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4课《藏戏》教学设计
课题 藏戏 1.知识与能力 读读记记“咆哮、 开山鼻祖、青面獠牙”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学习 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目标 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重点 难点 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藏戏《温巴》节选 。 同学们,现在看到的的就是藏戏, 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带着面具表演,漫长到一演三五天还不能结束,那么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又有哪些特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藏戏》感受它的魅力! 出示课题。
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 学生活动 激发兴趣。 1.同学们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学习。 单元 1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6年级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Sēng jiāng shì qióng fēi dūn bō liáo yì 僧 缰 噬 琼 妃 敦 钹 獠 绎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让学生了解作者、掌握字词。 (3)开展读字游戏:一起来捡松脂球,开火车 读 4.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给别人,后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饭。 开山鼻祖:这里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熊谢巴:藏戏中专门的剧情介绍人,在幕间做简要介绍。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用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下的结论。 招徕:招揽,这里是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哄堂大笑:一屋子人全笑起来。本课指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发誓架桥招来人们嘲笑。 咆哮:形容水流奔腾轰鸣,也形容人暴怒喊叫。课文中形容江水奔流轰鸣。 5.读读记记 脱缰、咆哮、吞噬、发誓、恐怖、婀娜、雄浑、优哉游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开山鼻祖、青面獠牙、别无所求、随心所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 感悟、思考、表达。
好课文。 1.简介藏戏: 最早由七兄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2.唐东杰布: 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做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筑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他是藏族人民心目中创造、智慧、力量的化身。唐东杰布藏语意识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他一生中共修筑了58座铁索桥。人民亲切的赞誉他为“铁桥活佛”。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的内容是什么?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1)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划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用反问句强调藏戏演出时没有舞台这一特点。 第二部分【第4—7段】:详细描写了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部分【第8—20段】:详细说明了藏戏的行成及主要特色。 作探究,披文入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四部分【第21段】:介绍藏戏的传承方式。 (2)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藏戏的形成和艺术特色。 (3)说说作者是怎么介绍藏戏的? 概括藏戏的特点 唐东杰布开创藏戏 具 体介绍藏戏的特点 总结全文 三、精读感悟 (一)学习1-4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A.这一组排比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中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B.“还是 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这句话 有什么作用?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这一组排比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以三个反问句开篇,先声夺人,强调了藏戏的三个特点,也为本文具体描写藏戏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文中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开头连用三个排比反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流露出民族自豪感。 (2)“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用“还是” 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式。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全班合作学习: (1) 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 A.“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
