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一现实问题。
1.(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2.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l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l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 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2.【答案要点】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3)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 (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当代有一位教育专家兼作家这样叹息中国的教育:“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前程,现在中国父母唯一要做的恰恰不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好自己孩子的天赋别再受学校的侵害吧!” 这段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反思。 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
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力求解放人的自我。
2.某老师在《赠汪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了一场“表演”。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赠汪伦》一课,谁想表演李白和汪伦离别时的情况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并有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他们模仿古人的模样,用手捋胡子,边念《赠汪伦》的诗。这种新奇的表演让老师和同学们都津津乐道地看着。后来又有一组的同学上台表演,他们想起了唱古时候离别时候的歌,可是又都不知道怎么唱。这时老师提醒道,我们可以唱自己知道的歌。歌曲便在教室上空飞扬。 请结合案例,分析教师应如何上好一堂课。 (1)明确教学目的。
(2)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外作业。
(围绕上面几点展开论述。)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请你运用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分析上面这个案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学生掌握了关于电路的物理知识,并不代表他具备了维修电路的能力,因此在启发学生掌握知识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聪现在是一名初中生,小学时成绩优秀,并在升初中的升学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班级。进入初中后,因学习不适应,渐渐地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这次考试给小聪的打击不小。从此,小聪来学校时总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将头藏进衣服里,不愿见人。小聪的这种状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帮助小聪摆脱困境?
(1)小聪面临的是挫折适应问题。
(2)原因是由于考试失败,小聪一直学习成绩很好,不能够接受这次失败。(3)可采取的措施:
①帮助小聪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与思想准备;②帮助小聪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③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④帮助小聪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杨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还是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如果你是杨老师,你该怎么办?
1.【答案要点】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和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2.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我们现在不知该怎样面对我们的班主任,她对我们动不动就是一顿骂,甚至打上几巴掌,有一次把一个同学都打得流鼻血了。还有一次,有个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因一些知识点不懂提出疑问,班主任就说了一些很刺激的话,然后课也不上了,坐到讲台上就向我们大发脾气,说什么400分以上的同学留下来听课,其他同学不愿意上课、听不懂就滚到操场上玩去!让我们不上课,我想问她有这个权利吗?她曾经找我们班的一个女生谈话,说:“×××,你看你脸皮蛮厚的,我从初一讲到初三,你一点愧疚感都没有,说难听点就是死不要脸。”你猜猜我们同学管她叫什么?——变态老师! (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的做法违背了哪些德育原则。 (2)谈谈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学生观。
2.【答案要点】(1)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2)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是:①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人;②学生的合法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上面案例中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6.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包括:(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4)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遵循这些原则教学,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则,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友好的良好关系才能有效地教学。
2.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人们发现了两个“狼孩”。这两个“狼孩”后来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马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只有少许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阿玛拉不幸死亡,卡马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2.【答案要点】
(1)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实践。
(2)遗传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狼孩”具有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但这仅仅是可能。 (3)环境决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狼孩”由于脱离了社会环境,心理发展极其低下。
同样,由于脱离了具有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和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实践,“狼孩”尽管进行了训练,但因为错过了言语、智力等关键期,最终心理水平低下。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内容对小王的学习策略加以指导。
1.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内容,建议小王改变这种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应该按照以下策略进行学习:
(1)复习策略:在遗忘尚未产生前,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①复习的时间:应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②复习的方式:适度过度学习;③复习的方法:要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如尝试背诵法。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忆并长久保持。
(2)组织策略: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地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如群集。 (3)运用摘录、画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构建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2.某学校组织公开课,在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有时会向学生提问。去听课的家长发现,老师每次提问时,自己的孩子都把手举起,但老师每次都是请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而不会叫自己的孩子。 请分析如何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2.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违背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关注并解决好不均衡的问题。(1)改变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薪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也要看到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潜力,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后进生的发展。
(3)我国实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标志之一。素质教育强调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所以,无论是教师、学校还是社会以及相关教育部门,都不能只把关注的眼光放在少数优等生身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方式。不能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将学生学业成绩当作评定教师业绩唯一标准的方式。
(5)教师对于后进生,要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而不是对后进生采取忽视的态度。总之,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又需要社会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关注不均衡的情况。
四、 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照本宣科”的张老师
张老师教高中历史。他上课有一个>-7惯:就是不断地换眼镜。张老师有两副眼镜,一副是近视镜,一副是老花镜。他读课本的时候,就戴老花镜。他一旦戴上了老花镜,就像黄牛喝水一般只管喝水,不轻易抬头。有时学生不听他上课,吵闹太厉害,他就换上他的近视镜,抬头看着学生,大吼一句:“闭嘴,吵什么吵。”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魏老师
魏老师是学校新来的大学生,也是学校唯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学后,全校老师都来听魏老师上课。魏老师的课令老师们大开眼界:他根本不讲课文,不知从哪里选了一篇课文把原来的课文给替换下来。
校长支持魏老师的做法,说代表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新方向。魏老师也解释,现在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所以,没有必要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该开发自己的教材。学校老师们很不服气,按照他们的经验,考试虽然不完全考教材上的知识点,但教材上的知识点总是重要的,怎么会忽然变得与教材没有关系了呢?
几个月后,有学生家长来找校长投诉,抱怨魏老师不讲课本,教学太随意了。校长虽然安抚家长说“老师有权利调整教材”,但家长的投诉让校长开始对魏老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怀疑。
期末考试到了,阅卷的结果是:魏老师班上的语文成绩最差。 问题: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结合材料分析,你是如何看待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的?
【参考答案】课程改革不是单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课程理念乃至整个教育观念更新的系统变革。张老师的“照本宣科’’和魏老师的“随意调整”都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都不能被采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课程改革和设置: (1)要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化,不能“照本宣科”,也不能“随意调整”。
(2)新课程不能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纳入到学生世界中加以组织。 (3)新课程的内容应是着重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 (4)在选择课程结构进行重建时,应该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
(5)各科目课程设置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有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齐白石先生幼年家境贫寒,没有上学的机会,长大后做了木工,四十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绘画。他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终于在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著名的国画犬师。 问题:
(1)试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2)在齐白石先生的成才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关键作用?对你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1)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
①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胎儿生活在母体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早期环境的作用。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因此儿童期的发展对后期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教育条件的影响。一个人能朝什么9-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③实践活动的影响。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可以说,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④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2)①齐白石勤奋、进取的人格特质及他的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的品质是他成才的关键因素。
②在外部环境不利时,要创造条件,勤奋努力,逆流而上,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同样也能取得成功。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老师,现在正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与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名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了解和接近学生,取得学生对他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词,抱怨老师有偏向。因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
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四、材料分析题
【参考答案】(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严爱相失。
(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再创造,制订一套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案。既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上课走神。乙同学因为被老师,当众责骂而逃课。 问题:
(1)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甲乙两同学分别缺少哪些需要?根据甲乙两人的情况,提出合理建议。 2.
【参考答案】(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七种,七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
①生理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②安全需要。安全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比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的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
④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⑤认知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指的是知识和理解的需要,例如,通过经验或者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理解事物等。
⑥审美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指的是秩序和美的需要。例如,能够系统地、有条理地安排事务,追求事物的完美、卓越、美好的形象或性质等。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2)甲同学因为父母离异而缺少归属与爱的需要。针对甲同学渴望得到家庭、团体、同学和朋友的关怀和爱护,教师应该给予其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倡导班上的同学跟甲做朋友,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乙同学缺少尊重的需要。教师当众责骂他,让他感觉自己的自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很丢面子,所以逃课。针对乙同学,教师应该多在课堂上对其进行鼓励和表扬,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受尊重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那年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组建班委会是我感到既敏感又头疼的一件大事,因为既要选举出能起表率作用、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又要适当照顾那些性格内向、自卑、需要锻炼的学生。在观察中我发现,有个女学生很特别:性格孤僻,不敢与人正视,总是一个人发呆。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该生在初中时活泼、开朗,曾经担任过班上的宣传委员,学习名列前茅,尤其擅长作文。
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班级黑板报评比中,她负责的黑板报名落孙山,遭到班主任三番五次的严厉批评,这种打击直接影响到她的学习。在随后的考试中,由于成绩不理想,班主任又旧话重提,并以“你做什么都不行”为由撤掉了她宣传委员的职务。这使她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并经常自责,整天生活在忧郁和自卑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在安排班委的过程中,尽管我苦口婆心地动员、鼓励,但她执意拒绝担任宣传委员。为此,我有意将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并宣布:“暂时没有发现合适人选,待学期结束后根据同学们的成绩和表现进行公开选举,希望大家抓住这个机会。”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暗地里给她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我发现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了,也能听到她天真、爽朗的笑声了,不知不觉中她逐渐恢复了久违的自。第二个学期初,在全体同学的掌声中她“站”到了宣传委员的位置上。两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进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有:(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这是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对不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进行教育。该老师通过观察,发现该学生性格孤僻,并深入了解了其性格孤僻的原因,对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该学生初中时期被老师严厉批评,以致丧失自信的成长经历,该老师采取了适合该学生的教育方法。该老师有意将班上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多次暗地里给该学生创造机会: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一学期以后,该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自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同学活泼好动、能说会道、反应灵活、爱好交际,上课时爱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乙同学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不好交际,上课时不爱发言,学习不主动。 问题:
乙同学分别是什么气质类型?面对二者的不同表现,作为教师,如何使他们扬长避短?
2.【参考答案】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1)甲同学是多血质类型的人。因为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善于交际、亲切、有生气,但也往往表现出轻率、不真挚等。乙同学是黏液质类型的人。因为黏液质的人安静、沉稳、情绪发生慢而弱、言语动作和思维比较迟缓、注意稳定、显得庄重、坚忍,但也往往表现出固执、淡漠。(2)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气质类型,发扬气质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①依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可以让甲同学发挥优势担任班干部,教导其上课注意听讲、不要搞小动作,为其他同学起到表率作用。要积极关注乙同学的情绪变化,多与其交流,同时鼓励他参加班集体活动。②依据气质类型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对于甲同学,教师可以鼓励他进行小组学习,在跟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对于乙同学,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让其回答问题,在答对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答错时也要给予鼓励,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③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教师在与甲、乙交流时,让其慢慢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积极向他人学习。 四、 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开学不久,赵老师发现杨明同学有许多毛病。赵老师心想,像杨明这样的同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赵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明很不好意思地找到赵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明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
案例中赵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和方法?
