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物流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已经凸现,许多院校为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纷纷开设该专业,已经为社会和相关需求企业培养了大批这类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但社会的进步节奏加快,原来的培养方式、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满足行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的需要和学生个体差异,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课程。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物流管理应用能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物流需求预测的方法技术、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方法技术、物流节点选址模型与方法,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系统备选方案环境条件及物流服务水平评价、运用Excel等软件进行物流系统模拟分析以及仿真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具备一定的物流管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拓展视野,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本课程需要的前续课程有《物流学概论》、《仓储与配送》、《物流成本管理》、《采购管理》、《物流运输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以及《管理学》、《统计学》、《运筹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在进行某些章节的教学时,一定程度上需要带领学生回顾上述课程知识,尤其是《运筹学》课程的一些计算方法与技术。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加强学生物流系统分析理论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物流管理操作能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 倡导目标驱动,强调体验实践
本课程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强调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提供拓展内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
1
行情感和策略调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物流管理综合应用操作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综合掌握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综合掌握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要积极利用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课程标准制定思路
从传统观点来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是一门理论性的课程,基本没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但是,根据我们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并不是纯理论性的课程,而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可以从多方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制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标准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突出职业能力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按职业能力标准实施。以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知识、技能、实际应用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达到促进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提升的目的。
(1)根据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确定课程的目标 (2)根据课程的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 在设计技能标准时,以明确的行为动词描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或底线,如“说出”、“解释”、“总结”、“识别”、“列举”、“辨认”、“解决”、“模拟”、“安装”、“举一反三”等具体的行为动词,改变传统教学大纲的“掌握”、“了解”、“理解”等模糊词汇。
(3)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确定必修内容
(4)根据各专业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及需求确定选修内容
(5)在教学方面要完成的任务,实现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启发式、互动式、交互式教学方式并存,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进而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提高了实践的知识含量,使学生既知道该怎么做,又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2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知识方面
具有从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理解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各环节操作应用的实现过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方法,而且应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具备解决物流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基本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物流业务中的难题进行刻苦钻研经过再学习得以解决的能力,能取得物流师、报检员或报关员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素质方面
具有从事物流管理专业所必需的理论及实务操作应用的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活动中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具有继续学习、能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和专业洞察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品质。
二、具体目标
根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并为每一模块确定应知应会目标及应知应会目标鉴定标准和方式。
1.应知目标
了解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相关的基本概念; 熟悉物流需求预测的方法技术; 了解各种物流企业的基本运作流程;
熟悉物流网络及物流节点的构建、选址模型与方法; 了解物流服务企业及物流需求企业的运输系统规划; 了解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基本内容及方法技术; 熟悉系统备选方案环境条件及物流服务水平评价; 了解Excel等软件进行物流系统模拟分析运用; 了解仿真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2.应会目标
具有良好的物流从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学会运用物流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物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物流系统相关资料的收集、甄选方法;
能够敏锐的捕捉和获取现代物流系统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 能将所学的现代物流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在实践工作中加以运用,具有举一反三能
力。
3.应知应会综合能力鉴定
本课程综合能力鉴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评定。一是参加学期统一考试,对课程学习进行全面考核;二是通过对实践案例的问题分析与决策方案设计及答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调研收集相关行业信息,并结合专业理论完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课堂答辩,这是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考核。
3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序号 项目名称 1. 2. 3. 4. 理论教学内容 物流系统简介 物流系统构成简介 物流系统分析简介 物流系统设计简介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理论教学要求 掌握物流系统概念及目标 理解物流系统的特点及功能 掌握物流系统构成要素 明确物流系统设计的两种方法 掌握系统分析及物流系统分析的概念 熟悉物流系统分析及设计的步骤 了解物流系统分析常用的理论及方法 掌握物流需求的含义; 理解物流需求预测的内容、作用及流程; 掌握定性预测方法及定量预测方法; 理解宏观及微观物流需求预测方法; 熟悉物流需求预测重的一些问题。 理论 学时 1 物流系统分析概述 4 2 物流需求预测 1. 2. 3. 4. 5. 物流需求预测概述 常用预测方法简介 宏观物流需求预测 微观物流需求预测 物流需求预测中的一些问题 4 3 1. 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所面临问题 2. 物流供应商的评价指标物流服务供体系与选择方法 应商的选择 3.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 1. 物流设施选址问题 2. 物流设施选址的程序与步骤 3. 整数规划选址方法 4. 连续选址模型 5. 鲍摩-瓦尔夫模型选址方法 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选址方法 7. 基于聚类分析的选址方法 1. 掌握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类型; 2. 熟悉物流服务供应商选择的原则、选择流程及所面临的问题; 3. 掌握物流服务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 4. 掌握物流服务供应商的选择方法; 5. 了解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服务供应商的特点及选择方法。 1. 2. 3. 4. 5. 6. 7. 熟悉物流设施选址问题的类型及特点; 掌握物流设施选址的程序和步骤; 掌握整数规划选址方法; 掌握重心法连续选址模型; 熟悉鲍摩-瓦尔夫模型选址方法; 掌握基于层次分析的选址方法; 理解基于聚类分析的选址方法。 6 4 物流节点选址模型与方法 8 4
5 运输系统规划 1. 运输系统规划概述 2. 物服务企业运输系统规划 3. 物流需求企业运输系统规划 1. 掌握运输系统规划含义、内容及流程; 2. 掌握运输系统的评价指标; 3. 掌握物流服务企业单一起讫点、多起讫点、起讫点重合的运输线路规划问题以及运输流量规划问题;; 4. 理解物流需求企业运输业务模式选择; 5. 掌握定量方法在运输业务模式选择中的应用。 1. 2. 3. 4. 熟悉备选方案的形成; 掌握物流系统评价的内容、方法及步骤; 理解环境条件评价; 掌握物流服务水平评价。 12 6 系统备选方案评价 1. 概述 2. 环境条件评价 3. 物流服务水平评价 2 7 1. 基于离散系统的Excel物流模拟 物流系统模2. 用Flexsim软件进行离拟分析方法 散系统物流模拟 仿真在物流规划中的应用 1. 物流系统仿真 2. 随机存储系统仿真 1. 熟悉并理解用Excel软件产生随机数; 2. 熟悉并理解用Excel建立基于排队论的物流模型; 3. 了解用Flexsim软件进行离散系统物流模拟。 1. 掌握物流系统仿真模型;熟悉物流系统仿真的步骤; 2. 理解多周期提前订货有折扣的随机存储系统仿真。 6 8 6 合计 48
5
三、 情感态度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与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下表是各级的情感态度分级目标。
目 标 描 述 1.有明确的物流知识学习目的,能认识到学习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的在于应用; 2.有学习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知识与技术的愿望和兴趣,乐于参与有助于提高物流应用能力的活动; 3.有学好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信心,能够将物流知识与技术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渗透; 4.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与他人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5.能体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学习中的乐趣,乐于接触物流相关读物; 6.能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7.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以取得帮助; 8.在生活中接触到物流的知识与物流技术时,乐于探究其实现手段、实现过程; 9.乐于接触并了解国外物流知识及物流技术的发展及其趋势。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方案,即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对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而言,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网络、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物流技术的策略。