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B. 这一段赞颂了唐东杰布怎样的品质?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活动探究。理解、探究。 通过分析感受藏戏的发展过程。 (1)“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 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比喻修辞手法,说明水流湍急。 (2)这一段赞颂了唐东杰布怎样的品质? 为民造福的高尚品质,说明唐东杰许下宏愿、 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 根据时代的需要产生。 3.指名朗读,语气要读出自然环境的恶劣。 (三)学习6-7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唐东杰布的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 小结:这个传奇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 唐东杰布不愧被誉为藏戏的开山鼻祖,时至今日, 在每一个藏戏剧团,都会供奉他的画像,让他接受着一代代艺人的膜拜,也让我们顿生出几分神圣和肃穆感。 (四)品读8-17自然段
1.小组讨论: 思考,回答问 (1)默读课文第8-17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题活动探究 (2)交流探讨:A. 藏戏的三大特点? B.各色的面具代表什么?C. 想一想:藏戏的面具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2.探讨、交流,然后回答。 (1)藏戏的三大特点? 特点1: 戴着面具表演 特点2:没有舞台 特点3:一场戏能演三五天 (2)各色的面具代表什么? 人物 唐东杰布 国王 王妃 巫女 妖魔 村民老人 面具 白色 红色 绿色 半黑半白 青面獠牙 白布黄布 代表 纯洁 威严 柔顺 两面三刀 压抑和恐怖 朴实淳朴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藏戏的三大特点。 (3)想一想:藏戏的面具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因为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 (五)概括课文的主旨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述了藏戏的形成以及鲜明的特色,表现了藏戏强烈的民族特点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六)写作特点。 开篇用反问的手法概括地写藏戏的特色,中间写藏戏的形成,最后又对藏戏的特色做了生动的描写,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又运用了
比喻、反问、夸张手法。 (七)拓展阅读 其他的地方戏曲 黄梅戏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带代表严凤英,代表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 豫剧 河南主要剧种。豫剧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豫剧五大名旦”。流行的传统剧目有《抬花轿》《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等。 越剧 浙江地方戏曲剧种。越剧有不少优秀剧目,有《西厢记》《琵琶记》《孔雀东南飞》等。著名演员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等。 川剧 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艺术。较优秀的剧目有《琵琶记》《柳荫记》《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滚灯》《变脸》等。 课堂练习 一、根据藏戏里人物的身份选择填空。 A.两面三刀的性格 B.压抑和恐怖 C.柔顺 D.威严 E.纯洁 F.吉祥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代表( )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代表( ) 活佛的面具是黄色的,代表( )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 )。 二、你喜欢戏曲吗?选择你最喜欢的戏曲上网查查资料,看看它有哪些特色,再把它介绍给大家。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戏曲艺术。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风雨洗礼之后,时至今日,犹如一朵盛开在西藏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真、善、美,鞭笞现实中的假、恶、丑。可以说,她是藏族群众衡量生活的一把尺度,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藏戏 形成:唐东杰布 为民造福 独具魅力 特色:面具 舞台 演出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掌握课文内容。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小雨点的旅行
滴答滴答,淘气的小雨点不听妈妈的话,悄悄离开了小伙伴们,离开了家。
小雨点飘啊,飘啊,落在水沟里。“这里真好玩啊,天上哪有这么热闹呀!”小雨点快乐地说。顺着水沟,小雨点又流进了下水道里。这里太脏了,小雨点皱皱眉头对垃圾说:“别碰我,以免弄脏了我
的衣服!”夜幕徐徐降临,下水道里(阴森森的 阴沉沉的)。老鼠、蟑螂、蝙蝠都来找小雨点玩,小雨点吓得哭喊起来:“妈妈,妈妈!快来救救我吧!我应该听您的话。”尽管它哭得那样伤心,但始终没有谁来救它。
不知过了多久,小雨点来到了小河里,太阳晒得身上暖洋洋的。不知不觉中,小雨点飘啊,飘啊,回到了自己的家。小雨点回到天空,向小伙伴们讲地面上的故事。伙伴们听了羡慕极了,都央求妈妈带它们去看看。妈妈终于允诺等到深秋时节,带它们到地面上去秋游。
秋天到了,在一个清晨,小雨点们在妈妈的(领导 带领)下来到了大街上。汽车一辆一辆有节奏地接着喇叭;自行车一串一串,铃铛响个不停;小贩们挑着担子沿街叫卖:人们行色匆匆。小雨点们簇拥着、追逐着。接着,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人们的头发变白了,用手一摸,湿漉漉的!太阳公公就要睡醒了,妈妈催促小雨点们快点回家,它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地面。 这可真是一趟神奇的旅行!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下水道里________(阴森森的 阴沉沉的) (领导 带领)________下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人们的“行色匆匆”? (3)小雨点的旅行都到了哪些地方?