【参考答案】赵老师的方法用得恰到好处,树立了学生的信心,挽救了一个后进生。从德育方面来看,赵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正面教育、疏通原则,以及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赵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品德评价法。
2. 下面是两位年轻教师关于教学的对话,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小李、小张都是刚工作一年的初一语文老师,两人工作很努力,但也存在很多困惑。小李对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新课改的知识,意识到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特别注意调动课堂氛围,我的课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上得很热闹。上周的公开课上学生个个都很开心,可听课的老教师们都说我的课没有语文味,缺乏深度,只注重形式。难道一堂课热热闹闹的不好吗?小张说:“为了上好课,我也没少花工夫。我专门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录像,细心模仿教学中的每个环节,上课几乎就是把录像中教师的教学复制到我的课堂上。可为什么同样的上课方式,我的课效果就不好呢?” 问题:
(1)你是否赞成小李的教学观,结合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2)小张上课的问题在哪里?请从教学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我幂赞成小李的教学观。
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小李仅仅关注学生,以学生发言、表演为主,缺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样的教学缺乏深刻性。
②上好一堂课除了气氛热烈,还应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一堂课的任务和重难点,使学生巩固每节课学到的知识。
(2)①小张上课的问题是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情感的人。特级教师所教的学生和小张所教的学生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②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互提高的动态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小张在教学中照搬特级教师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束手无策。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不断调节教学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明是一名初中生,小学时成绩优秀,并在初中的入学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班级。进入初中后,因学习不适应,渐渐地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这对小明的打击不小,从此,小明来学校时总把衣服的拉链拉得很高,将头藏进衣服里,不愿见人。 问题:
小明的这种状况属于什么心理现象? 造成小明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
【参考答案】(1)小明面临的是挫折适应问题。 (2)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考试失败。小明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他不能接受成绩下降到二十几名的现实。
(3)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小明摆脱困境:①帮助小明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与思想准备。②帮助小明确定适当的抱负水平,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目标。③让小明适度感受挫折,锻炼挫折承受力。④帮助小明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争取以后考试考出好成绩。
2.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课堂纪律管理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
对于新教师,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我自以为了解了课堂,毕竟已经在学校生活了17年。然而只有真正地站在课堂上,我们才会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到底有多复杂。我痛苦地认识到教师职业中一个未被充分认识到的艺术之一,就是课堂管理。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还算顺利,我和学生一起先分析了课堂上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强调他们要礼貌待师,并且彼此之间要礼貌相待。我清楚地记得10月末的一天,在做完实验后,我要求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讨论一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们根本不听我的招呼,我连说几次,没有丝毫效果。我就一直催促,仍旧如此。直到我的指导教师走进教室,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才得以制止。在我随后的教学中,这种情况仍然照旧。我的指导教师对我说,他会坚定地站在我这一边。接下来的一周,我的指导教师继续观察课堂并给予我帮助。我对班级管理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并讲了我的新规则要求。那天,我的指导教师说,我有些太婆婆妈妈了。接下来的几天,我对他们进行严格控制。对于犯错达到两次的学生,我罚他们放学后留校15分钟。我在学生中失去了信任,我被彻底孤立起来。此后不久,我的大学老师来听课,也许那天是节日的缘故,我的心态比平时放松得多,课也讲得很精彩,并且学生们也很为他们那天在课堂上的一些发现欣喜不已。我被他们围在中间。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比管教的方式好得多。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课堂纪律作为一种约束的手段,不是终极目的。通过这种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发挥它的制约力,但不能成为学习的目的。而发挥它的制约力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策略,而不仅仅是口舌之功。案例中的新教师把
学生不服从管教错误地归因于课堂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进而不断地将管理措施严格化,这是不合理的处理方式。案例中讲到指导教师帮忙制止混乱场面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案例中的教师应该通过反思自我查找原因。其次,处理突发事件需要三思后行。案例中多次提到过学生在课上与教师作对,新教师的处理方式一般是硬性对待:案例中讲到学生做完实
验后不回座位时,新教师采取的方法是一直催促,而不是观察学生不回座位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的方法。后来对待两次犯错误的学生采取的措施是处罚其留校15分钟,而没有提到在15分钟里是否去与学生沟通,了解情况进而做到说服教育。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小明转学到A学校,刚来时学习成绩不好。进校后学习成绩由中下一直往下掉,常不交作业、上课打瞌睡,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他的父母都从商,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并不溺爱孩子,同时对学习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求有进步。小明腼腆,不爱参加文体活动;很想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但因为一开始给周围同学的印象不好,因此得不到同学们的认可,导致人际关系不好;有时被欺负,因为比较胆小,所以也不敢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 (1)该同学哪些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答案解析】
(1)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7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需要的层次越低,其动力越强。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无法融入班集体,有种不及别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同学们的尊重。 (2)从需要的关系分析他成绩下滑的原因。
(2)马斯洛把7个基本需要中的前四种称为基本需要,后三种称为成长需要。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出现高级需要,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高级需要的产生和满足。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小明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影响了成长需要的产生和满足。 (3)请分析如何帮助他摆脱困境。
(3)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调节作用,所以小明应该转变心态,把精力放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上,并有信心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掌握科学知识,学习本领最终会实现个人价值,受到社会的尊重。他可以把学习优异作为自己骄傲的资本,此外还可以发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待人热情,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最终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另外,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关注和尊重帮助小明。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问题:透过这个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答案解析】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激励、发展的功能,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过分关注活动的结果(如学生成绩、教师业绩、学校升学率等)。忽视被评价者在活动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忽视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忽视对教育活动发展、变化过程的动态评价。
(3)评价主体单一,基本上没有形成学生、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尤其忽视自我评价的价值。
(4)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5)评价内容片面,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忽视,或者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和方法。 (6)评价方法单调,过于注重传统的纸笔测验,对体现新的评价理念的新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7)忽视对评价结果的反映和认同,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8)评价对象基本处于被动地被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对评价往往持一种冷漠、应付、对立、讨厌、拒斥或者害怕、恐惧、逃避的态度,甚至出现欺骗,弄虚作假的行为。
2、昆特女士教八年级的英语课。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个诗人。弗兰克写了一首很美的诗,
我想读给大家听听。”昆特女士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很美。然而,昆特女士注意到弗兰克的脸红了,看上去非常不安。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班上有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后来,昆特女士问弗兰克是否愿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他说再也不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间写。 (1)你认为弗兰克为什么会有上述反应? (2)为了鼓励弗兰克,昆特女士应该怎么做? 【答案解析】
(1)学生的表现与他所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而且比较复杂。他们通常完全以自己的立场,观点分析看待事物不考虑事物的客观性。过分地关注自我,过多反省,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体验敏感,多疑。导致老师公开读他的作文时,有了种种不情愿的表现,在该同学的眼里自己的文章是一种隐私,尽管写得好也不希望拿出来公开读。显然,老师的做法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引起了他的反抗和淡漠,害怕自己的文章再被公开读,从此不再想写好作文,表现为不再积极上进。 (2)应该争取到他的同意,可以在课堂上说:“××同学的作文这次写得很好,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找他借来欣赏一下。”这样既尊重了学生本人的意见,又不会使他觉得有压力,还可使大家欣赏到他的美文。并且还能激发他的写作动机,有助于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曾根据名家传记和其它方面的材料,选取了包括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画家、音乐家在内的977位名人作为研究对象,他把对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同一般人的家庭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家属中,出名的父亲有89人,儿子129人,兄弟114人,共332人,而4000名一般人组中出名的亲属只有1人。因此,高尔顿认为人的智能高低是由遗传决定的。 高尔顿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解析】
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高尔顿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遗传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或物质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高尔顿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影响人的智力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遗传,还包括成熟、环境、教育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的智力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模式、大众传媒和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育的影响最为重要。不同的自然物理因素也会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另外,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也对智力的发展有影响作用。在同样的环境、教育条件下,拥有类似遗传条件的人智力发展水平不一样,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所以说,高尔顿的结论是片面,不够完整的。
2、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答案解析】
(1)这一案例中的班主任违背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2)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③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3)德育过程要坚持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含义,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②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及时检查,坚持不懈,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字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问题:结合这位教师的做法,谈谈怎样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答案解析】
(1)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2)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 (3)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 (4)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2、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在课堂讲的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 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小王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 【答案解析】
学习策略可以大致分为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就是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控制的策略,包括制订计划、监视执行、调节等。小王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自己监控执行,及时调整。
资源管理策略是对时间、环境、付出的努力、他人的帮助等学习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它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与人力资源的利用。小王可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运用零碎时间,并通过对环境、工具、老师、同学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复述策略有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等方法。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见的方法有记忆术(例如: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法、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法、语意联想法)、做笔记、提问、生成式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法等。
组织策略指的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PQ4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等。小王可以逐步掌握这些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六、案例: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下面的案例并请你运用教育理论的知识对张老师的行为作出评价。
波波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一天,波波又没做作业,班主任张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张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看见波波还没有补完作业,张老师说:\"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为防止波波自己偷偷跑了,临走时张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由于家里的事很多,后来张老师就把波波的事忘了。天越来越晚,波波一个人在教室里越来越害怕。他想出去,但是门被锁上了,窗户上有铁栏杆。他拼命地大喊,但学校里的人都走了,没人听得见。波波急得大哭了起来,天很晚了,波波的爸爸才找到学校,当他和张老师一起打开教室门的时候,波波的嗓子已经哭哑了,请问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1、分析的有道理,言之有理即可。
2、答出义务教育的概念、特征等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2、请你运用义务教育的相关知识,分析下面案例。
小学三年级有个小姑娘叫扬扬。两年前扬扬的爸爸妈妈离了婚,扬扬与妈妈生活在一起,两年来扬扬的爸爸从不来看望扬扬,也不给扬扬抚养费。前不久,扬扬的妈妈下岗了,一个月只有300元生活费,家里生活很困难,扬扬的妈妈想让扬扬辍学,你认为扬扬该怎么办呢? 教育
六、案例: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六、案例:
1、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进行学习。不足的是:(1)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 (2)自主环节中,没有充分的培养学生语文知识的素养。 (分析得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2、教师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与榜样教育法和道德讨论法等德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能够分析其运用的原则和方法并且自圆其说即可。) 六、案例: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后向老师提的问题,真的让老师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潮人’?”“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超女、快男’?”。
请你分析出现案例的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及对策?并请你运用教师素养的知识来回答 1、答出教师的业务素养要求即可。
2、以下是2009年年末,网友对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网上的留言。请你结合案例谈谈实施素质教育途径是什么?
