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瓷盘

瓷盘

2021-01-10 来源:乌哈旅游
瓷盘

瓷盘为人们常见的日用器皿,其基本器型为敞口、浅腹、平底、高足或圈足。据其功能可分为果盘、汤盘、托盘等;据其形状可以分为葵口盘、花口盘、折沿盘等等,以圆为主也有方的或椭圆的。盘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有灰陶、黑陶、红陶制品。最早的瓷盘为原始青釉,始见于商周时期。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均有原始青瓷及青瓷盘生产,此时的瓷盘因胎釉结合不紧,故釉多有脱落。

隋朝时期的盘多为高足、足上窄下阔、呈喇叭状、盘口斜直、施直青釉、开碎细纹片、玻璃质较强,亦有平底和圈足的,有明显的垫支烧痕,一般无纹饰,较高档的盘常以朵花卷叶纹组成的圆形图案装饰盘中心。唐、五代时期的盘,北方窑口产品多施白色釉,如邢窑、定窑或巩县窑所制;南方窑口产品多施青色釉,如越窑、铜川窑或长沙窑所制。这一时期的盘腹较浅,盘口有直而微内敛的或直而外撇的,平底或浅宽圈足。定窑制品见有折腰盘、葵口盘。越窑制品见有葵花瓣形和莲花瓣形,纹饰以印花或刻花为主。这一时期圆器多为逐层叠烧,故盘的内外底均留有支烧痕。宋代盘与前朝相比,器型较为简单实用,折沿口盘多见。装饰图案多在盘心。北宋时盘的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以定窑器、耀州窑器为代表。南宋时以印花和画花为主,南方景德镇窑印花,北方磁州窑釉下黑褐画花最具代表性,而龙泉窑、官窑、汝窑、均窑,盘以釉色如冰似玉取胜。元代盘体型宽大厚重,腹部平浅,多菱口型和花瓣型,底足常过釉后于中间刮去一周以防止垫烧粘连,故足底无釉处火石红浓重。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釉下青花画花装饰最为精彩。明代瓷盘早期颇有元代遗风,特别是洪武、宣德时大盘胎体厚重,常见菱口折沿形或微侈口浅壁弧形,圈足内外斜削后平切,其断面往往成倒梯形,纹饰以釉下绘画青花缠枝莲、缠枝牡丹为多见。中期瓷盘器型趋向薄小,风格也较为秀丽轻巧,纹饰以釉下绘画青花为主,常见龙凤、花鸟、动物、人物故事。晚期瓷盘多出口,器型较大,菱口折沿,釉下青花绘画多开光,内容丰富,多见人物故事、山水花鸟等。明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以斗彩和五彩及红釉、黄釉、蓝釉等技法装饰的瓷盘。清代瓷盘常见有两种:一种是侈口、腹壁微弧,圈足较深,足尖圆滑,此种盘清早期腹较深、形体厚大。另一种是折腰撇沿,折腰线下部弧圆,上部斜直,圈足较浅,胎体相对薄小。清代装饰方法最为丰富多样。有斗彩、粉彩、五彩、素三彩,青花及单色釉等。内容多为龙凤、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和有特殊寓意的吉祥图案。

明代万历外销转内销的青花瓷盘,欧洲人称嘉橹,日本人叫芙蓉手。 以葵花为主题纹饰反映东西方人民向往光明之忱

在广昌纪年墓出土的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装饰图案中,有采用连续开光的向日葵博古石榴盘;有四吉祥向日葵牡丹花鸟盘。葵花向阳,蜂穿牡丹,画面生面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而向日葵则是这种外销瓷装饰的主要题材,藉以反映东西方人民的向往之忱。画面既有“生不背日”的葵花,又间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此种装饰特色,可谓锦上添花,“独占人间第一香”。葵心向日,因此古人多用它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之意,古诗中也不乏吟诵之作。 葵倾,即葵花向日而倾,比喻向往之忱。《宋史·乐志十五》“千官云桶,群后葵倾”。葵藿:葵和豆的花叶倾向太阳,故古人每用为下对上自谦之辞,曹植《求通亲亲表》:“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此葵藿。”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诗:“葵藿向太阳,物性固莫夺。”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葵花》一诗中写道:“此花生不背朝日,肯信众草能翳之?”北宋散文家苏辙的《葵花》诗写道:“葵花开已阑,结子压重枝;长条困

风雨,倒卧枕丘垅。”但上述葵心向日并不是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花随日而倾,而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共同特性,不论葵菜、大豆或其他作物都如此。因之不能将其理解为向日葵。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因为来自西方,所以传入我国后称为“西番花”。明代王角晋《群芳谱》云: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似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荜(蓖)麻子而扁”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向日葵的记载。

