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赏景)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悟情)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烂醉; 管闲事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 【详解】
⑴ 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翼 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⑵ 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之情, 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 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2.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中留客 唐代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春晖:春光。②轻阴:阴云。③便拟归:就打算回去。云:④指雾气、烟雾。 A.这首诗紧扣诗题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绘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画。 B.“山光物态弄春晖”是正面描写山景的句子,这里的“弄”是卖弄。
C.从“莫为轻阴便拟归”中,启迪人们前进的道路上要正视困难,勇往直前。在克服困难中迎来的美景,才更加善心悦目、其乐无穷。
D.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首句“山光物态弄春辉”中的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这个“弄”不是“卖弄”的意思。故答案为B。
3.阅读《望岳》,完成后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 2.诗歌描绘了诗人望岳所见之景。你对哪句诗最有感受?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它在你脑海中呈现出的画面。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与“山”相关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___”和“____”。(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勇于攀登(不畏困难、傲视一切)
2. 齐鲁青未了 画面:齐鲁大地上,青翠的山色,无边无际 3. 山重水复疑无路 孤山寺北贾亭西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要结合写作背景和主旨分析。这首诗写于736年,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气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主旨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指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抒发了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有“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所描述的景象的特点,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其次要扣住诗句中的意象“齐鲁(齐鲁大地)” “阴阳(泰山的北面和南
面)”“云”“鸟”,第三要抓住这些意象的特点,如“青”“神秀”“昏
晓”“曾”“归”,最后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描写。注意任选一句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主题性默写,抓住主题内容“山”,写出相应古诗句即可。如“山重水复疑无路”“孤山寺北贾亭西”“山岛竦峙”等,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4.《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结庐在人境”,交代出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见”字传达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表现诗人内心的悠闲恬静。 C.“心远地自偏”的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D.本诗淳朴自然,将抒情、写景、感悟交融一体,既富于情趣又内蕴哲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真意”是指远离喧嚣、超凡脱俗的心境;自由自得、闲适恬静的田园生活;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志趣。 【解析】
1.C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心远地自偏”的意思:只要一个人的心灵能远离世俗的弊病之处,那么无论他在哪里,他都不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对他造成的影响,自然也就“地偏”了。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生的意义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觉得它无法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诗人厌恶官场生活的尔虞我诈,厌恶“世俗久相欺”的污浊社会,一旦归到大自然,就觉得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他要在无车马之喧,无名利之逐的大自然中寻求乐趣,坚守节操,这就是他的“真意”所在。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②鸡栖③半掩扉。桑柘④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人们通过开展娱乐活动,表达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②豚栅:猪栏。③鸡栖:鸡窝。④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结合全诗内容,试分析农人因何而“醉”。
【答案】
1.示例:春天,鹅湖山下稻粱肥硕,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闭上眼,似乎可以闻 到稻花香。每家的牲畜圈里,猪肥鸡壮;每户的大门都半掩着,村民们都参加社日去了。 2.①因农村生活的美景而醉;②因民风淳朴而醉;③为开怀畅饮而醉;④为丰收在望,生活富足而醉;⑤为来年期盼而醉。 【解析】
1.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本题要抓住“鹅湖”“山”“稻粱肥”“豚栅”“鸡栖”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勾勒农村的田园风光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作答。诗歌中的“醉”既有酒多之醉,更有心情高兴而陶醉。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如此迷人,而村内到处是一片富裕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人怎能不“醉”。“半掩扉”三字暗示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诗歌的最后两句叙写春社散后,人声渐少,到处都可以看到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醉倒情形之普遍。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畅怀大饮,而这种欣喜之情又是与丰收分不开的。据此可概括作答。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 炳
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萧萧寒雨滴茅庐。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注释)①瑞鹧鸪:词牌名。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 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
【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 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详解】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
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圆,可自己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乙处自己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7.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
1. 记叙。 地点、 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
1.一空,注意题干要求的是从“从表达方式看”。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所以明显使用的是一种“记叙”的表达方式。二空,“渡远荆门外”交代了远渡的出发地(地点)。三空,“来从楚国游”交代了此行的目的。
2.考查诗人的炼字技巧。“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送”字,以一当十,容量丰富。
8.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酒食。“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斫:砍。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①并州:地名,诗人长期客居并州。 1.简要分析“客舍并州已十霜”中“霜”字的妙处。 2.本诗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说说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①
【答案】
1.“霜”,本义是露所凝聚的冰珠,这里的含义是“年”。这里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2.诗人的感情复杂,表现的情感有:诗人久居并州,思念家乡;一旦回乡,又觉得舍不得久居之地;感慨命运对人的追弄,让人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句中的“霜”在诗中