(4)“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人们的头发变白了,用手一摸,湿漉漉的!”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答案】 (1)阴森森的;带领
(2)汽车一辆一辆有节奏地按着喇叭;自行车一串一串,铃铛响个不停;小贩们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3)水沟、下水道、小河里、天上、大街上。
(4)因为小雨点变成了雾或霜,挂在了人们的头发上。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故答案为:(1)阴森森的、带领
(2)汽车一辆一辆有节奏地按着喇叭;自行车一串一串,铃铛响个不停;小贩们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3)水沟、下水道、小河里、天上、大街上。 (4)因为小雨点变成了雾或霜,挂在了人们的头发上。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挪树
①院子里那株腊梅a________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b________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的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②“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腊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③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的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产子把四周的根须全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④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⑤“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⑥“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⑦“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⑧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⑨“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⑩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⑪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挪也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枝干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把第①段中a、b两处词语补充完整。 a________一息 b风姿飘________
(2)文中第③段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改为________和________。 (3)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4)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的骇人。________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________
(5)最后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蕴含着什么意思? (6)按要求概括。
①从第③段到第⑨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本文作者在文中赞美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奄奄;逸 (2)漫;产;蔓;铲 (3)卜算子·咏梅;陆游
(4)使人害怕;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
(5)作者相信那株腊梅一定会重新绽放、重获生机的。
(6)①老花匠把腊梅移栽到新的地方。②本人赞美腊梅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与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考查补写成语,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2)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句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3)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4)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5)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6)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②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1)奄奄、逸 (2)漫、产、蔓、铲 (3)卜算子·咏梅、陆游
(4)①使人害怕。②达到饱满、充分的程度。 (5)作者相信那株腊梅一定会重新绽放、重获生机的。
(6)①老花匠把腊梅移栽到新的地方。②本人赞美腊梅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注与喜爱之情。
