翻旧制度的革命,而是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主义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答题要点:○1浓缩飞跃的时间和表现○2二次飞跃,理论到现实○3三次飞跃,一国到多国)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1)余粮征集制;
2)义务劳动制度;
3)加速工业国有化;
4)流通分配领域非市场化
2评价: ○
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垄断,直接建立起生产和分配方面的供给制,带有军事性质。,功绩在于它使国民经济首先为战争服务,因而保卫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个政策毕竟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题要点:○1内容和特点○2谈谈对这些内容的评价和认识)
4 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用民主集中制代替高度集中的军事管理体制;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试行租让制、租赁制、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实施新经济政策,使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工农联盟进一步加强,为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新经济政策”和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
1)要客观地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阶段;2)社会主义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3)利用商品和货币的关系;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5)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6)洋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7)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答题要点:○1内容和特点○2谈谈对这些内容的评价和认识)
5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采取的道路、方针和方法,以及所实行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的总称。
1特征: ○
•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国有化和集体化建立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公有制。但是过急、过快和求纯,问题很多。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30年代末,苏联就宣布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但是工业化是用牺牲农业和轻工业来实现的。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 ○2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是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对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有过重要影响,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曾起过积极作用有:
• 第一,苏联按照斯大林模式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第二,斯大林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 第三,斯大林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 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 消极影响:
•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 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出现了高速度、低效益、比例失调。
•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以党代政破坏了法制,苏维埃徒有虚名;个别对上级负责,脱离群众,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 斯大林模式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
• 因为: 1)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自然要受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视,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缺少经验,自然要学习苏联经验,甚至照搬苏联经验。
• 2)苏联也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经验是普遍规律,有普遍的国际意义。斯大林认为,外国多数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低,需要向苏联学习。
• 3)苏联推行大国主义、大党主义更强化了这种国际影响。
• 几乎所有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照搬照抄苏联的一套理论和模式。许多国家在实际中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是严重的失误。
• 社会主义国家失误的原因:
•
• 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集团没有正确认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践结合,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 1、对封建主义的影响估计不足,缺乏有利的措施。
• 2、对资本主义缺乏全面的分析。
• 3、把社会主义理论绝对化、教条化,简单照搬照抄。
• 4、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缺乏认识,急于过渡。
• 因此,社会主义各国的执政党和政府都总结了经验教训,在不同程度地改革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探索和建设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由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发展。
• (答题要点:○1内容和特点○2谈谈对模式的评价,积极和消极作用○3强调只是苏联模式)
6 东欧剧变及主要原因
1实质:○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答题要点:○1实质○2剧变的内因和外因)
7 苏联解体及主要原因
(答题要点:○1实质○2剧变的内因和外因)
8 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答题要点:○1总结苏联模式失败○2总结教训)
9 当代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1、 坚持“主体社会主义”的朝鲜社会主义
1)对苏东剧变的看法:是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了严重错误,而朝鲜必须更加坚定走朝鲜式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 “主体社会主义”内容:加强党对群众的教育,抵制西方文化思想和“和平演变”;朝鲜可以首先实现共产主义;朝鲜只能是计划经济体制;朝鲜要向更大更公所有制方向过渡。
2、推进 “革新路线”的越南社会主义
1)对苏东巨变的看法: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
2)革新思维的主要观点: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以社会主义为既定方向、由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并存;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用资本主义经济。
3、向 “初级阶段”前进的老挝社会主义
1989年1月提出老挝处在“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 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
第一, 对苏联东欧的变化持批评态度。
第二, 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坚持集中原则基础上发扬民主;增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真正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
第三, 提出“革新开放”
第四, 政治上提出反对自由化。
4、“稳步改革开放”的古巴社会主义
1)“誓死捍卫社会主义”
2)推行“稳步的改革开放。
3)不放弃计划,但是要利用市场 。
4)坚持公有制,增加其他经济成份比重。
5)改变过高的社会福利分配;
6)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答题要点:○1五国:中、朝、越、老、古巴社会主义特色○2当代社会主义评价与苏联模式相对)
10民主社会主义
(答题要点:○1强调内容、主张○2评价和本质○3分析民主模式的特点)
二、1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答题要点:○1“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的角度入手○2比较)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资本主○
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对剥削制度的废除,不能期望在短时期内完成,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答题要点:○1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中国的政治制度既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优势,其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一)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之相互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联系而密不可分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中华民族遭压迫、中国人民受剥削的境遇,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统治秩序,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境遇,是要解放和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同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要完成的反帝反封建任务,就是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面对的第一个历史任务,从而为实现第二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前提。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是党的共同信念、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的集中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