的含义是“年”,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这种意象更富有凄凉、酸楚之感,更易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的前半写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可是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愈去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出人意外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这两种感情,让诗人不觉感慨命运的追弄,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0.古诗词阅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 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宾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诗歌中画线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 1.D
2.划线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描绘了沙漠纵横交错着无边风雪的画面,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作了总结;;第二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引出诗人为友人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诗句“愁云惨淡万里凝”可知,“‘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故答案为D。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
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是景物描写,从内容看,描绘了大漠无边风雪的画面,写了天空中布满惨淡的阴云,烘托了人物因离别而伤感担忧的心情。结构上,“瀚海阑干百丈冰”是对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的总结,“愁云惨淡万里凝”引出诗人为友人担心之情,由此自然转入下文的送别场景的叙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二月二日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①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日②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③,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①菜甲:菜初生的叶芽。②本诗作于854年,即作者只身远赴四川梓州入幕府任职第三年。③无赖:即无心。④元亮、亚夫: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和汉代大将周亚夫。 1.“草芽菜甲”和“花须柳眼”都写出了景色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借春景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④
【答案】
1.生机勃勃(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2.相同点:赞叹春天的美好,体现踏春出行的人们快乐融洽的氛围。
不同点:李商隐的诗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宦游在外的辛苦孤独,羁泊天涯的痛苦,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而白居易的诗主题情感较为单一。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草芽菜甲一时生”的意思是“小草和田畦里的菜都发出了嫩芽”,“花须柳眼各无赖”的意思是“花蕊如须柳芽如眼婀娜多姿”,都体现了春天的生机。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春天的喜爱。白居易的诗描写了惊蛰时贵族青年出门踏青的景象,表现了出游的轻松心情;李商隐的诗以乐境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清丽的语言表现宛转曲折的情思。
1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词人中秋节的述怀之作,题目中的“京华”指现在的北京。 B.“为篱下黄花开遍”中的“为篱下”化用陶潜“采菊东篱下”的典故。 C.“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对比手法,反映词人对冲破家庭牢笼的渴望。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展现了词人巾帼英雄的形象。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C
2.示例:“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表达了词人向往革命(或参加革命、想革命)却不被世俗所了解的孤独、悲伤之情。 【解析】
1.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C项理解“对比手法”有误。
2.本题考查理解词的情感。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据此理解作答。
13.古诗词赏析。
落花 唐·严恽
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 唐·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 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 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 喝酒赏花
(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 【详解】
(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据此作答。
14.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台城① (唐)韦庄
江雨霏霏②江草齐,六朝③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①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②霏霏:细雨纷纷状。③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 (1)《咸阳城东楼》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台城》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象。 (2)两首诗都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请做分析。 【答案】(1)秋天 春天
(2)《咸阳城东楼》通过蒹葭杨柳、溪云,夕阳,风雨,风声,杂草,鸣蝉,秦苑汉宫,抒发了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或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无限担忧;或对历史
沧桑的无限感慨)。《台城》通过江雨、江草、鸟、杨柳、烟雾,抒发了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或衰败的状况)的无限担忧。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蝉鸣黄叶汉宫秋”可知是秋天;由“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柳”可知是春天。(2)本题考查对表达手法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结合诗作说明描写了怎样的具体景象,如《咸阳城东楼》中“蒹葭杨柳、溪云、杂草,鸣蝉”等景象,《台城》中“江雨、江草、鸟”等景象;接着要展开联想阐明诗作表达的情感;《咸阳城东楼》中诗人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担忧,《台城》中诗人对唐王朝即将覆亡的忧虑之情。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校书:官名,即校书郎。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①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_______) ②第三、四句是个转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_______)
③“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________)
④“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现实主义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________) ⑤最后四句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回到现实,豁达乐观,意境高远。(________) 2.简要赏析“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答案】
1. ①A ②A ③A ④B ⑤B
2.人生在世是如此的不如意,倒不如明天就散披着头发,驾着扁舟到海上遨游去吧!这两
句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不能伸,宦途不得意,心情抑郁,思欲远离这愁人的环境,摆脱烦忧,到一个逍遥的新世界去。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④句,“惧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不是现实主义手法。理解错误。⑤句,从诗歌最后的四句诗来看,“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写出了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所以⑤句中的“诗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显然不准确。④⑤两项是错误的,其它三项正确。按要求填写作答。
2.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叙写了李白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伸抑郁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据此理解作答。
1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初平”写出湖水已与堤岸持平的情形。 B.“争”“啄”写出了莺燕们争斗的样子。 C.“乱花”表明诗人被繁花竞相开放迷惑。 D.“不足”表明诗人对所见景象感到不满。
【答案】
1.春天在西湖漫步(赏景) 2.A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题目的理解。“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指的是游览的地点;“春”点明了季节;“行”在这里是“散步、漫步”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是:春天在西湖游览,欣赏美丽景色。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B.有误,本诗三四句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争”“啄”表现的是莺燕的活力,没有争斗的意思; C.此时正是初春,花开得还不是很盛,本项错误;
D.“不足”的意思是看不够,没有不满的意思。所以本项错误。 故选A。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