【点评】(1)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识记常用词语,积累词汇。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4)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6)①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②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石头会唱歌 顾晓蕊
①我想说的石头,不是溪水畔或山坡上冷硬的带有棱角的石头。石头是一个人的名字。 ②初见时,几名临时工围在一起说笑,只有他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他50岁上下,长得黑瘦,裹着一身破旧的沾满油污的灰褐色工装。许是常年奔波的缘故,晒得黑红的脸庞刻满沧桑,一双凹陷的眼睛,却深邃而明亮。
③老石踏实勤快,脑子又灵活,相熟以后,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石头,跟着走喽。”“老石,来搭把手。”他“嗯嗯”应道,脸上现出谦卑的笑。
④一天清晨,传来一阵美妙的歌声。我循声朝窗外望去,不禁惊住了。
⑤那个唱歌的人竟是老石,只见他站在屋前的空地上,身着白衫黑裤,看上去很精神。他唱罢一曲又一曲,唇间轻吐的乐符,如一簇绚丽的火苗,弥散成温暖的笑容。
⑥当然,也会有人不喜欢听,抛出些难听的话,“大早上的,抽什么风……”歌声戛然而止,他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脸上闪过一丝尴尬,扭身逃进屋里去了。
⑦后来的几天早上,听不到老石的歌声,我心里有点儿失落。没想到有天下班吃过晚饭后,我去离驻地不远的河边散步,又遇到他。他拣了一处僻静的地方,继续练起了歌。
⑧有一次周末,我乘车到市里闲逛,在返回的公交车上遇见了刚买磁带回来的老石,他主动帮我拿东西。攀谈间,才知道他为什么喜欢唱歌。正说着,从旁边的小道上走来两个人,一高一矮,高个子男人夸张地叫道:“哎哟,老石,今天有啥好事,买这么多东西?” ⑨“不不……不是的,我是帮朋友拎的。”
⑩矮个子男人撇撇嘴,说:“我想着也不可能,老石平日抠得紧哩。”
⑪高个子男人接话道:“你还别说,老石用节省下的钱,供出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呢。” ⑫那一瞬间,我心里一阵翻涌。他常年在外奔波劳碌,从一个工地到另一个工地,任都市的风沙将自己变得粗粝。然而一唱起歌来,就跟换了个人似的,眼眸里升起股柔亮的东西,像两簇火苗。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位父亲的隐忍和坚守。
⑬隔了不久,有天我去主任办公室,在门口遇到他。我热情地打招呼:“老石,你也在这里啊。” ⑭“嗯……嗯!”他嗫嚅着,眼神却是散乱的,脸拧成了一朵枯萎的花。我正要再说些什么,他垂下头,急匆匆地走掉了。
⑮我推开门,嘴上嘟囔道:“这个老石,今天有点儿怪怪的。”
⑯主任抬头瞅我一眼,感叹地说:“他是来请假的!人的命啊,可真难说,总算熬到儿子大学毕业,谁想到又碰上车祸。”
⑰我猛然愣住,失神地站在那儿,想:这对他着实是个不小的打击。
⑱三个多月后,老石回来上班了。听工友讲,他儿子出车祸后,瘸了一条腿,为了给儿子治病,欠下不少债。
⑲我依然喜欢每天晚上去河边走走。他仍会到岸边唱歌,那歌声里,缠着一团雾似的,蒙蒙的,
仿佛要沁出水来。
⑳日子如串珠,眼瞅着一天天拨过去。阴雾散去,老石的歌声又变得清亮起来。 ㉑很快到了元旦,我们却在电视上正在播的节目中看见了老石。
㉒第二天,消息在工地炸开了,收工后,一群人堵到老石宿舍门前。有人高喊:“老石,你上了电视,这下成明星了。”
㉓“嘿嘿,我在河边唱歌,市电视台的一位导演路过听到,让我去录节目。” ㉔“要我说,来一场独唱会,我们给你当听众!”又有人喊。
㉕冷夜里,一弯上弦月如钩。老石亮开嗓子唱起来,那歌声长了腿似的四处散开。听到精彩处,众人齐齐地鼓起掌来,惊飞了几只鸟,身影射向墨色夜空。 (1)本文具体写了与老石有关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2)文中的老石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嗯……嗯!”他嗫嚅着,眼神却是散乱的,脸拧成了一朵枯萎的花。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以“石头会唱歌”为题的妙处。
【答案】 (1)①老石在工地踏实勤快,谦卑待人。②老石喜欢并坚持唱歌。③老石去市里买磁带,并在回程的路上主动帮“我”拿东西,“我”了解到他作为父亲的隐忍和坚守。④老石的儿子遭遇车祸,老石面对打击坚强地挺过来。⑤老石因唱歌上了电视,并为众人唱歌。
(2)①踏实勤快,为人谦卑: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②隐忍、坚强:为了供儿子上学,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省吃俭用。③乐观生活,积极向上:儿子遭遇车祸,老石坚强面对,用唱歌化解生活中的苦难。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石的脸比作“一朵枯萎的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老石在知道儿子出车祸后内心的痛苦,使形象具体可感。
(4)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引发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暗含了本文主旨,高度赞扬了主人公石头坚强乐观的品质。
【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段梳理文章内容,把写同一件事内容的段落合并在一起,然后围绕主要人物“老石”进行概括。第①到③段写老石在工地踏实勤快,谦卑待人。第④到⑦段写老石喜欢并坚持唱歌。第⑧到⑫段写老石去市里买磁带,并在回程的路上主动帮“我”拿东西,“我”了解到他作为父亲的隐忍和坚守。第⑬到⑳写老石的儿子遭遇车祸,老石面对打击坚强地挺过来。最后几段老石因唱歌上了电视,并为众人唱歌。
⑵ 结合老石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分析,从“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可以看出老石是一个踏实勤快,为人谦卑的人。老石为了供儿子上学,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省吃俭用,由此看出老石是一个隐忍、坚强的人。儿子遭遇车祸,老石坚强面对,用唱歌化解生活中的苦难,由此看出老石是一个乐观生活,积极向上的人。
