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件)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件)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09-26 来源:乌哈旅游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目的:近些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不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和重大国际行动,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教学中,要讲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和支持的原因,讲清中国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举措,讲清这一理念对于塑造我国国际形象和提升话语权所起到的作用,让学生加强理解我国从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布局。

课程内容:

1.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2.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

3.为世界梦想付诸中国实践

“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蝴蝶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当今世界将向何处去?这是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之间”。*主席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和博大胸襟,深人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向时代命题交出中国答案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人类数千年求索不止;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向何处去,时代之间在等待解答。“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己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主席就向世界明确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

1.顺应时代新发展,推出治理新思路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国际格局变乱交织,思想观念激荡交锋,国际社会处在全方位变革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实力上升,改变着国际力量对比,也重塑着国家间关系和国际秩序。

纵观历史,在国际格局大变动时期,人类可能实现和平过渡,也有可能兵戎相见。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国际社会中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甚嚣尘上,追求本国利益至上、奉行赢者通吃,这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根源,给世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创伤。正如*主席在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中指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共赢而不是零和,才是人类社会和平、进步、发展的永恒主题。”

但时至今日,零和对抗的旧思维仍有市场。一些国家放弃多边主义,突出本国利益优先,强调实力竞争,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在全球化深入

发展的今天,这一传统思维观念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当今,人类社会已形成“地球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世界越来越“平”,地球村越来越“小”,不管什么国家,哪个民族,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风雨同舟、命运与共,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人类理应同舟共济,团结合作,把这个世界建设成和睦的大家庭,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而非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你死我活。

而且,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全球性问题。当今世界依然面临着三大“赤字”的严峻挑战:和平赤字,表现为地区热点持续动荡,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发展赤字,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跨国犯罪、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治理赤字,表现为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弊端丛生,治理失灵,严重缺乏公正性、公平性和代表性。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难度之深前所未有,单靠一国之力已经无济于事,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这是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根本动力。

历经数千年沧桑演进,国际社会从未像今天这样唇亡齿寒、休戚与共。我们既面临再创人类文明新辉煌的重大机遇,也面临侵蚀人类文明既有成果的严峻挑战。世界向何处去?这是亟待国际社会回答的问题。2017年年初,*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重要演讲,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是中国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把握世界发展潮流,针对时代命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寻求各国建设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

2.不谋一枝独秀,但愿命运与共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偶然掉到中国人头上的一个苹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奋斗目标,源自5000多年中华文化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源自60多年来新中国和平外交的核心价值,也源自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与各国人民福祉融为一体的世界情怀。

中国拥有延续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合”思想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融入当代中国内外政策的方方面面:在思想理念上体现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国家治理上体现为以民为本、为政以德,在对外关系上体现为以德服人、亲仁善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华文明兼善包容的处世之道与当今世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深度契合,赋予中国理念独特的魅力,激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共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建立在中华民族崇尚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优秀传统文明基础之上,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获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早在美苏尖锐对抗的冷战时期,中国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做出了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江泽民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胡锦涛在世纪之交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连续性基础上,大力推进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作为中国外交创新的核心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目标。这种发展与创新突出表现在,确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的美好愿景,而且将这一美好愿景的目标具体化,路径清晰化。这既是对中国一贯坚持的平等互利、开放共赢外交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关系学说的创新和超越,为当今世界处理好国与国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说明我们党从建党的初心开始,就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紧连接在一起,就充分意识到中国共产党应当具备国际主义精神。这既是我们党同其他国家政党的重要区别,也是我们党树立起的国际形象。正是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准确概括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也向世界公开亮明了我们希望与各国共同努力的大方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世界梦结合起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国际视野和世界关怀。

经过40年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高,世界期待我们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做出更多贡献。“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面对国际呼声,中国同声相应;处理世界难题,中国勇于担当;应对全球挑战,中国责无旁贷。“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了国别、党派和制度的异同,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可以也愿意为解决人类问题做出我们的贡献,必将得到国际社会的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支持。