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策略类别 1.根据需要进行预习; 2.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 认知策略 3.在学习中积极思考; 4.在学习中善于记要点; 5.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复习并加以整理和归纳; 6.注意发现物流知识与物流技术的应用规律与技巧并能运用举一反三;
6
目 标 描 述 7.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技能应用过程中,能意识到错误并进行适当的纠正; 8.积极阅读物流技术报刊、搜索和浏览物流知识的学习资源。 1.明确自己学习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目标; 2.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 3.制订简单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学习计划; 调控策略 4.把握学习的主要内容; 5.注意了解和反思自己学习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中的进步与不足; 6.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学习方法; 7.经常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学习体会; 8.积极参与课内外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实习或实训活动。 1.注意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 2.使用网络工具软件查找主题信息; 资源策略 3.注意生活中接触到的物流技术,乐于探究其实现手段、实现过程; 4.能初步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学习资源; 5.乐于接触并了解国外物流科学文化。
五、文化意识
“物流”是近年来国内外逐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物流在世
界范围内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并且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成为构筑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物流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经济运行质量和社会组织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文化是指科技发展、历史地理、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等。接触和了解物流知识和物流技术发达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物流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及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物流技术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逐步扩展物流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物流技术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及中外物流技术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兴趣。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国际间物流活动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物流技术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文化意识。
目 标 描 述 1.理解物流系统规划设计中的概念和常识,并能恰当使用; 2.知道物流技术发达国家主要的成就和贡献; 3.知道中外著名物流企业、物流公司; 4.了解国际上物流业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发展动态; 5.了解国内外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技术应用中使用的重要软件。
7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课程实施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要围绕就业这个导向,面向实际,应对具体的物流系统分析岗位群,突出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兼顾培养学生随物流的发展而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能力。教学实施中要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按照移情原理,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或理解自己所接触和经历过的事情,应尽可能地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去讲解理论。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
1.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2.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物流系统分析规划设计综合应用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应用与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倡导“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 该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技能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目标驱动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应用本课程知识,完成学习任务。
在设计“目标驱动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4、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发展用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如企业的实习实训。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8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系统分析、规划设计方法技术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系统规划设计的知识;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机基础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计算机技术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七)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要求
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
2.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4.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评价建议
传统一次性期末考试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合理有效的考核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可将考试分为过程式考核、作业设计和案例情景模拟过程式考核就是按照教学考核大纲的要求逐项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促进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作业设计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能反映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作业,从独立知识点的考核递进到综合性考核,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评估和作业设计通过后,最后案例情景模拟考试。在评价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三)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五)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综合应用能力 (六)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三、教学资源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标准的开发和应用。
(2)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促进学
9
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4)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在此过程中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开创就业渠道。
(5)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考核、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教材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四、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一)教材编写原则 1.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学习和使用教材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为此,教材应该尽可能采用启发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要有利于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并有利于他们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发现规律。
2.科学性原则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材的编写要依据知识学习的客观规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应该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教材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
3.思想性原则
物流系统规划设计教材应渗透思想素质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趣味性、生动性和职业性原则 教材不仅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还要尽可能通过提供趣味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教材使用建议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专业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在对教材进行适当补充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避免为了考试而随意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如有可能,应尽量与学生一起协商补充或取舍哪些内容。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后,原来的顺序也可能需要相应的调整。
3.调整教学方法
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学生现有水平的差异以及具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差异,有时教材推荐或建议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方法。
4.总结教材使用情况
10
教材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应该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先制订的教学目标; (2)教材的使用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满意情况;
(4)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哪些明显的优缺点;
(5)如果继续使用该种教材,应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