葵花不仅是中国古代先民喜爱吟颂之名花,而且在欧洲中古时期是斯拉夫族俄罗斯的国花,同时也是现代东西方人民崇高的名花之一。“葵花朵朵向阳开”。这是现代中国人视葵花为光明幸福的象征,而现代欧洲人对葵花崇爱更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凡·高名画《向日葵》创艺术市场的世界纪录就是例证。

1987年3月30日伦敦克里斯蒂丝拍卖公司的一幅由荷兰著名画家温森特·凡·高创作的名画《向日葵》售价达二千二百五十五万英镑,超过迄今为止的一件艺术品的最高售价一千五百万英镑,从而创艺术市场的世界纪录。

牡丹雍容华贵,素有花王之美誉,且系富贵吉祥之象征,国际友人把它誉为中国之国花,看来,明代先民在日本人称之芙蓉手——明代销瓷盘上以葵花为主题,辅以牡丹纹饰,决非偶然,既考虑了东方民族传统的美学特点,又兼顾到欧洲顾主的欣赏习惯和特殊需要。可谓“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诗情画意,相映成趣;一本双花,相得益彰。 双鹿双喜是宗教文化在明万历外销瓷盘装饰上的反映

在广昌纪年墓出土的大批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装饰艺术的另一引人注目的特色,就是双鹿双喜的主题的装饰图案:或双鹿相视辅以折枝果,或双鹿沉思远望,无折枝果,或一鹿回眸,一鹿作仰天长鸣状。有盘外壁四开光、一点花、五开光、五点花;有盘内壁六开光;光内饰折枝果,间以立柱;立柱内饰锦纹和缨络。有盘内区以双鹿为主题,间以彩云、松针、花卉、岛石、仙果等,“蓬菜”、“琼阁”跃然眼前,祥云仙风,拂面而来。 鹿,古代粮仓,《玉篇·广部》:“鹿庚也、仓也”;鹿在民间绘画中作为“仁兽”,以表示太平无事;鹿与禄同音,也是官禄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麈尾”,“尘尾扇”;又因为它是用尾毛制作的,所以也叫毛扇。麈是领队的大鹿,魏晋以来尚清谈,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之含意。

中国唐代镂牙尺正面动物花卉图案亦有双喜纹饰:一鹿朝前眺望喜鹊双飞;一鹿回首凝望双鹊比翼高飞《符瑞志》“鹿为纯善禄兽,王者孝,则白鹿见;王者明,惠及下,亦见”。这说明: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用双鹿为主题纹饰,是中国传统的古代宗教文化在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反映,也是明代先民社会意识崇尚道教的印证。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成”,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它崇拜的最高尊神是“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从修炼方法上分为丹鼎、符隶两派:前者相信清修炼养可以归本还原,与道合一,成为神仙;后者相信科仪斋醮,符隶禁咒,可以降灾求福,役使鬼神。它发生、发展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对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生活等方面有不同影响,并传播到朝鲜、日本、南洋一带。中国古代瓷器装饰上的福、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吉祥图案、无不是道教文化在瓷器装饰艺术上的体现。

瓷器具有艺术欣赏与经济实用两种属性。唐宋开始,与丝织品一起向海外输出,使中国有“丝之国”和“瓷之国”的美称。元代江西人汪大渊是一个大旅行家,曾到过非洲桑给巴尔等地,所撰《岛夷志略》一书,提到元代对外贸易情况,关于中国外销瓷器的记录有四十四处之多,其中十六处是讲青花瓷器的。特别是明代郑和下西洋的广泛、深远的影响,我国历代先民崇尚道教艺术的欣赏也感染了欧洲和东非人民。《人民画报》一九八六年第四期刊登的“在肯尼

亚的中国文物”,其中就有盍地遗址中发现的开光双鹿纹瓷盘,和广昌纪年墓出土的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完全相同。

此外,上述瓷盘上的鹿纹,也许和佛教的《鹿野苑》的典故有关?

《鹿野苑》梵文,也称“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国”等佛教圣地,属中印度婆罗奈国,在今瓦腊纳西城西北约十公里处,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的地方。释迦在尼连禅河(今法尔古河)畔苦行六年,不得“解脱”,后在菩提迦耶觉悟成道,即来此地,对阿若桥陈如、额靳,跋提、十力迦叶、俱力太子五个侍者说法,使他们成为第一批佛教信徒。 广昌纪年墓出土的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以双鹿为主题的装饰艺术,既迎合了国际友人崇尚宗教,祈求吉祥赐福的心理,又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这无疑是我国古代先民与东非、欧洲人民间源远流长的传统友谊的一个明证。 龙腾鹿跃象征东西方人民战胜自然的伟大神力