⑶ 反复阅读这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将老石的脸比作“一朵枯萎的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老石辛辛苦苦总算熬到儿子大学毕业,谁想到儿子又出了车祸,老石的内心非常的痛苦,这个比喻句就生动形象地刻画老石当时痛苦的心情。
⑷从题目本身的表达效果来说,“石头会唱歌”,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因此这个题目引发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文中内容来看,这篇文章写老石喜欢唱歌,无论是儿子出事前还是出车祸后,因此题目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这篇文章主要塑造了老石这个人物形象,老石虽然是一个临时工,但是他乐观、坚强,他喜欢唱歌,有人不喜欢听,老石就他拣了一处僻静的地方,继续练起了歌。儿子出车祸后,老石很痛苦,但老石面对打击坚强地挺过来,继续唱起歌来,最后被电视台的导演发现,上了电视节目。由此我们看出老石的坚强乐观,因此这个题目高度赞扬了主人公石头坚强乐观的品质,暗含了文章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 ①老石在工地踏实勤快,谦卑待人。②老石喜欢并坚持唱歌。③老石去市里买磁带,并在回程的路上主动帮“我”拿东西,“我”了解到他作为父亲的隐忍和坚守。④老石的儿子遭遇车祸,老石面对打击坚强地挺过来。⑤老石因唱歌上了电视,并为众人唱歌。
⑵ ①踏实勤快,为人谦卑: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等活儿,大家都愿意跟他搭帮干活。②隐忍、坚强:为了供儿子上学,常年在外奔波劳碌,省吃俭用。③乐观生活,积极向上:儿子遭遇车祸,老石坚强面对,用唱歌化解生活中的苦难。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石的脸比作“一朵枯萎的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老石在知道儿子出车祸后内心的痛苦,使形象具体可感。
⑷ 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引发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暗含了本文主旨,高度赞扬了主人公石头坚强乐观的品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提取关键性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⑶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言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对偶、对比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掌握常见修辞的定义及其标志,做题时注意仔细区分。答题的一般形式是:修辞判断+如何使用该修辞+怎样表现主题。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守电话的母亲 邓迎雪
①母亲拿着手机,愁眉苦脸地走进家门。手机不知怎么就静音了,来电话没有铃声,刚才找人修,也没有修好。
②“这多耽误事啊。”母亲坐在窗前的老藤椅上望着暮色沉沉的窗外,懊恼地自言自语。 ③千里之外的儿子几乎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这手机不响,怎么能接到他的电话?接儿子的电话,她来说是一天中最幸福的事了。儿走千里母担忧,儿子无论多大,在她心里都是孩子。虽然想念他,挂念他,但她很少打电话。儿子工作忙,有时晚上还加班她怕打电话耽误他正事。于是,每天晚上,她就像一只待在巢里的老鸟,期盼着那动听的铃声。其实在电话里娘儿俩每天也总是聊那些内容,她问他今天怎样,累不累,工作还顺吗。儿子总会嘱咐她在家保重身体。这样的话每天说,她依旧是津津有味。儿子的电话让她踏实、心安。
④“唉!可真倒霉!”母亲摊开粗糙的手掌,看那个出了毛病的手机,眉头紧皱。 ⑤坐了一会儿,眼看天慢慢黑了,她赶紧起身去厨房。
⑥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母亲把手机摆饭桌上,边吃饭,边盯着手机,这样一来电话,她就知道。往常她总是看着电视,吃着饭,如今一心不能三用,盯手机就是她的主要任务。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
⑦吃过饭,她紧握手机,斜倚在沙发上看电。往日这个时候,是她最悠闲清净的时光,边看电视等儿子电话。可今天她的心都在手机上,根本没心思看电视,以至于电视剧演半天了,她也没看懂剧情。这让她有点心烦意乱,起身关了电视。
⑧今晚,客厅里的灯好像格外亮,雪白的光线倾洒下来,房间里像落了一层雪。她忽然意识到,光线是亮,来电话时手机屏幕的亮度也许不够。她庆幸自己及早想到这一点,干脆起来关了灯,房间就倏忽一下陷在黑暗里了。
⑨母亲摸索着走到阳台,又坐在老藤椅上。坐在这里,她才听到外面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雨,雨声淅淅沥沥,透着初冬的些许凉意。她把手机放在膝盖上,盯着手机,一动也不动。窗外昏黄、湿亮的灯光照进来,使她看上去像一尊雕塑。
⑩下雨的日子里,人最爱怀旧。母亲又回忆起儿子小时候,她最喜欢把他搂在怀里,给他讲故事。儿子每次都听得入迷,黑亮的眼睛望着她,圆圆的小脸上全是专注。后来,她会的故事都讲完了,就给儿子现编,往往那故事编得漏洞百出,儿子也听不出来,仍旧听得津津有味。想到这里,她笑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多少年过去了,儿子长大成人,展翅高飞了,而她也已走入暮年。
⑪正这样东想西想,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来。母亲就像个百米冲刺的运动员,以迅疾的速度按下接听键。高兴地叫着儿子的小名:“小暄啊,吃过饭了吗?”