二、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

2013年,*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几年来,从联合国总部到日内瓦万国宫,从中共十九大到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活动,*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了重要阐述,形成了科学完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思想体系。人

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5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被写人联合国决议。这一饱含东方智慧与世界情怀的中国倡议日益深入人心,日益展现出国际共识的独特魅力,正一步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和无穷活力,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繁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中国倡议:蓝图已绘就

党的十九大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方向。*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构建”概括了中国外交今后努力的总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要拿出解决各种全球性难题的方案,具体而言就是推动建设“五个世界”,包括持久和平的世界、普遍安全的世界、共同繁荣的世界、开放包容的世界、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五个世界既是中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国际层面的延伸,也顺应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

一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就是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人类历史上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教训惨痛而深刻。要和平、不要战争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实的愿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根本要义在于国家之间要构建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要奉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恃强凌弱的霸道。国家间出现矛盾和分歧,要通过平等协商处理,以最大诚意和耐心,坚持对话解决分歧。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二是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就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动荡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进一步拓展,同时人类越来越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在这种新形势下,冷战思维、军事同盟、追求自身绝对安全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各方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存在多大差异,都要尊重和照顾其合理安全关切。要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要以对话协商、互利合作的方式解决安全难题。

三是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就是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要增强各国发展能力,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本国自身努力,各国要根据自身禀赋特点,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要创造良好外部制度环境,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健全发展协调机制,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没有哪个国家能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要优化发展伙伴关系,最大限度解决南北之间和地区内部发展失衡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为世界经济全面可持续增长提供新动力。

四是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就是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不同文明

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尊重每种文明的发展权利。

五是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就是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新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全球生态体系。

2.国际共识:得道者多助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顺应了历史潮流,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为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繁荣和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是从理念走向共识,国际认同越来越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多次载人联合国相关决议。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人联合国决议。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

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这若干个“首次”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重要思想的高度认同,充分彰显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将加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洪流,成为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的“行动队”,携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二是从承诺变为行动,合作平台越来越大。在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始终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中国始终坚定践行着自己的庄严承诺,以自身行动凝聚感召力与引导力,坚实地朝着宏伟目标迈进。中国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确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方共同愿望,赢得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和广泛赞誉。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建立了南南人权论坛,倡导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新平台,将承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凝聚起共商共建共享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从蓝图变成现实,合作范围越来越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目标任重而道远,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历来是和平与发展的同路人,具有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天然条件。*总书记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倡议,首先就是立足周边,面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将从周边起步,以发展中国家为依托,稳步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将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不断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攸关世界的未来,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

各国人民共同努力、长期奋斗,才能最终实现。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只要各国同心协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必将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为世界梦想付诸中国实践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首倡设立亚投行、丝路基金,推动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组建联合国第一支常备维和警队,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中国以实际行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产品。“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主席的言语,传递着复兴中国的世界情怀与天下担当。

1.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三个关键词。

相互尊重是前提。*主席在联合国讲话中说道,“主权平等,真谛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多年来,中国对不同制度、宗教、文明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各国不同历史文化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公平正义是准则。中国顺应历史潮流,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丛林法则和冷战思维。中国坚决维护联合国权威,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合作共赢是目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需要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谋发展进步。中国为化解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热点问题解决之道,为世界稳定发挥更大建设性作用。中国积极寻找与各国的利益对接点、共同点,超越零和博弈,做大利益蛋糕,实现共同发展。

2.完善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中国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并建设“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既是对自身外交布局的完善,也是对传统要么结盟、要么对抗的国与国关系模式的超越。中国的朋友遍天下,目前已经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致力于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大国关系影响世界和平、地区稳定,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国之间和睦才能世界和平,大国相互结伴才有全球发展。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牵动整个世界的目光。中美打开交往大门46年来,各领域合作全面铺开,各层次交往日益密切,彼此利益越来越相互交融,共同利益已经远远超越分歧,两国关系在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中向前发展。中国将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继续与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和平共处,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进展。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运行。中俄关系经历了国际风云的检验,日益显示出坚韧性和稳定性,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安宁、主持公平正义、倡导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石。我们愿继续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更多积极能量。中欧四大伙伴关