学生家长:期盼袁部长能把成都整治奥数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到全国。 现在北京奥数非常严重,幼儿园就开始学奥数,我们家孩子今年在北京上地实验小学上一年级,学校就进行奥数分班考试,全校所有学生都要上奥数。所谓的奥数我看了无非是把中学的东西拿到小学 来学,大学的东西拿到中学学,根本不符合教育规律,也有悖于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学大纲,恳请袁部长新官上任第一把火把变态的奥数教育给烧了。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实行教考分离,学生读书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要上15节课,根本没有时间休息,连课外活动都没有,而且每月只放两天假。我认为成都教育改革很好,高中毕业后回社区报考,这样就杜绝了学校之间比升学率,考核学校应考核毕业率 和完成率,同时还要考核学校开展音乐体育美术等素质教育综合学科,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回答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即可。 。
六、案例: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以下是一节数学课的教学札记,请对老师的教学做出评价。
师:“同学们好!最近,我们学习了分式方程的解法,请说一说分式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和注意问题。”
同学甲:“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相同,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同学乙:“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一定要进行验根。” 师:“很好!下面哪两位同学自愿上黑板完成P94的第6题?” 常宇(化名)同学做第一小题,刘伟(化名)做第二小题。 其他同学在课下作业本上完成。 老师巡视,帮助学困生。
在订正答案时,有同学说,常宇同学在移项时没变号,我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批评道:“老师讲过多少遍移项要变号,你就是……。” 我感觉到这位同学想要说什么,但考虑到教学进度,我没有再让该同学发言,而是按课前准备好的授课计划,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课间休息时,常宇跟我来到七年级办公室,常宇同学说:“老师你看我这样想对不对?我当时没有用移项法则,用的是已知一个加数与两个加数的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用减法。”
“……行!行!都怨老师一时糊涂,没有认真考虑你的解法,还批评了你,真的对不起!” “没关系!”常宇微笑着跑回了教室。 此时,我感觉到我的脸在发烧…
1、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教师应学会宽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宽松的教学气氛,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和谐课堂。(分析得有道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2、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知行统一原则、说服教育法。(指出具体的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并做简要的说明即可。) 六、案例: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某中学教师脾气较为暴躁,平时经常采取罚款,不许进教室,甚至罚站、罚跑步等方式惩罚犯错的学生,学生家长对此意见很大。但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
请你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相关知识评价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做法。
1、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更大限度的作用。教师
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围绕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回答即可。) 2、阅读下面案例请你运用教学原则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教师的行为。
在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主动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2、指出具体违反的教学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正确方法,言之有理即可。
五、论述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
1、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众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第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第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大作用。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第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第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2、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辨证统一。
2、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和学习内容、途径、方法的指导上。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怎样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式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式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具体表现在: (1)师生之间是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 (2)师生之间是爱与被爱的朋友关系 (3)师生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 (4)师生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展开论述)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展开论述)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展开论述) 2、如何理解启发性教学原则?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和学相互依存辩证统一规律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辩证统一规律的反映。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我国古代启发诱导教学原则的核心所在。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善于用“产婆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在现代社会,无论东西方,启发性教学原则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
以上三点在答题过程中要适当展开论述。
五、论述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第一,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第二,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第三,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第四,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第五,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第六,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2、如何理解中学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2、直观性原则是中小学教学最为常用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 直观一般包括三大类,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要根据中学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教具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运用直观教具要和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五、论述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动性辩证统一规律?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其职责决定的。教师是一定社会的代言人,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
(2)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思想品德端正,业务知识深厚 ,教学经验丰富,主导作用就发挥的充分,教学就会有较高的质量。
(3)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注定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名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但对于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主动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教师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指定对象,但是,在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也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能动作用。因此,受教育者不仅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定着教育者的互动,而且还以自身的意识、意志作用与教育者,同时,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者。 (三) 教学中应该防止两种倾向
如何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曾出现过两种片面的认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主张树立教师的极大威信,却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出精神和创造才能。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主张,把学生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绕学生转动。上述两种观点,都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都势必会影响着教育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师生交往过程中,应该防止这两种倾向,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2、试述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使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做出的反应。
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即使相对独立的,有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道德认识指导、控制和调节着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意志又影响着道德认识和调节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有对道德认识的巩固和发展、道德情感的加深和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请问的全面和谐发展。 五、论述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请结合实际,试分析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第一,培养目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第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第三,课程内容繁、难、偏、旧。 第四,课程实施重“教书”和“背书”。 第五,课程评价重选拔,轻发展。 第六,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以上六点需要结合教育实际展开论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对未来的挑战。
2、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2、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长期反复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这种长期性、反复性和渐进性,是德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 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为断提高等等, 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 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初二年级(2)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问题: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1.【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了解。
【参考答案】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讲好课,会教学生,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会学。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不会自发产生的,需要靠老师的生动教学来调动。教师只会讲课,而不能使学生会学,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还不能说全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某班主任老师在班会课时,教育学生要勤奋刻苦学习,对得起为之付出辛劳的父母亲,并声情并茂地感叹道:“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此时,班里有一个学生突然说出“放屁!”两个字,顿时全班同学惊讶了。 面对这一“侮辱”之词和尴尬局面,假如你是当时的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处置?
【参考答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在教学之初设置了教学计划,但课堂上还是有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情况是班主任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要具有教育理性,临场保持冷静,不使课堂秩序失控,避免使自己陷入尴尬境地,保证既定教育任务的完成,是通常应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面对课堂意外情况,在课上,或听而不闻,或大智若愚,或四两拨千斤平和过渡,使教学尽快回到正常教育轨道,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而在课后,则需要适时了解情况,做好与有关学生沟通、引导和教育工作,并对事件有个善后。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处置之妙,存乎一心,面对课堂意外情况,教师只要不慌张,冷静处理,就有可能”化险为夷”,甚至巧借他山之石,使课堂意外情况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最终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3.老师、家长都反映学生小青是个“不开窍”的孩子。一道数学题,老师课堂上讲过,课后又复习过,可做起来还是错误百出,一到考试就更不行了。剐的同学背课文,一下子背出了,可她读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丢三落四,常用字也常会错,渐渐地她对学习也没有多大兴趣了。
结合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分析小青出现这一症状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
【参考答案】(1)排除先天性痴呆,学生做事丢三落四,对老师、家长的某些要求置之脑后,学习内容难以入脑,并非学生的脑子”不开窍”,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①学习压力过大,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②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差;③学习方法不正确。 (2)教师在设法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一定要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从根源上解决问题。①教会小青记忆的技巧与方法,如理解记忆、趣味记忆等,把记忆内容编成有趣的生活现象,让她乐于记。②培养小青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独立、灵活、敏捷、健康
的思维。③帮助小青树立自信心,减轻学习的压力。教师和家长应多给小青一些鼓励和表扬,多对小青说一些诸如”试试你一定能行”,”啊,你进步了”等话语,为其树立自信心。另外,还可帮助小青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劳逸结合,减轻其学习压力。1.吃过早饭,几位男同学在宿舍闹着玩,把盛满水的塑料袋放在门上边,等着一位同学进门。就在这时聂老师去宿舍,看门虚掩着就随手推门而进,“哗”的一声,一袋水顺身向下,早上换的衣服全湿了。房间里的学生都吓得目瞪口呆,静等老师的斥。谁知道聂老师却笑着说:“今天是泼水节吗?我怎么不知道啊!再说我们这里是不过这个节的。”大家都笑了,那位在门上放水的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老师抚摸着他的头说:“同学之间说个笑话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这样做。” 运用相关知识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1.【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的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同学之间一些善意的玩笑是班集体良好组织关系的体现。但开玩笑也要注意分寸,不能对同学或老师造成人身伤害。老师和同学之间能否开玩笑,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老师而言,学生和老师开玩笑,其实也是学生对老师爱的表现,这可以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隔膜,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老师也是可以和学生做朋友的。在该材料中,面对”意外人祸”,这位老师的大度和幽默轻易化解了学生内心的紧张和尴尬,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学会采用巧妙灵活的方法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尴尬,委婉地教育学生正确的行事方法,纠正学生的不当行为。
2.一节公开课上,任课教师用双面胶将一个木制的教具贴在黑板上。当学生演示的时候,斜上方的教具擦着孩子的肩掉了下来,孩子吓了一跳,老师也有点慌乱。这时,教室里出奇的静。
老师很快镇定下来,她将教具从地上捡起,然后使劲地往黑板上按。那教具被牢牢地粘住了,再也没有掉下来,老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上着她的课,对碰没碰到孩子、吓没吓着孩子,没有过问。这节课相当精彩地完成了,讨论交流的时候,好评如潮。这位教师对课堂意外情况的处理得当吗?试分析并说明理由。
2.【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课堂意外情况的处理能力。
【参考答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管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但是教学过程中由于个别原因,还是会出现意外情况。这时,如何处理这些课堂意外情况,使教学从”意外”中步入正轨,是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体现。面对课堂意外情况,要具有教育理性,临场保持冷静,不使课堂秩序失控,避免自己陷入尴尬境地,保证既定教育任务的完成,是教师通常应对课堂突发事情的基本原则。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处置之妙,存乎一心,面对课堂意外情况,教师只要不慌张,冷静处理,就有可能”化险为夷”,甚至巧借他山之石,使课堂意外情况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最终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在该则材料中,这位教师对于课堂中发生的小插曲,不闻不问,虽然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其行为值得商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材料中该教师对被教具碰到的孩子不闻不问,本身就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同时,课堂中临危不惧,巧妙地处理课堂意外情况,也是考查教师授课能力的一个方面,面对材料中的情况,教师或可利用意外情况,发挥教育机智,将这一事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3.某校初中学生马超,学习成绩不佳,守纪情况亦差。一天,他在教学楼内玩球,故意将一个价值300元的吊灯打坏。学校在查明事实经过后,依据学校有关“损坏公物要赔偿和罚款”的规章制度,对马超作出三点处理决定: (1)给予警告处分; (2)照价赔偿吊灯; (3)罚款300元。
对此,学校、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都没有感到不妥。 学校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3.【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学校职责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了解。
【参考答案】学校对马超同学破坏学校财物的行为给予警告处分和要求照价赔偿的做法是合理的,但对马超同学罚款300元的行为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相关人员进行罚款,这属于行政处罚的性质。只有国家行政机关和经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具有行政主体资格,才拥有行政处罚权。学校是事业单位,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当然也就无行政处罚权。
1.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义耳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X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衡量(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衡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8。
班上的其他同学都懂了,可是小妮和小刚还是搞不明白。马老师知道小妮空闻想象力很强,于是他对小妮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
刚,马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因此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义耳定律”。
请结合材料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根据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3)在以上案例中马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并且知道老师也了解小刚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这充分说明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后面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同时,对于小妮,老师对她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而对于小刚,马老师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使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这也体现了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2.某市教育局收到了一位姓张的家长的申诉信,说他在农村读初二的儿子在学校多次被校长王某体罚,身上多处受伤,要求市教育局追究该校长的责任。于是教育局派人前往调查,结果出人意料。该学校的校长是一位31岁的年轻人,工作很有干劲。3年前,被镇教办提拔为该校校长,他下决心整顿学校的组织纪律,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对学校行政人员和老师们说,你们大胆去抓,有哪些学生不听管教,你们就交由我处理。他的处理办法很简单,先关学生禁闭,然后在禁闭室内训斥学生。事情暴露后,本地一些农村干部认为校长做得对,学生不听管教就该这样做,并且站出来要为该校长担保。 针对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并运用相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2.【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答案】首先,这位校长下决心要整顿学校的组织纪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学生能在更好的环境里接受教育,其工作积极性和出发点是对的。但其举措显然有欠妥之处,不仅有不符合教育管理原则的地方,甚至有违纪违法之举,而且其粗陋的管理思想、简单的管理方法,不仅可能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还可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其次,对于该校长的在整顿学校组织纪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不合理措施,相关部门应该责令立即停止,并提出相应的批评和教育,改正该校长的一些不合理的整改方式。