⑫儿子有些奇怪:“妈,你今天怎么接电话这么快,我刚拨通你就接了。”
⑬“那是赶巧了。”母亲笑盈盈地说,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
⑭两人在电话里聊了些家常,母亲就催促儿子赶紧挂电话,说今天忙活一天了,早点休息,注意身体。
⑮挂了电话,母亲才觉轻松了许多,不用再惦记着接电话的事。她回到客厅打开灯,打开电视。电视剧正插播广告,母亲躺在沙发上,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有些犯困,眼睛渐渐闭上了。在进入梦乡前,她心里迷迷糊糊地想,明天要去买个新手机,不能误了电话……
(1)根据提示,补全相关内容。
手机出现故障,母亲懊恼——________,________——阳台怀旧,母亲感慨时间匆匆——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内容,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吃完了一碗饭,她起身匆匆去厨房盛饭,走几步又扭头看看,等她盛了饭出来,眼睛就像探照灯似的,“唰”的一下,先找手机,看看有没有动静。(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手中的手机好像会变魔术似的,让她顷刻间眉开眼笑,满脸的皱褶一下子绽放开来。(从划线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4)选文第⑥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请结合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1)等待电话;母亲心烦意乱;接通电话;母亲高兴轻松
(2)插叙,写出手机对母亲的重要性,是母亲平时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交代了手机出故障后母亲懊恼的原因,也为下文她的一系列行为做铺垫,突出了她对儿子的爱。
(3)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担心接不到儿子电话的紧张状态,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和牵挂。②“顷刻间”表示时间短暂,“绽放”让人想到花儿开放,在这里指母亲因高兴脸上的皱纹舒展,细致地表达出母亲接通电话后的喜悦心情。
(4)对比手法,写母亲今晚的状态,同时写她往常此时的生活习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她担心错过孩子电话而心烦意乱的情绪,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
【解析】【分析】(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还要根据情节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本文第①②段写母亲的手机手机出现故障,母亲懊恼;第④到⑧段写母亲紧张第等待儿子的电话,此时她心烦意乱,连电视也看不进去;第⑨到⑩写阳台怀旧,母亲感慨时间匆匆;第⑪到⑮段写母亲终于等到了儿子的电话,接完电话后,母亲非常高兴轻松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先是母亲的手机出现故障,然后是母亲等儿子的电话,接着写母亲接儿子的电话,最后写接电话后母亲睡着了。但第③段很显然不是当晚发生的事,属于插叙。这一段主要写儿子在外地,每晚都会给她打电话,通话的内容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却让母亲踏实心安,概括来说就是写出手机对母亲的重要性,是母亲平时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交代了手机出故障后母亲懊恼的原因;结合下文分析,下文写母亲在等电话过程中坐立不安,吃饭、看电视不能专心致志,连屋里的灯光也觉得太亮等,因此这段话也为下文她的一系列行为做铺垫,从而突出了她对儿子的爱。 (3) ①首先要分析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母亲什么感情。 这句话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结合语境分析,母亲的手机静音了,她怕错过儿子的电话,因此连吃饭、盛饭时非常的紧张,因此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担心接不到儿子电话的紧张状态,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和牵挂。②首先要理解划线词语的意思,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划线词语表现的人物的感情。“顷刻间”表示时间短暂,“绽放”让人想到花儿开放,结合语境分析,母亲整晚都在紧张地等儿子的电话,儿子的电话终于来了,母亲格外的开心和高兴。因此,这两个词语在这里指母亲因高兴脸上的皱纹舒展,细致地表达出母亲接通电话后的喜悦心情。
(4) 首先要结合语段的内容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种方法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认真阅读这两个段落,这两个段落写母亲吃饭和看电视的时候等儿子电话的状态,并把母亲今晚的状态和她往常此时的生活习惯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她担心错过孩子电话而心烦意乱的情绪,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
故答案为:⑴等待电话;母亲心烦意乱;接通电话;母亲高兴轻松
⑵ 插叙,写出手机对母亲的重要性,是母亲平时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交代了手机出故障后母亲懊恼的原因,也为下文她的一系列行为做铺垫,突出了她对儿子的爱。
⑶ ①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担心接不到儿子电话的紧张状态,表达母亲对儿子的爱和牵挂。②“顷刻间”表示时间短暂,“绽放”让人想到花儿开放,在这里指母亲因高兴脸上的皱纹舒展,细致地表达出母亲接通电话后的喜悦心情。