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我们将继续从全球格局和世界大势看待和推进中欧关系,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坚持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管控和处理分歧,通过扩大相互利益汇合点,丰富和拓展中欧关系的战略内涵。

中国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邻国是我们天然的伙伴,是中国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的起点和重点。中国始终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双方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和地区风云变幻的考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合作格局。我们将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我们将通过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与东盟携手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我们同中亚国家实现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将继续支持中亚各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维护独立、主权及领土完整的努力,形成中国—中亚紧密伙伴圈,树立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南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规模,加强人文交流,构建互利合作平台,为南亚发展添砖加瓦。

中国历来是周边区域合作的引领者,地区和平发展的守望者。我们愿与各方一道,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成果尽快落地,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促进10+3合作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为建设东亚经济共同体奠定基础。我们愿扎实推进以务实高效为特征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的澜湄速度,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我们愿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坚定致力于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当前,朝鲜半岛形势仍然深陷示强与对抗的恶性循环,前景不容乐观。但同时也要看到,和平的希望仍未湮灭,谈判的前景依然存在,动武的选择绝不可接受。在半岛核问题上,中方做了比各方都要多的努力,承受了比各方都要大的代价。我们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

系,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出发,始终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目标,坚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下一步,各方还是应当认真考虑中方提出的“双暂停”倡议,先走出缓和局势的第一步,至少先把半岛局势从目前的“对抗黑洞”中拉出来,为重启对话谈判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氛围。

中国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根基,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真诚伙伴。中国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文化基因,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大量技术、人员和智力支持。我们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同拉美国家创立中拉论坛,同阿拉伯国家致力于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同太平洋岛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全覆盖。

中国将继续用好中非、中拉、中阿之间业已建立的机制性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政治互信与合作升级。中国将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为契机,同非洲的兄弟姐妹共商未来发展大计,就中非合作推出新举措,打造新亮点,迈上新台阶。我们将融合中国向西开放和阿拉伯国家“向东发展”两大趋势,发挥产业互补和资源互补两种优势,用好工业化和文明对话两个抓手,谱写中阿传统友好新篇章。我们将坚定支持拉美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

3.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享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是中国倾力打造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是实现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古代的丝绸之路联通欧亚非,在亚欧广袤的大陆上编织出一条条活跃的贸易通道,将

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世界主要宗教的发祥地连接起来,成为国际交往的中心、世界经济的心脏。2013年,*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唤醒了亚欧沉睡的历史,给这片古老的大陆注入新鲜的活力。5年来,我们已经同80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了机制化产能合作,在沿线24个国家推进建设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创造了近20万个就业岗位。“一带一路”实现了从理论设想到创新实践的重大跨越,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中国加强与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欧洲投资计划、非洲2063年议程等的战略对接,推进中巴、中老、中缅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等,以及雅万高铁、中老、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动力转换和提质升级。

2017年5月,中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来自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和各界代表出席论坛。中国本着高效务实的原则同有关国家制订多项行动计划,展示了“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强大的行动力和实效性。论坛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达成5大类、76大项、270多项具体合作成果,再一次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版权属于中国,成效惠及世界。

中国愿同各方一起,实施好首届高峰论坛成果,建设好论坛的后续机制,开好重点领域部长级会议,为2019年举办第二届高峰论坛做好准备。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落到实处,同更多国家达成共建“一带一路”的共识,以骨干通道和关键节点上的大项目为重点,取得更多惠及民生的早期收获。切实贯彻落实好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充分发挥这一国际公共产品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4.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演变,全球性挑战增多,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公平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大势所趋。