最后,在整顿和维护学校组织纪律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良好的动机需要用合情合理、合规合法手段、方法,这样才能取得动机和效果的统一。
3.上课时,有些平时不受老师重视的学生,有的爱讲话,有的爱做小动作,特别是坐在窗边的学生则爱把窗帘拉开又合上,合上又拉开。老师发脾气,他反倒做鬼脸引起同学们的哈哈大笑。
试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说明这些学生上课做出这些动作的原因。如果你是教师,如何处理为好? 3.【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1)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七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这些学生上课时有的爱讲话,有的爱做小动作,坐在窗边的学生把窗帘开了又合上,是为了满足尊重和爱的需要。因为这些学生平时受教师关注较少,在同学中一般地位不高,所以,他们总想要寻找机会表现自己,以获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
(3)如果我是教师,将采取以下办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合适的机会表现自己;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特长,给这些学生提供适当表现机会;在学生中,只要他们有了进步,有了成功,就及时表扬,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一位老师的课讲完了,问学生:“听懂了吗?”“听懂了!”学生们齐声回答。“还有谁不懂请举手。”全班静悄悄。一位学生的手稍微伸了一下,又缩回去了,但细心的老师还是发现了。老师温和地对这位学生说:“你哪里不懂?没关系,讲出来。”该学生怯怯地站起来叙述着,老师一边鼓励孩子大声一点儿,一边俯下身子倾听,并很耐心地针对他的问题详细地讲解了一下。最后该学生听懂了,对老师露出了感激的笑容。
结合教育理论知识,谈谈这篇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课堂教学中常见现象的评析能力。
【参考答案】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教学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即在规定的对间内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统一授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缺陷在于
它难以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由于学生的个性、原有水平等的差异,他们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接受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有可能造成部分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了,而另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教学的进度,一时难以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而在老师询问学生有没有弄懂这些问题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由于从众心理或顾及个人面子等原因,不敢说出自身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进行授课小结的时候,要多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对不懂的问题说”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进步。在该材料中,这位老师对于说”不懂”的学生循循善诱,耐心地为其解答疑难点,体现了一个老师应有的良好的师德,是值得鼓励和大力推广的。 2.1998年,北京某学生因成绩较差无法升学,父母应学校的要求去医院为孩子开了一张“中度智力低下”证明;以利于孩子升学,不料学校却将此公布出来,老师也多次在课堂当众侮辱该同学是“弱智、白痴”,其他学生也常常以此来嘲笑、殴打该生。后来该生被诊断为患了精神分裂症。学生父母向学校提出了赔偿诉讼,要求学校为擅自透露学生的个人隐私,致其精神障碍一事承担责任并赔偿相应的经济和精神损失。
试评述学校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学生权利的了解。
【参考答案】学校的做法不对。学校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隐私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的个人生活不被公众知晓,禁止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名誉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名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本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材料中学校和教师的做法既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也是违法行为。
3.课间,两名学生发生口角。上课铃响了,班主任让他们进教室,一名学生很快进了教室,另一名学生因吃了亏,不愿进教室。班主任没有硬拖他进去,也没有去批评他,而是亲切地对他说:“你看我双手拿着这么多东西,你能帮我把小黑板拿进教室吗?”这位同学看了看老师,就接过小黑板进了教室。老师马上对大家说:“刚才有两位同学发生矛盾,但是有位同学顾全大局,为了让大家上好课,帮助老师拿小黑板进来,我相信他一定能上好课,有问题课后再解决不迟。”那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安心地听老师讲课。 请结合相关知识,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3.【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
【参考答案】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对于这些矛盾的处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巧妙合理地将其化解,使这些问题不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在该材料中,这位教师面对正处于矛盾情绪状态中的学生,巧妙地利用一个”小黑板”,”迫使”他顾全大局,最大限度地从个人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从而安心听讲,使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受到影响。这既是老师高超教学技巧的体现,也缓和了两位学生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之间发生小摩擦的事情,教师只要冷静处理,巧妙发挥,就一定能做好”和事佬”。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有很多蕴涵深刻道理的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些名言警句都引人深思。
运用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说明材料中的两句名言体现了教师怎样的行为规范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1.【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师行为规范的了解。
【参考答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榜样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其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刻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于自律,不但注意自己的仪表,做到言语得体,穿着得当,待人有礼,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而且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内在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做到以德服人,内外兼修,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榜样的力量,不但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也为其树立社会上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引导学生。
2.教师拖堂,对学生而言,是“家常便饭”,尽管内心不满但也只能“逆来顺受”。针对这一“顽症”,为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某中学在新学期强化该校“16条禁令”,明确将“教师拖堂”列为教学事故,处罚直接和经济挂钩。一时间,引发各方热议。 针对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2.【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1)”拖堂”,一直以来在我国各地学校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所谓拖堂,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到了规定的下课时间而未按时下课,继续延长一段教学时间的现象。出现教师”拖堂”现象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既有可能是教师备课不充分,也有可能是教学
内容和当时教学情境需要,但不论什么原因造成的”拖堂”,其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教师拖堂有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其次,学生的休息和学习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授课时间太长,学生的精力会下降,注意力难免分散,极有可能影响学习效果。再次,教师拖堂会影响学生良好时间观念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时间观念会淡薄,容易养成拖拉的不良习惯。最后,教师拖堂也会影响其他教师的上课。
(2)针对”拖堂”现象,某中学实施了”拖堂禁令”,将”拖堂”视为”教学事故”,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该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目的是规范教学秩序,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从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上寻找造成拖堂的各种原因,并有针对地予以校正,提高课堂效率,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受益的是学生。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拖堂”其实也是教师尽心尽职的表现,将拖堂列为”教学事故”有可能给教师增加压力,甚至影响教学质量。
(3)综上所述,”拖堂禁令”的出发点是好的,在执行过程中,学校要注意处理方式,既要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又要避免流于形式,建议可将刚性的措施改成柔性的管理。
3.根据相关新闻报道,2011年9月9日下午,湖南省邵阳县唐田市镇一渡口发生沉船事故。经核实,事故船只主要搭载的是放假回家过中秋节的学生。该起事故共有12人遇难,其中包括6名学生。 请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及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评析。
3.【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学生安全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参考答案】(1)湖南邵阳的”沉船”事件、各地陆续发生的校车车祸事件等越来越多的学生安全事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生大部分是青少年儿童,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学生的安全理应是各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这说明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不仅仅是家长和学校的义务,社会各界都有责任为维护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2)”沉船事故”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也在多方面为我们敲响警钟。就学校和教师来说,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提高安全意识,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在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还要做好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时刻注意安全的意识。其次,学校的教学设施、运输设备、教学场所等必须符合学生的安全使用的需要。学校和教师要尽最大努力排除任何可能对学生安全造成威胁的隐患。
(3)各地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努力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安全防护工作,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一位教师在发现他的学生出现“早恋”现象时,巧妙地讲起家乡果园的事情。他说:“我们村子有大片的苹果园,寒暑往来,春华秋实。有一天秋末初冬,我突然惊奇地发现,有些要落叶的果树枝上竞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山楂般大小的果子。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了,小果实也烂掉了。小时候,我经常捧着这些小果子发呆。后来,我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了,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了,是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的。今天,同学们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呢?”同学们深有感触,早恋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抑制。 结合相关知识,评析这位教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早恋是中学生中常见的现象,但早恋对中学生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并且欠缺社会经验,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并不明白爱情的真谛是什么。这时候的所谓爱情,大多只是源于对异性的好奇和好感,这种爱情,是建立在虚无之上的空中楼阁,是禁不起时间的检验的。而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明白这些比较深奥的道理,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一味地采取”武力制止”,可能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该材料中,这位老师巧妙地运用”苹果冬天开花结果”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中学不是爱情开花结果的时期的道理,充分展现了高超的教学技巧。其实,教学中教师难免会遇到一些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候如果能够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把道理蕴藏在这些学生们熟悉的事物中讲给学生,也许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某地一初中女生平时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有写日记的习惯。一次课间偶然的机会,一女同学无意中发现其书包里的日记,好奇地翻看,并将日记中记录爱情心理活动的一段文字摘抄下来,汇报给了班主任。第二天,班主任将日记中的有关内容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出来,并斥责其说考试在即却不好好学习,批评女生不思检点等。当该生失声痛哭时,老师将此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学生“要哭出去哭,知道要面子就别写那样的日记”。消息传开,学校中到处有人对该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该生觉得再也无脸见人,前途无望,回家后服毒自杀。
问题:这位教师侵犯了学生什么权利?应该如何维护学生的权利?
【参考答案】这位教师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中学生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同样具有隐私权,他们的隐私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
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查阅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也就是说,教师即使在行使《教师法》赋予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权时,也不得侵犯学生的隐私权。而要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必须做到:尊重学生的权利,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盼前提下,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加大法律监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总之,学生的隐私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的教师,都有义务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3. 今天的语文课是一堂公开课,按平时上课的惯例,我应该依学号顺序抽一名学生进行课前“一分钟讲演”。直到上课铃响起时,我还在犹豫,今天的公开课是否取消这个“节目”。
因为这次讲演正轮到魏霞,而她是一个说话结结巴巴的胆小的女同学,如果她没说好,岂不是“杀”了我这堂公开课的“风景”? 但是,不容我多想,当师生互相问好以后,我正准备直接讲课时,魏霞同学竟然举起手 并用哆嗦的声音说:“李……老师,今天……该我……讲演……”我只好让她走上讲台发表 演说,内容是报告当天的新闻,她的声音照样结结巴巴,但比平时要稍微大声一些,而且看 得出来,她事前是做了相当认真的准备的,仅凭这一点,我就应该鼓励她,而且相信她会受到鼓舞的。
正当我准备热情洋溢地表扬她一番时,我脑子里突然转了一个弯,何不把我个人对她 的表扬变成全班同学对她的赞赏呢?于是,我有意问全班同学:“比起过去,魏霞同学的进 步大不大啊?”“大!”同学们一致说。“好!那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魏霞的进步表示祝 贺!”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来自同学们的鼓励无疑让魏霞振奋,因为,这以后她课堂上 主动发言的次数就越来越多了。 结合相关知识,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由于遗传、后天训练等的不同,每个学生在同一成长阶段所展现出的水平是不一样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往往成为被忽略的群体。他们平时表现的机会不多,得到表扬的机会也少,即使有所进步,但由于进步的微小,一般也难以引起老师的重视。如何对这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进行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难题。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这些平时表现机会不多、沉默寡言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所取得的进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才有可能逐渐激发他们好学向上的动机,促进他们取得进步。在该材料中,这位教师灵活处理课堂,抓住课堂中的闪光点,把对魏霞的表扬变为大家对她的认同和鼓励,这极大地振奋了魏霞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该同学的自信并促进了她的成长。
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培育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孔子在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教育理论。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请分析这句话蕴涵了怎样的教学理念,并分析它对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有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其字面意思为: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道理,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道理了。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每个人由于遗传、后天影响等各种原因,其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应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2)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均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做到了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
2.某堂课上,某教师上课兴致正浓,发现下面有两名学生交头接耳,教师上课兴致被破坏,便生气地令两名学生互抽对方脸蛋,以示惩戒。 运用相关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教师的行为进行评析。
【参考答案】(1)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处理好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从法律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二者应该互相尊重,学生要尊师重道,教师要关爱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该材料中,虽然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有错在先,但是教师令两名学生互抽对方脸蛋的做法也是不对的,这不仅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而且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在一些问题上,他们不一定能认识到行为错误的根源,因此在教学中惩罚又是必不可少的。但惩罚不能
是体罚,不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教师不但要慎用,而且要用得巧、用得恰到好处。教师必须明确一个宗旨,即惩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从这一件事情中获得某些认知,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从心理上提高对事情的认识,为以后处理类似事件积累经验。这才是惩罚的最终目的。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善于批评、惩罚,还要善于巧妙运用表扬、奖励等手段,从而赏罚分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3.某中学购入一批学习材料投放在阅览室供学生自行查阅,可是第一天就少了4本。有的老师主张严肃查处,可是校长却不然,他写了几句话贴在阅览室门口:“作为校长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全校师生明白,人的人格是无价的。然而朋友,你信吗?投放的书少了4本。”第二天有人送回了一本,校长又公开写道:“你送回的不仅是一本书,你送回了人格,送回了学校良好的校风。”第三天,其他3本也都被送回了。
请运用相关教学理论谈谈你对该校长做法的看法,并说说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1)这位校长的做法是情感育人。
(2)案例中的校长,面对”学生拿走了图书阅览室里的几本书”的事件,不是严肃查处,而是写了几句话贴在阅览室门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几句话语重心长,感化了学生,激起了学生积极情感的反应,于是学生就自觉放回了书籍。在这里,校长既严又爱;既有集体荣誉性的教育,又有人格尊严的启发。校长的情感很有感染力、渗透力,表现出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爱护。 (3)认识:
①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离不开情感沟通。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同样是其劳动的工具。 ②当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时,教师要善于以情感去感化人、教育人、激励人。 ③教师情感育人需要有智慧。教育没有情感,就像磨坊没有水。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每次提问都给否定了。记得有一次,一位语文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异议,就问老师:“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有嘲笑的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所以,到了中学以后,我很少提问……不像以前那样“炸刺”了。问题:请根据尊重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蕴涵的思想观念,分析说明本例中教师的表现会产生什么危害?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情? 【答案解析】:
(1)主要问题是师道尊严的不良反映。
(2)主要危害:如此下去将束缚或压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主动性,伤害学生的自尊、人格,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正确做法:对学生动脑思考、爱问问题在态度和行为上给予肯定;以这一问题激活全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寻求合理的结论。 (4)理由:这是新的师生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联系案例展开论述。
2.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别较大,于是对8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将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问题: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答案解析】: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
3.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学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
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
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答案解析】:
比赛结束后,有一个班获得冠军,至于是哪个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只注重比赛成绩。从动员比赛到比赛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校初中班主任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收的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李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李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请问:(1)李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2)李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解析】:
(1)李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2)李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李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李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案解析】: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学生的提问诱发同学们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使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订了这样的标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基础科60分以上,并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且有所发展的,视为及格;二是基础科及格或良好,特长科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视为良好;三是基础科良好,特长科大大超过同年级学生或有所发明创造的,视为优秀;四是仅基础科及格或仅特长科有所发展的,均视为不及格;五是仅基础科良好,或特长科单方独进的,视为畸形发展,作降格评价。这一评价标准的实施,使绝大部分差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总分由原来年级的倒数第二,上升到年级的第二名。 问题:请你针对案例中制订的评价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解析】: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且具有个人特长的有用人才,其实质就是通过合格加特长的标准和策略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在学生的身心特性确立发展方向时,特长的发展最好与相关方面的发展和谐并进。但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又有所区别。和谐发展是学生对全面发展的具体选择。作为学生整体来说,应把全人类的知识、技能和优良品质都继承下来;但作为学生个体来说,只能以特长为龙头带动相关方面和谐发展,成为基础相对宽厚而特色鲜明的人才。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初三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教师联系父母,因种种原因,
一直未能联系上。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 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答案解析】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案例中某初三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关于材料中学生,有课堂自律差且干扰其他学生的行为,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劝退、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2、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 请对“学生参与评价”的做法阐述您的见解。 【答案解析】
(1)评价是一种手段,旨在通过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学过程,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激发教师发扬优势,克服缺点,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不无裨益。
(2)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直接对象,他们与教师接触的机会较多,应该最有发言权。案情中,学生参与评教,由于学生年龄还小,认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考虑欠妥,因此,他们没有能力对教师的各方面教学行为做出一个合理、科学、恰当的评价,甚至往往出现“倒挂”的现象,一旦哪位教师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就会遭到学生的非议,被学生认定为“不好教师”,普遍不受欢迎;而如果教师对学生放松要求,时时处处迁就忍让,和学生称兄道弟,对学生不负责任,反被说成是“好教师”,深受喜欢。
(3)学校在组织评教时,不能盲目追求“时髦”效应,哗众取宠,注重形式,否则评教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挫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投影仪直观地引导学生主动去质疑、调查、探究“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课堂案例]为什么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画也分别画出了一大、一小的两个人物,却不能让我们产生纵深的空间感?我们来做个实验的游戏。(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
第一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学生们,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下方;而后面几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上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你们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下看称为俯视,往往在这种俯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下方;而远的在上方。(板书:俯视“近下远上”)
第二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教室天花板的日光灯,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日光灯在银幕的上方;而后面几排的日光灯在银幕的下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日光灯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上看称为仰视,往往在这种仰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上方;而远的在下方。(板书:仰视“近上远下”)
第三步: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作画的视角是俯视还是仰视?第四步:学生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学生们表现画面的视角一般是俯视,他们往往不太关注作画视角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的直观,教师只靠讲解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利用实物投影仪上的摄像头进行演示,并向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再结合自己的画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请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以上教师运用直观性教学的优势与启示? 【答案解析】
(1)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2)“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表明,直观性教学原则适合于激发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首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直观性教学,教具要多样,有针对地选。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主导,年级越低表现得越明显,这就对我们在制作直观教具方面提出了一个要求:考虑到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直观教具应根据教学目标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其次,范画要注重思考的过程,包括示范的对象要能够引起学生相关体验和熟悉事物,有助于学生联系
生活、理解记忆。范画能针对性的突出直观事物局部,表现力强。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直观,用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讲解而起到直观的作用,要直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某教师《思想品德;学会拒绝》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老师进而问“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布置预习:你最能成功抵制的诱惑是什么,抵制的方法是什么,什么诱惑使你最难抵制,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抵制诱惑的。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按最难抵制的诱惑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请结合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要求,谈一谈你对该教学案例的认识。 【答案解析】
本材料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再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体现出了开放性和创造性。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弘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人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学生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答案解析】
(1)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他们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动作和语言是少年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少年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2)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微的喧闹。改变课堂的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做适当而必要的引导。
3、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请你就创新教育对于中小学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
为适应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当努力做到: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即应该把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2)教师注意组织启发式教学,即致力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3)确立学生与老师共同作为教学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发现和理解知识;
(4)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坚持能力立意为导向和多向性及过程性的新的评价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又到了3月5日学雷锋的时间了,学校要求我们每个班为周围的社区做一件好事。可我认为学雷锋不能图表现,只用一天的行动来表示一下,而应该制度化、经常化,把爱心献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决定先在班上召开一个“我们应该怎样学雷锋”的主题班会,形成我
们全班共同的意见,找到一致的办法,主题班会设计如下: 第一步:全体同学收集雷锋的动人事迹。 第二步:请学生代表宣讲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第三步:分小组讨论目前存在的学雷锋种种现象。
第四步:我们该怎么办?(各小组表达自己今后学雷锋的设想与办法) 第五步:全班讨论,形成学习雷锋的统一意见和行动方案。 问题:该案例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的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这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 “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试述该案例对你的启示。
二、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中学的一个学生宿舍中,照明灯突然熄了,同学们束手无策,叫来电工师傅,一看灯泡坏了,换了一个灯泡就好了,同学们说,这么简单,我们自己也会换的。过几天,灯又不亮了,同学们一检查灯泡,灯泡是好的,又没办法了,叫来电工,一检查,是保险丝烧坏了,换了一个保险丝,灯又亮了,同学们说,关于保险丝,我们在物理课上也学过,怎么遇到问题就用不上呢? 问题:结合相关教育理念知识,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案例反映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学生只会死读书,不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育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理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问题: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分析该教师的行为。
2.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挂牌子,羞辱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他羞辱学生,认为学生笨,思考问题没有从自身出发,不注重自我反思,把问题归为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有针对的实施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我原来在小学是个很爱提问的人,可每次提问都给否定了。记得有一次,一位语文在教古诗《春晓》时我觉得有异议,就问老师:“老师说诗人春天好睡觉,连天亮都不晓得,那他夜里怎么能听见风雨声呢?”这位老师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的!早上起床到外面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当时我还要再问,老师挥挥手让我坐下,环视一下全班同学,多少带有嘲笑的口吻说道:“大家说说看,是他对还是老师对?”同学们毫不犹豫地答道:“老师对!”当时我感到很尴尬,竟然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所以,到了中学以后,我很少提问……不像以前那样“炸刺”了。问题:请根据尊重关爱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蕴涵的思想观念,分析说明本例中教师的表现会产生什么危害?教师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事情? (1)主要问题是师道尊严的不良反映。
(2)主要危害:如此下去将束缚或压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主动性,伤害学生的自尊、人格,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3)正确做法:对学生动脑思考、爱问问题在态度和行为上给予肯定;以这一问题激活全班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共同寻求合理的结论。 (4)理由:这是新的师生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联系案例展开论述。
2.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别较大,于是对8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将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问题: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
3.为推广新的广播操,某学校决定举行广播操比赛。有人选择某年级四个班针对广播操比赛全过程的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四个班主任在动员、训练中对学生的教育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比赛结束成绩公布之后。某(1)班(冠军):同学们,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荣获了四个班级广播操比赛的冠军,老师祝贺你们,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某(2)班(第三名):老师不打算对这件事进行评价。某(3)班(第四名):同学们,这次广播操比赛,很多同学都尽力了,但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太好,因而成绩不太理想。失败不可怕,只要同学们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将成功的经验用于今后的活动中去,改进这次比赛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我想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这次比赛同学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某(4)班(第二名):这次比赛由于有的同学不努力,我们班没能获得冠军,老师很失望。问题:请你根据四位老师不同的做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赛结束后,有一个班获得冠军,至于是哪个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不能把这次比赛与整体教育割裂开来,只注重比赛成绩。从动员比赛到比赛结束的过程中的教育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1.某初三生平时学习懈怠,课堂自律能力差,且经常干扰其他邻座学习,班主任教师多次教育不见改变。教师联系父母,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联系上。班主任便三番五次找该生谈话,希望其自动退学,该生一来厌学,二来老师不断施压,最后选择了自动退学。请就该班主任的做法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结合你的经验,给予该班主任建议。
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因为身体状况需要休学,要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案例中某初三学生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学校应当依法保护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包括“劝退”的方式,来侵犯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另外,今后如果因为学生学习差就将学生“劝退”,也不符合“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第五条)、“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第三十五条)、以及使学生“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条)等法律规定。关于材料中学生,有课堂自律差且干扰其他学生的行为,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教师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推出校门,更不能随意劝退、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具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转送入专门的学校,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并接受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2.为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课改要求。某校创造性地拟定评价方案和表格,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逐条审核,逐项打分,以此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具体需求,美其名曰“学生参与评价”。请对“学生参与评价”的做法阐述您的见解。
(1)评价是一种手段,旨在通过评价,使教师看到自己的成功之举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调整工作目标和进程,优化教学过程,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激发教师发扬优势,克服缺点,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不无裨益。
(2)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直接对象,他们与教师接触的机会较多,应该最有发言权。案情中,学生参与评教,由于学生年龄还小,认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考虑欠妥,因此,他们没有能力对教师的各方面教学行为做出一个合理、科学、恰当的评价,甚至往往出现“倒挂”的现象,一旦哪位教师对学生要求比较高,就会遭到学生的非议,被学生认定为“不好教师”,普遍不受欢迎;而如果教师对学生放松要求,时时处处迁就忍让,和学生称兄道弟,对学生不负责任,反被说成是“好教师”,深受喜欢。
(3)学校在组织评教时,不能盲目追求“时髦”效应,哗众取宠,注重形式,否则评教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
果,反而会挫伤大部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投影仪直观地引导学生主动去质疑、调查、探究“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课堂案例]为什么老师给你们看的这幅画也分别画出了一大、一小的两个人物,却不能让我们产生纵深的空间感?我们来做个实验的游戏。(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演示)
第一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学生们,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下方;而后面几排的同学在银幕的上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你们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下看称为俯视,往往在这种俯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下方;而远的在上方。(板书:俯视“近下远上”)
第二步:将实物投影仪的摄像头对准教室天花板的日光灯,引导学生观察银幕上的图像,第一排的日光灯在银幕的上方;而后面几排的日光灯在银幕的下方。
(1)问学生们:“摄像头比日光灯高还是底?它是向上看还是向下看?”