⑷ 对比手法,写母亲今晚的状态,同时写她往常此时的生活习惯,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她担心错过孩子电话而心烦意乱的情绪,表现了她对儿子的爱。
【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以及理解人物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文章线索按从前往后的顺序从文章中提取关键语句,能用原文的就用原文回答,不能用的就用简洁、恰当的语言归纳概括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态度。
⑵本题考查理解插叙作用的能力。插叙的作用有: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使文章脉络清晰;③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④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⑤ 让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⑥使结构紧凑。 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插叙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⑷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冰湖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桨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⑫“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⑫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请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将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父子俩遛网打鱼——①________——砸冰行船——②________——看到希望
(2)试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3)第⑪段画线句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 (4)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答案】 (1)遭遇风雪;扒冰拖船
(2)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
(3)①运用短句,表现当时形势的危急。②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父亲扒冰拖船的情景。
(4)①技艺娴熟,经验丰富;②机智勇敢,顽强不屈;③关心孩子成长。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提示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①-③段写父子俩遛网打鱼;砸冰行船是⑦-⑧段,看到希望是对第⑩段的提炼,因此空缺的情节锁定在④-⑥和⑨段以后,由④-⑥段的“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风浪太大了”“大雪是后半夜停的”等描写可总结出父子俩“遭遇风雪”。由第⑨段后的“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扑向前面的冰”“压在冰上”等描写可总结出这部分的情节是“扒冰拖船”。
(2)第⑦段通过“一阵可怕的寂静”“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等句子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由此为下文父亲砸冰、扒冰等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同时联系下文,父亲身处如此恶劣的环境,“疯狂地砸着冰”“紧紧抓住船,拖在身后” “压在冰上”,这样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
(3)划线句子中的“抓住”“扒着”“蹬着”“扑向”“压”等动词可以看出这是对父亲的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的动词表达连续的动作,一个动作一句话,运用短句,彰显气势。又通过“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等表现当时情势的危急,同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扒冰拖船的情景。 (4)通过第①段最后一句话和第②段中“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的描写可以看出父亲捕鱼技艺娴熟,经验丰富;第⑦段父亲觉察到封湖了,立刻“拿起船桨,疯狂地砸着冰”,将断裂之后毅然下到水里,体现父亲的机智勇敢;通过第 11 段的划线句子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体现了父亲对孩子成长的关心。 故答案为:⑴遭遇风雪;扒冰拖船
⑵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使“父亲”的性格更加鲜明。
⑶①运用短句,表现当时形势的危急。②运用一系列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父亲扒冰拖船的情景。
⑷①技艺娴熟,经验丰富;②机智勇敢,顽强不屈;③关心孩子成长。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