在广昌纪年墓出土的芙蓉手——明万历外销瓷盘上,又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物色就是双行龙为主题辅以双鹿纹的装饰艺术,画面和谐、布局得宜,疏密相间,繁而不乱。其中有盘内壁外区用夸张手法绘张口双行龙,一前一后,追逐奔腾,环绕外区;龙须上有鬣毛,龙脚为三爪,辅以火焰纹饰。其内区或绘双鹿相视,间以云彩、松针、花卉、水波、岛石,或双鹿直立,视线各异„„

这里既有气势磅礴的龙飞鹿跃,烈焰腾空的壮观场面,又有水波荡漾,林静山幽的岛石、花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和谐统一的美,达到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充分反映了东西方人民心心相印,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顽强意志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伟大抱负。

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有鳞、有须、有脚、有爪、能升能降、参弄云作雨,力大无穷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因此龙的艺术形象,是我国传统的装饰主要题材,远在原始社会的彩陶纹样中,已出现龙的雏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者曾把龙凤作为皇权的象征;而在民间则把龙凤作为超自然的力量,象征着幸福或爱情,其影响深入民间风俗。

数千年来,龙和其它动物、花卉一样,不仅在历代的的瓷器装饰上,而且在建筑装饰、交通工具、礼器、兵器、骨、玉、牙、角、砖石、竹木雕刻,以及木器家具、金工器皿、髹漆、染织刺绣、文房四宝、灯彩、盆景、民间剪纸、民间玩具、商品装饰、邮票、钱币菜肴点糕等方面,都可以见到龙的纹样,形象万千,栩栩如生,凝聚着中国人民艺术创造的智慧。 瓷器装饰中的龙,不是古生物学中的爬行动物,而是神话传说中的龙,就象《说文》中所描述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飞,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很显然,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龙的说法,是和原始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相联系的,那些战胜自然力,为人类创造幸福的英雄领袖们,他们本身既是人又是龙。所以,龙也就象征战胜自然力的强大的动力。以后龙的形象从具体的人形象中抽象出来,凝聚成为具有神力的龙,它能负载神人乘云上天,也能帮助人们造福。因此,民俗家把古代关于龙的神话解释为古代民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这是很道理的。 历代封建帝王总是以“龙”为亲,自称为“真龙天子”。而明万历皇帝似乎对龙的特殊的崇拜。例如北京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龙袍”,用许多小龙围在大龙旁边,有的小龙爬在大龙的背上,有的小龙依偎在大龙的胸前,名为“子孙龙”,象征着皇帝的子孙都是龙种。这可谓别出心裁。但也反遇了封建社会末期统治阶级隐忧王位不能长久稳定的心理。

从古籍记载,民间传说,以及大量饰有龙的图案的实物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龙的艺术形象同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典型形象,在艺术风格上,不同历史时期的瓷器装饰艺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龙的艺术角度,也可考见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历代生

活方式、风俗习惯与审美观念的变迁;也可考见由于瓷器外贸的繁荣,中国人民和欧洲,东非人民的友好往来之一斑。

广昌出土的芙蓉手——明万历青花瓷盘上的龙,和其它艺术装饰一样都是无名艺术家们创作和遗留下来的珍品,他们的创造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尽管往事超过了数百年,我们仍然能够通过上述瓷器的艺术装饰,直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气质和民族心理特征,看到中外文化交流的足迹„„。

外国朋友把中国看成是瓷器之国,而龙又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战胜自然,化险为夷的神力的化身。外国朋友把黄河、长江看成是两条巨大的飞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因而把古老的中国形象地称为东方巨龙。明万历外销瓷器装饰上有双行龙,双鹿的图案,无疑寄寓着双龙腾飞,双鹿盈门的美好愿望和东西方先民同心合力战胜困难,创造美好的象征。 简而言之,龙、鹿、葵花等动物、植物、花卉的装饰艺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结晶之一,但文化思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是没有国界的。

随着东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的传统艺术装饰也传播到东非、欧洲、所以,也可以说瓷器装饰艺术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宝库中的一部分。装饰艺术作为中国古外海外销瓷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成为中外学者的共同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正是这一共同的目标,把中外研究古瓷的专家、学者团结在一起,隔山隔水不隔间,远隔重洋有相知。笔者深信:通过中外古陶瓷专家学术交流,必将对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的深入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盘口直径21厘米,高6厘米1,足外径9.2厘米,内径6.4厘米,足高0.6厘米,足内深1.2厘米。胎色灰白,胎质瓷化程度不高,胎体厚重坚实,叩之呈金属音,具轻微吸水性,露胎部分呈绛黑色。器表施釉,盘内施满釉,盘外壁施釉不到底,约有三分之一露胎,釉汁薄而透明,釉色淡米黄泛青,胎釉结合紧密,釉下施一层化装土,局部泛胎质浸润的棕褐色斑,釉面有细碎冰裂纹片,盘中心位置开片纹粗且深,并有黑褐色沁。镜下观察,釉内有稀疏清亮的气泡,釉面有黄赭色点状斑。