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维护者。我们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不意味着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完善。联合国是当代国际体系的核心机构。我们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处理国际事务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世界的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支持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发挥更大作用,加强亚信、东亚峰会和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更多贡献。近几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演绎了精彩“三部曲”,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北京会议、G20杭州峰会,*主席成功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并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领全球化发展方向,给世界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积极探索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中国坚持劝和促谈,倡导并践行“解决热点问题三原则”,这就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反对强加于人;坚持客观公道,反对谋取私利;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2017年12月,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平人士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为巴以搭建对话平台,推动双方达成了《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推动解决巴以冲突》的共识文件,始终为推动巴以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发挥积极作用。

2017年12月末,中国还成功推动举办了首次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三方外长对话会,达成八大共识,为阿巴和解牵线搭桥,推动双方改善关系、建立互信、开展合作,为地区和平稳定做出有目共睹的努力。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2500多名中国官兵不畏艰苦,在8个维和任务区履行使命,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中国还积极参与应对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难民等问题,取得了积极成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中国外交将继续奏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强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欢迎世界各国都加入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中来,一起规划,一起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携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杨洁篪,《求是》2017年11月30日。

《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吴海龙,《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年第1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下的中国外交创新》,赵晓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6月下。

资料链接

链接一:政策措施

1.中国外交方针原则进一步丰富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这些外交方针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顺应时代潮流,经过实践检验,是中国外交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新的形势变化和时代特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不仅强调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还突出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反映了中国人民坚持和平发展的坚定决心、战略抉择和真诚愿望,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遵循和依归。

2.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部署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坚持不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强共同发展新动力。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3.中非“十大合作计划”

十大合作计划包括:中非工业化合作计划,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计划,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计划,中非金融合作计划,中非绿色发展合作计划,中非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合作计划,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中非人文合作计划,中非和平与安全合作计划。为确保“十大合作计划”顺利实施,中方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包括:提供5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提供350亿美元的优惠性质贷款及出口信贷额度,并提高优惠贷款优惠度;为中非发展基金和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各增资50亿美元;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本刊综合)

链接二:权威声音

*阐释对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

——201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霍金先生提出关于“平行宇宙”的猜想,希望在地球之外找到第二个人类得以安身立命的星球。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还是个未知数。到目前为止,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

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2017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

(本刊综合)

链接三:观点

1.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中国思想理论进入世界的鲜亮标志

*主席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两篇演讲,“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表明中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纵向与过去比、横向与他国比都强起来了,综合国力和思想理论影响力都在强起来,显现强起来的大国的责任担当和道义力量;解答时代问题,凝聚各国共识,体现中国的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全球发展观,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时代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国力强则声音亮,国力弱会躺着中枪。现在,国际社会流传这么一句话:“世界这么乱,中国怎么看”。这预示着,这是一个需要中国思想理论的世界,也是一个相信中国思想理论能满足这种需要的世界;国际思想舆论出现“拐点”,从压制中国话语权到需要中国思想理论,给我国思想理论实现“东学西渐”梦想提供巨大舞台和需求。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上升期,这两篇演讲标志着我国思想理论直接而广泛地进入世界、影响世界的千载难逢机遇到来了。(摘自2018年1月侣日《人民日报》)

2.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须隆:中国全方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用“合作共赢”这把金钥匙打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锁。中国将合作共赢理念运用到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生态等各领域和陆、海、空、网等各疆域,贯彻到双边、区域及全球各层面,全方位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让命运共同体到处落地生根。

二是牵住“互联互通”这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牛鼻子”。以加强全方位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为切入点和抓手,不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联通基础,拉紧“共命运”

纽带,提供要素支持。

三是抓住“伙伴关系”这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关键。以“结伴而不结盟”的新方式,构筑遍及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政治保障。

四是以“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展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一带一路”推动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堪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辉之路,发挥着示范作用,并提供强大动力。