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的提示,找到对应的段落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的特点,联系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书写。要求考生读懂语句,理解语句的特点,从表现手法和内容情感方面进行回答。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的事件,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昆虫的“鼻子”——触角
①古代流传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刘邦节节胜利,项羽步步败退,一直被逼到乌江边,项羽在江边看到由无数蚂蚁麋集而成的六个大字:“霸王自刎乌江”,以为蚂蚁代表了天意,于是拔剑自刎身亡。
②其实哪有什么天意啊,这只不过是刘邦手下足智多谋的军师张良所施的小计!张良算计着项羽必定要退到乌江,便事先派人用蜜糖水在江边写了六个大字,引来了无数的蚂蚁在字迹上吃糖,鲁莽的项羽果然上了当。
③蚂蚁怎么会知道江边有蜜糖吃呢?这全凭着它头上长的两个小“犄角”——触角!我们知道,昆虫头上都长着触角,只是不同种类的昆虫有着不同形态的触角而已。就拿我们常见的昆虫触角的形态来吧: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蝴蝶的触角像两个小鼓槌;白蚁的触角像一串念珠;苍蝇的触角像多芒的小麦穗;而蛾子的触角则像一片小小小的羽毛。
④形形色色的昆虫触角虽然很不起眼,却在昆虫的生活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蝴蝶的聚会、蜜蜂的采蜜、蚂蚁的麇集、苍蝇的逐臭等现象,无一不是依靠触角的作用。触角就是昆虫灵敏的“鼻子”。
⑤触角为什么能闻到气味呢?原来触角上分布着许许多多能辨别气味的嗅觉器。据动物学家研究,蜂王的每个触角上有2000多个嗅觉器,工蜂有6000多个,雄蜂有3000多个;雄金龟子的每个触角上有40000多个嗅觉器……昆虫的嗅觉器如此之多,难怪昆虫的触角要比人的鼻子灵敏亿万倍啊! ⑥触角除了有嗅觉功能外,有的还具有触觉、听觉等功能。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雄蚊子凭着触角,能听到雌蚊子发出的营营声,找到雌蚊子在哪里呼唤;水中生活的仰泳蜻蜓用触角来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触角来帮助呼吸…… ⑦仿生学家们也因此受到启迪。他们模拟触角的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如装置在宇宙飞船座舱里的一种仪器,能及时发出警报,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看来,昆虫小小的触角里大有学问啊! (1)本文开头为什么要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 (2)文章主要介绍了昆虫触角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③小节介绍了昆虫触角________的特点。 第④—⑥小节介绍了昆虫触角________的特点。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本文语言非常的形象生动,请找出两个不同的例子简要分析。
【答案】 (1)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强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昆虫的触角(引出蚂蚁从而对昆虫触角说明)。 (2)形态各异;功能多样
(3)举例子、列数据,具体说明了有的昆虫触角的嗅觉灵敏。
(4)开篇用小故事引出说明的对象,“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题目和第③段的比喻形象生动,昆虫的“鼻子”,“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等;第⑥段的描写形象生动,“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
【解析】【分析】(1)本文开头讲述“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可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出说明对象——昆虫的触角。
(2)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分别介绍了昆虫的触角形态各异和功能多样的特点。
(3)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第五段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列数字,具体说明了有的昆虫触角的嗅觉灵敏。
(4)本题分析生动性多是以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或生动的字、词、短语、句子有何表达作用的形式出现。结合文章开头的故事和第三段中的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来分析。
故答案为:⑴激发读者的兴趣(增强趣味性);引出说明对象——昆虫的触角(引出蚂蚁从而对昆虫触角说明); ⑵形态各异;功能多样;
⑶举例子、列数据,具体说明了有的昆虫触角的嗅觉灵敏;
⑷开篇用小故事引出说明的对象,“霸王自刎乌江”的故事;题目和第③段的比喻形象生动,昆虫的“鼻子”,“蟋蟀的触角像一簇小胡子”等;第⑥段的描写形象生动,“像蟑螂,如果你在它探头探脑觅食时,轻轻地碰一下它那细长的触角,它便会立即逃掉”。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说明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⑶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为了说明的更加准确,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表示修饰和限制的词语。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强调和范围,并不排除有的城市没有立交桥,如果去掉,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