(2)得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小结:我们把这种向上看称为仰视,往往在这种仰视中近的在画面的上方;而远的在下方。(板书:仰视“近上远下”)
第三步:请同学们看一看你们作画的视角是俯视还是仰视?第四步:学生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学生们表现画面的视角一般是俯视,他们往往不太关注作画视角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的直观,教师只靠讲解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利用实物投影仪上的摄像头进行演示,并向学生提出简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考。再结合自己的画观察、分析自己作画的视角。) 请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分析以上教师运用直观性教学的优势与启示? 【答案解析】
(1)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教具和现代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概念的清晰表象,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2)“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表明,直观性教学原则适合于激发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首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直观性教学,教具要多样,有针对地选。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主导,年级越低表现得越明显,这就对我们在制作直观教具方面提出了一个要求:考虑到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直观教具应根据教学目标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其次,范画要注重思考的过程,包括示范的对象要能够引起学生相关体验和熟悉事物,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记忆。范画能针对性的突出直观事物局部,表现力强。教师讲解的语言要直观,用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讲解而起到直观的作用,要直接针对教学重点、难点
于漪老师在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时,当她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一个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于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了,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大家讨论完后,于老师进行了总结。最后老师又问了一句:“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大家把目光转向那位同学,对他鼓起掌来。请分析上面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答案解析】: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该教学案例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即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原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的兴趣成为推动学习的动力,善于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教师利用一学生的提问诱发同学们的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找答案。这正是启发性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2)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使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本案例中教师使用了教学方法中的谈话法,即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该案例中教师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的思维兴奋,通过问题的启发诱导,让学生一步步地获取新知,并在最后进行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
1.某教师《思想品德;学会拒绝》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老师进而问“为了抵制诱惑,你们有没有去了解和学习一些成功人士的做法呢?”同学们静了下来,从他们的眼神里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布置预习:你最能成功抵制的诱惑是什么,抵
制的方法是什么,什么诱惑使你最难抵制,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抵制诱惑的。上课后,教师让学生按最难抵制的诱惑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请结合新形势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要求,谈一谈你对该教学案例的认识。
本材料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学生品德形成加以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魅力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在于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我们要树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在主动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关注到了学生思维训练、能力发展、情感体验,不再只重所谓的“结果”。设计体现出了开放性和创造性。活动设计,一方面是弘扬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引出不同意见的意图,进而了解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新要求,激发了学生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小组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个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间实现信息与资源交流,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健康成长。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环境中,教材已不限于固定的文字形式,而是融人生活、联系现实的一种课内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整个教学活动不能被“神圣化”。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赏识者,不是教育教学的垄断者和包办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外实践活动能有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人翁作用,对课内教学与教材做必要有益的补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我国现阶段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教育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请你就创新教育对于中小学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谈谈你的理解。 为适应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当努力做到: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即应该把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2)教师注意组织启发式教学,即致力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 (3)确立学生与老师共同作为教学主体的意识,强调学生要自主学习,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之中发现和理解知识;
(4)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坚持能力立意为导向和多向性及过程性的新的评价体系
3.据羊城晚报2005年9月13日报道:广,r11某高校学生小陈说,从开学至今,有一位专业课的老师。每逢上课必先推荐自己编写的教材。“我这本教材已经卖出了3000多册了,很受欢迎的。看在你们是我的学生,原价45元。按优惠价40元卖给你们吧。”看学生好像听得有点儿不耐烦,该老师立即变换脸色,强调这是自愿购买的,但期未考试与这本教材有很大关系。另一名学生小曾也讲述了令他们哭笑不得的事情。系里开选修课,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去听课,大家都没忘带上师兄师姐用过的教材。上课时,任课老师询问是否都有教材,学生大多说有了。“怎么可能,我还没向你们介绍我的书呢?”老师很纳闷,看了学生们手中的书才发现,都是借来的旧书。“书岂能乱借?是谁借给你们的,我要去追究他……”该老师大发雷霆。后来,很多学生怕连累了师兄师姐。都乖乖地买了新书。还都排队让老师签名。签名时,该任课老师很高兴.因为她认为学生舍得买书才会专心读书。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对该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参考答案】(1)该材料反映出教师在处理学生关系上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违背了尊重和热爱学生和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2)教师向学生推销自己的书,把学生当做自己牟利的对象。表明了我们的一些教师已经受到市场经济唯利是图思想的影响,使师生关系变味,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3)教师以考试作诱饵,威胁学生买书,事实上已经超出了自由、自愿的范围,是以权谋私的行为。(4)不允许学生借书,并要追究出借人的责任,更是一个蛮横的、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违背了依法执教的职业道德要求。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怎样评价学生的优、良、中、差呢?为此,我制定了这样的标 准:一是在大纲规定的基础科60分以上,
并能发现自己的特长且有所发展的,视为及格;二是 基础科及格或良好,特长科明显超过同年级学生的,视为良好;三是基础科良好,特长科大大超 过同年级学生或有所发明创造的,视为优秀;四是仅基础科及格或仅特长科有所发展的,均视 为不及格;五是仅基础科良好,或特长科单方独进的,视为畸形发展,作降格评价。这一评价标 准的实施.使绝大部分差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找到了自己成才的优势与途径,也使文化课考试 分数好的学生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从而找到了良性互补、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通过一个学期的 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各科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各科总分由原来年级的倒数第二.上升到年级的第二名。 问题:请你针对案例中制定的评价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且具有个人特长的有用人才,其实质就是通过合格加特长的标准和策略培养人才。因此,我们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在学生的身心特性确立发展方向时.特长的发展最好与相关方面的发展和谐并进。但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又有所区别。和谐发展是学生对全面发展的具体选择。作为学生整体来说,应把全人类的知识、技能和优良品质都继承下来;但作为学生个体来说,只能以特长为龙头带动相关方面和谐发展.成为基础相对宽厚而特色鲜明的人才。
5.某校班主任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收的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高某家长找到李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李老师解释说:“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问题:(1)李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参考答案】(1)李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李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李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李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本案例中,李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6.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是,我真的感觉学生有的时候实在是太吵闹了。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学生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地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更是难以把握,学生会争论不休;在课问休息时更是乱作一团…… 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对于课堂吵闹的现象,你的基本态度和常规做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1)基本态度:课堂确实需要纪律,但课堂气氛更加重要。课堂纪律要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符合少年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容纳他们的不同个性。学生的动作与声音(言为心声)是学生成长的一部分,学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允许学生比较自由地参与教师的教学过程。动作和语言是少年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在激烈的讨论中少年儿童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愤怒、遗憾和沮丧。教师要与学生分享这种情感。
常规做法: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保持稍微的喧闹。改变课堂的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作适当而必要的引导。
7.波波很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一天,波波又没做作业,班主任张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单独留在教室里补作业。这时.张老师突然想起家里有事要办。看见波波还没有补完作业,张老师说:“补完作业才能回家。我一会儿回来检查。”为防止波波自己偷偷跑了,临走时张老师把教室的门上了锁。由于家里的事很多,后来张老师就把波波的事忘了。天越来越晚,波波一个人在教室里越来越害怕。他想出
去,但是门被锁上了,窗户上有铁栏杆。他拼命地大喊,但学校里的人都走了,没人听得见。波波急得大哭了起来,天很晚了,波波的爸爸才找到学校,当他和张老师一起打开教室门的时候。波波的嗓子已经哭哑了。 问题:请问张老师的做法对吗? 【参考答案】
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少年儿童的人身自由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其他任何组织、个人都没有权利剥夺、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自由。张老师的行为实际上已经构成了非法拘禁.只是因为情节比较轻微。也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以通过道歉的方式弥补.否则.非法拘禁他人要负刑事责任的。
8 . 苏步青教授为中国教学教育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从教50多年,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也很有成就。早在30年代,苏步青在日本荣获理学博士,与同学陈建功相约,自愿来到新建的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当时系里只有4个教师,10多个学生,图书资料奇缺。实验设备全无。经费无着落。他名为副教授,连续几个月没有拿到一分钱。但他毫不动摇,他与陈建功每人开四门课。外加辅导、改作业、编教材、搞科研。他利用暑期到日本去找资料,一个假期找回20万字。靠这种自觉的事业心和意志力,为社会培养人才。解放后,他更是孜孜不倦。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问题:从教师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来看,你从苏步青的事迹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
(1)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自觉地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 (2)教师应该具有艰苦奋斗的品质:
(3)教师应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要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三、写作题(共50分)
请以“学习负担与学习质量的关系”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 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学习负担与学习质量的关系——减负与提高学习质量
什么是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顾名思义,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压在学生身上过重的负担减下来,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能轻装上阵。这里所指的是学生过重的负担,而不是说没有负担,没有负担的读书不会有,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国家也没有。还有,这里指的是轻装上阵,而不是无“装”上阵,古今中外,任何一支无“装”上阵的军队都不可能打胜仗。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学生也不可能两手空空、头脑空空地走进中考考场,走进高考考场,除非到了取消了中考和高考的那一天。
什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果说,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还有人不太明白或不容易接受的话,那么,说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凡与教育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的人都不会不知道,这里就没有必要再作具体解释。
“减负”与“提高”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 1、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是什么
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一个顽症,事实上,这岂止是一个顽症,简直是一颗毒瘤,是时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身心健康的毒瘤。此毒瘤一日不除,社会、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特别是学生将一日不得安宁。此毒瘤一日不除,真正意义上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能永远是一句空话。这并非危言耸听。
一个网友的一篇博文《云南百名初三学生放弃中考不足为奇》说:几日前,有媒体报道重庆数万高三学生放弃高考。今日又看到消息,云南潞西市轩岗中学的近百名初三班“差生”则被学校告知不必上课,学校声称学生自愿放弃中考,家长质疑学校不负责任。另外,同是云南省,其东南部某县,今年仅有l000余名初中毕业生报名参加中考。该县总面积3888平方千米,辖4个镇、7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总人口45万人(2004年)。除县一中是一所高级中学外,另有一所高级职业中学,两所完全中学。其中县一中就有在校生3000余。仅县一中,每年要招20个班,即l000多新生。l000余的中考人数,就算是百分之百录取,充其量也只能满足得了其县一中的招生数额。其他两所完中又将怎么办呢?