五是以开拓创新精神,打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新机制。我们创立的亚投行和澜湄合作机制等,对构建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摘自2017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3.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罗建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旨在回答三个核心问题

一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本着“以先天下为己任”的大国情怀,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潮头,着眼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大势,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和长治久安绘制了新的蓝图。

二是怎么建设这个世界。共同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核心,就是要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就是要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穷兵黩武的霸道做法,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就是要打破当前世界及各国内部存在的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不均衡发展

局面,谋求开放创新、互惠包容的发展前景。

三是中国外交如何更加积极有为。观大势谋大局,通盘谋划、整体推进中国外交布局和重大外交方略,在继续强调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同时,也强调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从而搭建起层次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广、时空更加开放、内外联动更加紧密的全方位外交布局。(摘自2017年11月1日《学习时报》)

4.求是杂志社王鹏权:世界出现和平赤字的四大原因

第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行为导致战争和动荡。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利益,制造理由侵犯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或者发动颜色革命颠覆他国政权。受此影响,阿富汗、伊拉克、突尼斯、利比亚、埃及、叙利亚等不少国家陷入激烈冲突与持续动荡,成为难民危机、恐怖主义、人道主义灾难以及各种次生危机爆发的重灾区。

第二,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扩张给其他国家带来灾难。西方国家无视西式民主自身的弊端,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条件,大力推广西方选举式民主,其结果不仅没有带来想象中的政治现代化,反而破坏了当地原来相对均衡的政治生态,放大了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矛盾,导致了普遍的政治衰败和社会动荡。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足和治理缺位加剧了社会难题。发展不足导致贫困问题,加剧了社会群体对有限资源和政治权力的争夺。治理缺位加剧了这一矛盾,导致群体冲突与持续动荡,为极端主义提供了土壤,削弱了地区与全球和平的基础。

第四,全球和平与安全治理机制的缺陷使地区安全危机复杂难解。作为全球和平与安

全治理主导角色的联合国面临着多元挑战,尤其是面临大国卷入其中的危机时,联合国往往难以充分发挥调解作用,这一点在叙利亚危机、乌克兰危机中均有所体现。大国角力也是削弱区域组织危机调解功能的重要因素。(摘自2017年第21期《红旗文稿》)

链接四:数据

1.中国累计对外援款4000多亿元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随着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已达到500多亿美元。仅2016年,中国企业就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18万个就业机会。“一带一路”朋友圈正在迅速扩大。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落实过程中,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国际援助方面,中国在自身长期处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从1950年至2016年,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在非洲,中国正在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和吸引力。(本刊综合)

2.中国企业非洲雇员达8成

眼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被吸引到非洲市场。一项麦肯锡大型调研项目报告给出了新数据:在非洲大陆的中国企业目前超过1万家,而10年前只有2500家。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过去10年在非洲总计投资340亿美元,雇用非洲当地员工多达数百万人。意外的是,麦肯锡的调研报告称,在非洲的中国公司90%都是私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这些私营企业的非洲雇员比例高达92%,经理级别的非洲雇员比例为47%。

相比之下,中国国有企业的非洲雇员比例为81%,经理级别的非洲雇员比例为35%。与中国建交的所有非洲国家都获得过来自中国的投资,其中投资额最高的五大投资目的地分别是南非、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赞比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摘自2017年12月4日新华网)

3.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财富差距达330多倍

在全球70亿人口中,约有30亿人每天的生活开支还不到2美元,其中13亿人被认为是赤贫者,他们每天的收入仅相当于1美元;世界上最富有的前1%的群体拥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财富,世界上最富有的前10%的群体拥有世界上85%左右的财富;根据国内生产总值、产出资本、自然资源、人的技术和能力等条件,世界上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之间的人均财富差距达到330多倍;在发达经济体内部,劳动和资本的不平衡结构在产业空心化和新技术的双重冲击下日益恶化,以英国“脱欧”和美国2016年总统选举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分化乃至撕裂在加剧等,已经彰显出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给世界政治与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也导致世界经济迟迟难以实质性复苏。(摘自2017年第20期《红旗文稿》)