这仅仅只是一个省的状况,其他省份又如何呢?全国的情况又怎样呢?看到这样的现象,大凡懂得一点教育规律的人的都会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这里不敢说全是学生负担过重的错,但是,毫无疑问,肯定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减负”已经到了不能再喊喊口号的时候了,实在是到了动真格的时候了。 2、怎样才能把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落到实处
1.用科学发展观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分认识到学生过重负担的危害性
“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的投入。”(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很显然,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强大,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已不算小。远的不说,就近的来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几年内,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已是显而易见。 学校的建筑规模扩大了,师资队伍壮大了,更多的农村子女也有学可上了,并且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学设施带来的好处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自然提高了。为什么呢?因为至少长期困扰着我们教育内部的学生过重负担不仅没有随之减轻,而且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就学校教育而言,真正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是单纯的提高升学率,即多让几个学生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了事,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近些年来,各地教育部门虽然采取过一些措施,但成效并不显著,有的地方甚至还变本加厉,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与我们的认识不到位不会没有关系。这种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家长、专家和有识之士,从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高度,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2.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
落实教育部的政策和措施,光喊口还号不行,还要付诸行动,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持之以恒。经验证明,当一项政策实施以后,如果只凭一时的热情,凭一阵风,虽在短暂时间内能有所见效,但热情过后,就会故态复萌,造成严重反弹,开始的热情越高涨,后来的反弹力就会越大。这也许正是长期以来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是顽症久攻不下,是毒瘤久割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
执行政策,要持之以恒,需要各级教育部门从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的高度出发,把抓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真正摆到议事日程,大刀阔斧,毫不手软,毫不懒怠,切实转变观念,立足于长期考虑,并建立有法制保障的监督机制,长时间抓下去,抓到底,才能切实把学生的过重负担真正减下来。 3.一线教师在落实“减负”中扮演什么角色
说一千遍,道一万遍,真正要落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主要就是靠一线的教师,因此,在“减负”过程中扮演主角者理所当然是一线的教师。无论怎么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自然解铃还需系铃人,当然系铃人不只是老师。教师要承担起减负的重任,要从课堂改起。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把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满堂灌变为探讨与合作,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启发,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课堂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数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但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由此看来,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刻反省。通过“增负”,有可能换来升学率的提高,但为此而付出的,也许是更多学生身心的被摧残,心灵的被扭曲。况且,好的质量并不一定就是来自于时间加汗水“增负”。众所周知,杨振宁、李政道、丁肇忠等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外籍华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在中学时要背负沉重的学习负担才日后出此成就。
要千方百计提高学习效率。何为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教学的单位时间,很显然,不是40分钟以外的课堂,而就是40分钟本身。只能把希望在寄托在课堂的40分钟,所以,必须要在40分钟内作文章。按文件坚决取消周末和假期补课,这只是减负的内容之一,也就是说,取消补课并不意味就是完全“减负”了。如果观念不转变,还是抱旧有观念,40分钟之外,又布置大量的作业,那么,说不定不是在“减负”,而是在“增负”。反正教师怎么做。都会有充分的理由,只要一句话“全是为学生好”,学生在无奈中,不会再说什么,家长在无奈中,也只能表示理解。
3、正确认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之间看似一对矛盾,如果从传统观念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更是一组不可调和的矛盾。可是,要是用现代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矛盾的统一体。不言而喻,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可以把学生从没完没了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升学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创新型学习的良好习惯。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减负不等于不需要刻苦,减轻负担与刻苦学习并不矛盾,对学生来说,减轻负担和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轻负担指的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即过重负担,因为那些低水平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灵性。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读书破万卷”,实际上就是一个刻苦学习的过程,即使是新的学习方式,如培养好奇心、探索精神,都与刻苦钻研分不开。倡导刻苦学习,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讲求教育方法,避免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轻学习负担,要求的不仅是转变教的观念,而且更是转变一种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提高学习质量,指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也就是从传统型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继承和记忆,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后者则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创新。我们要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突破,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裁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民主。的“学习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是“减负”以后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综上所述,我已经知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有大教育观,不仅要注重校内教育,而且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起抓,学校、社会、家庭一起抓,各方面都要严格履行起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神圣职责。总之,中小学教育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写作题(共50分)
请以“赏识教育”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范文】赏识教育
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现在,独生子虫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刺,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和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三、写作题
1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会经历一段艰难甚至于痛苦的转折,在这一时期,教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可能会出现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意义感、跳槽等。
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写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四管齐下克服职业倦怠
当前中小学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个人意义感和教育教学工作。究其原因.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动机的缺失造成的。而造成教师动机的缺失又有很多具体原因.如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使他们感到失望。对自主和尊重的强烈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使他们失去信心与热情,工作环境中的人文关怀的缺乏也会使他们的热情消退,等等。我认为针对职业倦怠应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薪酬激励
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薪酬对教师倦怠的影响。这在现实中也是合乎道理的。人们普遍认为,对代理人最传统最直接的激励方式是激励性报酬。教师既有其专业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与常人共同的人性。激励性的报酬安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在所有职业收入中所占的地位的高低位次:二是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建立在从教年限和国家政策基础上的增长和绩效上的激励。做好第一个方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是对在职教师继续从教的激励:做好第二个方面则可以鼓励教师更加尽心工作,提升专业素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晋升制度
晋升是对教师工作与能力的认可,本身就是激励性质的。专业组织中流行的“非升即走”惯例.越来越影响到聘任制下的教师管理。制定建立在教龄和绩效基础上的晋升制度,一方面是对教师表示认可.鼓励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起到挽留教师的作用。教龄与经验是教师的宝贵财富。学校应当对之提供相应回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理应受到更多的鼓励与尊敬。 (3)授权与问责
学校应当建立完整的授权与问责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以及自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拒绝在外部压力下做事,尤其是在规则、规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工作.因为这些外部压力干扰了他们的自治需要。人在拥有较大自主权时会更加自信、自尊,对自己的表现也就有更高的要求。通过鼓励个体自主决策,计划自己的行动路线.并且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可以增进他们的自主与自我决定需要。问责是对授权效果的监督检查.以激励教师.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目标。 (4)人文关怀
人们总是脱离开人性而只就教师的职业特点强调教师是楷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教师为人师表提出过高的要求,使教师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教师也有被满足的需要.而这却常被忽视。教师是一个情感高投入的职业,情感的高投入及高收益会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但别人往往只看到教师幸福及充实的一面,并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情感高支出的同时,其折磨及挫伤也可能更大。长期以来的专业特性已经融入到教师的人格特质.使他们极其看重其投入的情感价值以及被人的尊重。就学校范围来看,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怀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善于倾听;对教师工作的表扬与支持:多与教师交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等等。这些都可以照亮教师心灵的天空。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尊重,建立起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
我们不应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需求以及缺点,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与帮助。当他们遭遇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产生职业倦怠时,外界的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重新给他们点燃热情之火。助他们顺利走出困境。
2\\德育就是要用“爱”的浪花推动青少年前进的风帆,用“善”的乳汁润滑青少年生命前进的车轮.用“美”的春雨沐浴青少年飞翔的双翼,用“真”的阳光照耀青少年生命成长的大道。美好的使命自然使德育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
我们要让青少年明白生命是美丽的,是神圣的,是伟大的,应该享受生命,体悟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并且要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我们要让青少年懂得在内心世界打下亮丽的底色的意义,引导他们过精神生活。去追求真善美,去追求自己生命价值的最佳体现。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 【参考例文】 德育工作之我见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有近50%的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当然这里我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关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作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鸟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的作用。”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想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要想在学生心中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必定要有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用诚实正直和坦荡无私的面貌,让学生体验到人的美好心灵,用宽宏的心地和磊落的胸怀,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二、要与学生做朋友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诚然,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不应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倍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重视。如果我们能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他一定会非常高兴,进而会建立自信;反之,他会因沮丧而越来越自卑。老师要用爱心,用师德的魅力,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让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经常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又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没有纠正他们的过错,也许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对待他们的过错.首先应该寻找原因。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诊断问题.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信心。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敏感的,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相信他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同他们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老师不抱有信任感,那么无论你怎么做.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项细水长流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放宽自己,满怀热情,培养和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稳定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力的学生以及性格过于冲动的学生以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克服方法。教师要创造一种坦率诚实的气氛.让学生认真地直述自己的看法.
其实除了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以外,还不能排除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家庭。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委婉地请家长改正自身的有关问题,劝导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做法、想法上做深刻的自我反省,以便能配合做好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当然,社会德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重大因素之一。只有采用“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把我们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相信我们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大的突破。
3\\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是责任.更是一种良心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名字叫范美忠的都江堰普通教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那些不顾及自己生命来保住学生的性命的老师相比.范美忠最大的关注点则在于在面对危险时他暴露了人的本性.或者说不叫人的本性。而是人性中最弱的一点。范美忠并不把自己的行为定位为道德的缺陷.反而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提供给社会作为分析道德与人性的案例。“范跑跑”也许并不是个别现象.却被很多人当作是个例来研究。
人性与责任在危难时该如何抉择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来抉择?不禁让人想到在地震中报道的另一条新闻:在地震中有这样一对夫妻,在地震发生时丈夫只大喊了一声“地震了”便独自跑到楼下,等他安全时才想到妻子,转而去救自己的妻子。在这个小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丈夫第一次的举动体现了人性,而当他返回的那一刻,他已将责任看重于生命,原来责任可以如此高贵。 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解放军的职责就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稳:
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解放军不能因为随时而来的余震而畏缩不前.医生也不能因为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而不履行救死扶伤的责任;而作为一个老师,当一群学生把你当成是一个信赖者,当一群家长把你当成是孩子的保护者时,你却独自逃脱。每个人都有最人性的一面,就像一个即将饿死的乞丐不会因为另一个也饥饿的人放弃自己获得的食物一样.可贵的是他可以在维系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分一半或者几分之一去救助另一个生命,前者是人性,而后者是责任,一份对社会、对同伴的责任。
在大家还在讨论教师职责时.一条由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教育局6月2日出台的一条新规定引起了更多人的参与讨论:今年高考期间。碰上余震发生时。在场的3名监考老师要负责考场内考生的疏散工作.不能先于学生撤离考场。监考老师都要保证将全部学生疏散完毕后方能离开,违反规定者将遭到停职或开除的处理。迎合了即将进行中的高考。而现在,当我们再来想由事件本身所引出的这个规定时.不禁觉得用法律法规等形式来限制或制止住的行为可能也就体现不出人性与责任了。因为二者都不是法律法规等所限制和能限制的。换句话说,用相关的制度能限制的也就不叫人性了。
重新翻看事件本身。范美忠本身的逃跑也许并不可恨。因为每个人都有求生欲,每个人都有利已心理,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每个人都那么伟大。可恨的是他之后“洋洋自得”地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那篇《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的帖子,宣扬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在挑战中国.西传统道德观。而且在文章最后表白:“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此文一出.引来一片哗然。 人性与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可是当它们同时出现于同一个事件或者同一个
人身上时。我们似乎才觉得这个人是完整的人。想到几年前的安徽阜阳假奶粉事件、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等,当一个人的人性超过了他的责任时,一个人开始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世界。
争论还在继续。可是通过范美忠事件也让我们开始了一个自我的反省,如果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做第二个“范跑跑”吗?责任在你的生命中究竟占到了多大的比率——让每个人反思吧.