4.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

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4000多亿元人民币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200多万人次,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其中700多人为他国发展献出了宝贵生命。2008年以来,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吸收最不发达国家约23%的产品出口。为进一步推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继续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符合条件国家的特定债务,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未来5年,中国将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包括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T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2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迄今为止,中国共派出军事人员、警察和民事官员3.3万余人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共有2600余名维和人员在10个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将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率先组建常备成建制维和警队,建设维和待命部队,今后5年为各国培训2000名维和人员,开展10个扫雷援助项目,向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的部分资金也将用于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摘自《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

链接五:名词解释

1.正确义利观:*同志秉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新中国外交传统,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出在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并就其内涵作出精辟论述。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不论会晤国际友人还是面对中国的外交工作人员,*都会经常提及“坚持正确义利观”。“坚持正确义利观,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坚持正确义利观,义利并举、以义为先。”“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和风范。(本刊综合)

2.亲诚惠容: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本刊综合)

3.真实亲诚: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题为《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非关系以及中国对非政策主张。新形势下,中非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双方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中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力度不会削弱、只会加强。*强调,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加强中非友好,我们讲一个“亲”字;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都把非洲国家当作自己的患难之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本刊综合)

4.修昔底德陷阱: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思想家,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传世,该书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修昔底德陷阱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指的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概念来自修昔底德的名言“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在讲到大国关系时,*主席认为:“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

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本刊综合)

5.金德尔伯格陷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也是马歇尔计划的思想构建者之一。他在《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一书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公共产品的缺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但美国未能接替英国扮演的角色发挥领导作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结果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和世界大战。简而言之,“金德尔伯格陷阱”是指在全球权力转移过程中,如果新兴大国不能承担领导责任,就会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短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混乱和安全失序。

国际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具有很强国际性、外部性的资源、服务、政策体制等,例如自由开放的贸易体系、稳定高效的金融市场、防止冲突与战争的安全机制等。一般情况下,主要大国对于国际公共产品供应负有更大责任。由于国际公共产品的使用不具有排他性,因此“搭便车”现象较为普遍,这使得国际公共产品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强调“美国优先”,不愿继续无偿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是否有能力、有意愿填补美国留下的责任赤字,承担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特别是接踵而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反恐战争、政治动荡加剧了人们对世界再次陷入灾难、重蹈历史覆辙的担忧,对“金德尔伯格陷阱”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摘自2018年1月7日《人民日报》)

链接六:历史由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完善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2013年3月,*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主席在此后一系列重要场合、演讲以及政要会面中都提到了“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次次深入阐述中国主张。*在巴基斯坦议会演讲时呼吁:“共迎挑战,共谋发展,不断充实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促进地区稳定和繁荣、为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作用。”在博鳌亚洲论坛演讲时呼吁:“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还进一步提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落地生根;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中非、中拉、中阿命运共同体等,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进一步具体化。

2015年9月,*主席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这是*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详细阐释核心思想。*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7年1月,*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这是*主席第一次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专题,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政策建议,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发展。讲话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新的界定,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定为时代命题,并明确列出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到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在这一讲话中,*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大具体主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实践路径。(摘自2018年第1期《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链接七:案例

1.中国援非模式西方难以企及

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市郊的简易铁皮房和老式建筑中,一座恢宏气派的体育场“像一朵向日葵般盛开”。2000年,坦桑尼亚第三任总统本杰明·姆卡帕承诺:在2005年卸任前建成一座能容纳6万个座椅的体育场,但想兑现这个承诺并不容易。