请以《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乐于学习,对学习建立自信心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兴趣,自主学习。
(2)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激发学习内部动机,保持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
(4)发展元认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5)教师多进行思维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6)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写作题(20分)
请以“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参考例文】 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孔子曾经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只有喜欢上了这令老师,才有可能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真正接受这个老师传授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是一回事,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又是另外一回事。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认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尊重、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皇帝和鞋匠的灵魂是用同样的模具刻出来的。”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尊重、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思想、个性和行为。这种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整齐划一,他们会在思想上有不同、行为上有差异、成绩上有高低。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因为在这方面出现了”爱”的倾斜,致使学生意见满腹。尊重学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前提,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教师做到真正地尊重、关爱学生,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教师。 二、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
教师易当,但当好难。因为教师不但要把书教好,而且还要把人育好。我们不但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家长”、”朋友”的角色,而且不但要扮,还要扮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
一个学生曾这样写道:”课堂上能用眼神关怀我,当我疲倦、厌学时给我以提醒,课下能够静听我的心声、排解我心中烦恼的老师,才是我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信赖的朋友!”还有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我缺少的不是批评和斥责,而是关怀、理解和包容。”从这些学生真挚、诚恳的话语中,我们是否读懂了学生那颗既需要严又需要爱,既需要教又需要哄的幼稚无邪、天真烂漫的童心呢?一方面,他们那颗充满求知欲望的心需要我们去满足,他们那颗童稚的心灵需要我们去塑造。另一方面,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所遇到的诸多烦恼,又需要我们去引导、去解脱,使他们愉快地度过青春期,排除成长所带来的烦恼,从而使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且要在生活中积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在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 三、技高一筹,德才兼备,以德服人
在学生的心目中,文化修养高,德才兼备,能够在某些方面让学生产生敬佩之心,也是一个好老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苦练教学技能,争取使每一节课都能妙趣横生、充满活力、都有学生意想不到的内容。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之功,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三、写作题(20分)
请以“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但丁曾经说过:”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不足。”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如果能够做一名教师,也必须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对责任的永不言弃。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教师的关爱在学生的性格和人格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缺乏师爱的班集体是不和谐、不快乐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势必形成不健全的性格和个性品质。教师的爱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把”以身作则”当做无声之教。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坚决不做。教师是学生的表率,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著名教育家和文学家叶圣陶说过一句引人深思的话,他说: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多下工夫,不光要使学生会,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会学。在仪表上,应当服饰朴素、整洁、大方。在待人接物上,应当热情诚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态度和作风上,应当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开拓创新。在品格和情操上,应当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是非分明,公正守
法,开朗坚毅。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仅仅具备上述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教书育人,需要自己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认知、情感、能力、价值观等等,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同时,也要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以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来促进学生向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教育原则。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其智力特长也是不一样的。作为教育者,应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三、写作题(20分)
请以“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参考例文】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处理好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课桌就学习问题的”问答”式交流,教师还应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并有针对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用看、聊、访等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学生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是对于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尤其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发展兴趣、提高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参与到活动中去,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活动乐趣,并借此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议论,注意观察分析,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与学生沟通心灵,体察他们的情绪脉搏。教师不但做学生的引路人,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教师随意怀疑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愤怒和反抗,造成师生之间的情感对立,那么教育就无法奏效。尊重学生,才能满足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每个生命体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应抱着”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矿”的心态,去热心地发现学生的潜在优势,并想方设法创设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孩子战胜自我、大胆实践,将这种潜能转化为孩子的现实能力,并使这种能力逐渐增强……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帮助者、鼓励者,在一路的共享欢乐、共渡难关中,老师的心和学生的心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3)信任学生,做学生坚强的后盾
信任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需要教师用真心之犁去耕耘学生心田,才能在未来获得学生的信任与爱。若忽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则两者间缺少平等相待、倾心交流的氛围。双向交流是师生双方心与心相知、相融和相通的途径。在教学中,哪怕仅仅是教师投向学生的一瞥饱含爱和信任的眼光,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光显影”。信任学生,特别是那些犯过错误的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帮助他们消除隔膜,化解对立情绪,给他们多一些理解与宽容,就可以化消极为积极。教师只有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加强双向交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为他们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以心交心,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建立彼此的默契。 三、写作题(20分)
请以“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
“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扬教育民主,把自己的爱播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通过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要做好这些工作,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对他们在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因为学生模仿教师的意识强,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们面前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学生们也会因模仿
教师而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当教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或粉笔头时,教师要主动捡起来;当遇到有人摔倒在地时应上前扶他起来;当某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等,用教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懂得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教师就要像雕玉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因为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如果教师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逐渐脱落思想的”尘垢”,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美玉。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斥责与批评,更应采取个别谈心和细心观察的办法,从中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使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驱动力,鞭策自己进步,接受教育,团结同学。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提高学生的信心,鼓起他的勇气,用真心的关怀去温暖他、感化他,使他告别自卑的昨天,坚定地走向自信、美好的明天。
“爱”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
“爱”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 “爱”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
“爱”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 让我们用无私的爱托起教育的明天,当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 三、写作题(20分)
请以“如何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 如何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1)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3)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虽然教师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教师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教师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4)宽容学生的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的,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可以了,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三、写作题(本大题20分)
请以《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所谓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乐于学习,对学习建立自信心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兴趣,自主学习。
(2)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激发学习内部动机,保持自主学习的持久动力。 (4)发展元认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5)教师多进行思维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6)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写作题
请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参考例文】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同样半杯水,乐观的人会说:”我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我只剩半杯水了”。正如塞尔玛女士一样,同样一片地方,却产生了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教师看待学生,也应如此,要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关心、热爱全体学生。
斯宾塞曾说过:”仔细观察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因素。”通过观察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塞尔玛之所以能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了一本《快乐的城堡》,正是因为她的仔细观察和主动乐观地探究周围一切的精神。作为教师也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鲁迅曾说过:”教育植根于爱。”关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塞尔玛女士开始研究千姿百态的仙人掌,欣赏曼妙的落日和海市蜃楼,正是她开始热爱这片天地的过程。关爱学生,要爱全体学生,在整个班集体中,教师不仅要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关爱学生,要使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学还应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身上都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正如塞尔玛母亲的回信上:”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作为教师,要充分放大学生身上的优点,并运用赏识教育,帮助、引导其通过利用积极因素去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完全的性格特征。
总之,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老师重视他。他们都很在乎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每个学生身上都汇集着不同色彩的光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管他学习好与不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和潜力,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教师要热爱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用心去面对每一位学生,把自己最真诚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好学生。
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三、写作题(本大题20分)
由新教师成长为专家教师,会经历一段艰难甚至于痛苦的转折,在这一时期,教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其中包括职业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化解,可能会出现教师情绪低落、缺乏意义感、跳槽等。
请以“教师职业倦怠对策”为话题写作,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例文]
四管齐下,克服职业倦怠
当前中小学教师中间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个人意义感和教育教学工作。究其原因,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动机的缺失造成的。而造成教师动机的缺失又有很多具体原因,如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使他们感到失望,对自主和尊重的强烈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而使他们失去信心与热情,工作环境中的人文关怀的缺乏也会使他们的热情消退,等等。我认为针对职业倦怠应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 (1)薪酬激励
亚当•斯密首先提出薪酬对教师倦怠的影响,这在现实中也是合乎道理的。人们普遍认为,对代理人最传统最直接的激励方式是激励性报酬。教师既有其专业性的一面,同时也有其与常人共同的人性。激励性的报酬安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在所有职业收入中所占的地位的高低位次;二是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即建立在从教年限和国家政策基础上的增长和绩效上的激励。做好第一个方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是对在职教师继续从教的激励;做好第二个方面则可以鼓励教师更加尽心工作,提升专业素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晋升制度
晋升是对教师工作与能力的认可,本身就是激励性质的。专业组织中流行的“非升即走”惯例,越来越影响到聘任制下的教师管理。制定建立在教龄和绩效基础上的晋升制度,一方面是对教师表示认可,鼓励其继续努力;另一方面也起到挽留教师的作用。教龄与经验是教师的宝贵财富,学校应当对之提供相应回馈,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理应受到更多的鼓励与尊敬。 (3)授权与问责
学校应当建立完整的授权与问责机制,以激发教师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以及自治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拒绝在外部压力下做事,尤其是在规则、规章、秩序和最后期限的压力下工作,因为这些外部压力干扰了他们的自治需要。人在拥有较大自主权时会更加自信、自尊,对自己的表现也就有更高的要求。通过鼓励个体自主决策,计划自己的行动路线,并且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可以增进他们的自主与自我决定需要。问责是对授权效果的监督检查,以激励教师,调动积极性、发挥创造性,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目标。 (4)人文关怀
人们总是脱离开人性而只就教师的职业特点强调教师是楷模、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付出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教师为人师表提出过高的要求,使教师常常感到疲惫不堪。教师也有被满足的需要,而这却常被忽视。教师是一个情感高投入的职业,情感的高投入及高收益会带来极大的幸福感,但别人往往只看到教师幸福及充实的一面,并不了解教师工作的另一面,即情感高支出的同时,其折磨及挫伤也可能更大。长期以来的专业特性已经融入到教师的人格特质,使他们极其看重其投入的情感价值以及被人的尊重。
就学校范围来看,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关怀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方方面面:善于倾听;对教师工作的表扬与支持;多与教师交流;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等等。这些都可以照亮教师心灵的天空,可以让教师感受到尊重,建立起领导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
我们不应拿圣人的标准来要求教师,教师也有自己的需求以及缺点,需要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与帮助。当他们遭遇到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产生职业倦怠时,外界的援助无疑是雪中送炭,重新给他们点燃热情之火,助他们顺利走出困境。 三、写作题(20分)
请以“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如何做好一名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中枢点,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引领主要通过班主任来具体实施。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在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只有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理想,言行一致地做好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深受教育,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敬重班主任。那么如何当好一名班主任呢?
我认为,首先要全心全意地关心、爱护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用一颗爱心去教育他们。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是能体会到的,只有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关心、爱护他们,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但是,由于青少年学生是未成年人,意志比较薄弱,即使他们认识到了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可过一段时间仍然可能再犯。
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而要做好反复教育的准备,不能存有一劳永逸的幻想。其次,要了解学生,要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生活、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状况。在道德教育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据一些家长反映,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有老师和没老师不一样,在校内和在校外不一样。为此,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积极调查访问,了解学生身上出现这些毛病的原因所在,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学生改正和克服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因此,作为班主任,就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至诚的心去接近、关心、体贴学生,使学生感到班主任可亲、可敬、可信、可爱,使学生愿意亲近班主任,愿意在班主任面前敞开心扉,说真话,表真情。
再次,在课堂上,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学习。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平时表现机会不太多、沉默寡言的学生,他们往往容易处于被忽视的角落,班主任应多给这些孩子表现机会,对于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如”你真棒、你一定行”等。对于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班主任要耐心引导,不灰心、不放弃,切忌对他们放任不管。班主任应从关爱学生的心态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启发、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最后,班主任工作的展开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在上任之初就要把班集体建设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培养班干部,树立班集体的良好班风,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在班集体中形成互帮互助、尊师重道、团结礼貌的良好氛围。
总之,要当好一名班主任,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还要细心,多关心体贴学生,一定要想办法走近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师生互动。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从而成为一名好的班主任。
三、写作题(本大题20分)
请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小学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小学教师培养有特定的方式和要求。在专业化视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必须正确处理好按需培养与提高质量、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综合培养与有所侧重、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