坦桑尼亚是重债国和减债计划参与国。该计划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6年发起,旨在有条件地帮助重债国减免债务。根据计划,坦桑尼亚只有“厉行节约”才能获得减免债务的资格。在一个人均年收入仅为330美元的国家,一座豪华体育场无疑会被视为“劳民伤财的奢侈品”。但姆卡帕不甘心,他设想中的体育场要拥有奥运标准游泳池、运动员居住区和其他奥运规格的设施。

2004年,一家法国公司以1.54亿美元的投标额赢得这个项目,但来自华盛顿的压力让坦桑尼亚政府最终放弃了这个计划。接下来,它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经过协商,中国决定与坦桑尼亚共同出资建设这座体育场,北京建工集团成为承建商。公开数据显示,该项目总耗资为5600万美元,中国提供3340万美元,坦桑尼亚负责筹措其余的资金。后来该体育场以姆卡帕总统的名字命名。2009年2月,中方向坦桑尼亚时任总统基奎特交付了这座当时非洲最先进的体育场。基奎特感动不已:“谢谢中国的慷慨援助,这是我们的骄傲!”

在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眼中,中国的援助实实在在,而西方国家给予的往往难以触及。当西方的对非援助遭遇“滑铁卢”时,“中国式援助”在非洲风生水起。“非洲54个国家中,经常接受中国援助的有51个”。尽管西方国家在各种国际场合做出“增加对非援助”的承诺,但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有统计数据显示,西方大国对非洲的援助和减债承诺,兑现率不足50%,与中国援非的诚意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的对非援助“说得少,做得多”,不仅信守承诺,而且往往超额、提前完成援助。比如,在2006年的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2007年到2009年对非援助的贷款规模从50亿美元增加至100亿美元。2008年世界多国遭遇金融危机,许多西方国家都缩减了对非援助,但中国的援助落实情况令非洲国家感到欣喜。最终的统计显示,2007年至2009年,中国共向非洲提供了150亿美元优惠贷款,比2006年增加了2倍。(摘自2015年11月20日《上海译报》)

2.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中国赢了

美国《时代》周刊2017年11月13日发售的一期杂志,除美国本土版外,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写着“中国赢了”(China won)。这是《时代》周刊封面第一次出现两种语言。在这一期杂志《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一文中指出,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领域最具实力的国家。

虽然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中国正在利用国企提升国内外影响力,稳步赶超美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正在走下坡路。虽然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权很可能还会持续多年。但美国实力的支柱——美国的军事同盟、贸易领导地位以及推广西方政治价值的意愿,正在逐渐消失。如今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领导人都在追寻中国的脚步。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指出,中国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可能仍将保持强劲和稳定。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会持续增长,并且将会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

昔日繁荣的美国如今经济疲软、枪击不断,欧洲也深陷难民和恐袭的泥潭。在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没有哪个政府有足够的国际影响力来继续制定管理全球体系的政治和经济规则。但是,如果你必须押注于一个当今最具优势的国家,那么中国会是比美国更明智的选择。(摘自2017年11月7日中国日报网)

3.南南学院让外国学员带走中国经验和智慧

这是一所特别的学院。由*主席2015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宣布设立,并由中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承建。

这是一个特别的班级。48名学员来自27个发展中国家。他们肤色各异,国籍不同,想法多元,但在校园生活中增进彼此了解,促进相互借鉴。

这是一次特别的实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员希望在这里,了解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经验,思考和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之路。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是我国201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对外承诺的重大援外举措,2016年4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旨在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发展研究机构、最具潜力的发展中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最具活力的发展中国家沟通交流平台,为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南南学院是中国参与南南合作的一项国家级工程,标志着中国与南南国家的合作从资金与工程支持转向发展智慧与发展理念的交流。

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专门开设国情核心课程,无私分享中国治国理政之道,将精准对接发展中国家实际需求,帮助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还组织优秀学员代表赴地方参观、考察、交流,更加直观感受中国发展的实践智慧。学院还对接发展中国家实际发展需求,帮助学员就各自国家某一领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门设立课题,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确保学员带着问题来,学有收获回。(本刊综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