器的造型粗犷古拙,形似浅盆,加工精细,器表可见早期轮制成型工艺痕迹。盘中心部位因重力作用而向下垂凹,并有由中心向外周扩散的旋涡状纹。盘内有十个类同甲骨文的刻划文字,纵向排列,左右各三字,中间四字,布局对称,结构合理,刻划线条流畅自然。

这件古陶瓷盘,粗中见细,拙中见雅,具有原始质朴的美感。从此盘的加工成型工艺,以及胎釉特征分析,当属早期原始瓷器,原始瓷始于商代,因此这件瓷盘可能是商代历史遗物。由于盘中的文字自今尚未能解读出来,其谜团有待专家学者研究考证。

青花瓷最早产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烧制青花瓷技术日趋成熟,到明代宣德时期青花瓷在烧造技术上达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样,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如碗、盘、罐等,其中盘极雅致华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宣德青花盘的基本特点。

(1)在用料上,宣德青花瓷盘用元代剩下的进口料或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苏泥麻青”料,中文译为玻璃蓝,以上两种料实为一种料,同出于一个产地,其特点是色泽浓艳,凝重;在盘上青料浓厚的部分有自然形成的铁锈疤痕,下凹深入胎骨;另一类,发色稍淡,雅致,且无“铁锈疤”,可能是较优质的国产和进口料的混和料,但此类较少;宣德青花瓷盘釉汁均净,地釉泛青;以上是宣德青花瓷在青料上的重要特征。 (2)在造型上,宣德青花瓷盘大小悬

殊,主要为生活用具,如日常的餐具(小盘)、盛大宴会(大盘)、陈列工艺品等,敦实古拙,造型隽永,看上去圆浑柔和,有厚重感,手感较永乐稍重,盘的内壁与底交接处,手感粗糙,有凹棱,俗称“月亮底”;圈足内墙根一周和“月亮底”部釉稍厚,为淡绿色;大盘为沙底,小盘为釉底,见窑红;但总的来看宣德青花瓷盘在造型上不甚讲究。 (3)在纹饰上,宣德青花瓷以纹饰取胜,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如莲花、牡丹、山茶、枇杷、灵芝;香草龙常口衔灵芝,尾做卷为草状;海水习翼龙,龙纹见四爪,但传世品中不见四爪龙纹盘,多见三爪龙,还经常出现一只拖着长翎的绶鸟正在啄食枇杷的图案,意境幽深另外宣德青花瓷盘将绘画艺术成功地运用于瓷盘之上,以写意为主,图案画的很满,纹饰繁密,纹样工整,线条往往会出现浓淡不一的笔触,有自然的晕散现象;龙嘴翘如猪嘴,须上翻,身变粗;宣德青花盘中心画犀牛望月或一条鱼;莲花多为双边莲瓣。

(4)在落款上,宣德青花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出土器物中早期为四字篆款,晚期全部有帝王年号款,为“大明宣德年制”,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款分无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和有边框六字一行楷书款两种,款以“”字为多,个别用“造”;“德”字中“四”与“心”紧靠,中间无一横,“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

在形形色色的艺术品中,瓷盘画以其独特的魅力,近年来逐渐受到收藏爱好者的推崇。瓷盘画是在书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它融瓷器工艺与书画艺术为一体,既显示了画家的艺术水平,也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书画的载体是纸,瓷盘画的载体是瓷器。

中国绘画出现于瓷器之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宋代瓷器生产已十分发达,工艺先进,为烧制瓷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后画家在花瓶、笔筒等瓷器上作画题诗,提高了它的艺术品位。明清时期,瓷画的品种又得到了拓展,画家在瓷盘上画出优美的图案,于是也就产生了瓷盘画。青花瓷盘上有“麒麟戏绣球”、“童子拜观音”等单色作品;白瓷盘上有“紫龙盘绕”、“合和二仙”和山水、花卉、鱼虫等画面。旧时大户人家和读书人,在瓷盘画上配置红木座架,使它成为装饰性工艺品,陈设于博古架上,给客厅或书斋增添了艺术氛围。时至今日,古代流传下来的早期瓷盘画已不多见,为收藏品市场所看好。青睐古书画的不乏其人,然而,古瓷盘画身价高于古书画身价的事实却鲜为人知。 瓷盘画的高速发展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经历十年浩劫之后,瓷盘画又重返艺术舞台。有些中青年画家应商家之邀,开始在瓷盘上走笔,连西洋画画家也不甘寂寞,在瓷盘上临摹西方古典名画。不少工艺美术家将中国大画家的作品复制在瓷盘上,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江寒汀的花鸟、陆俨少的山水等,瓷盘画很快就传遍了全国各地。瓷盘画是家庭中的高雅装饰品,由于面积小,便于布置,颇受人们喜爱。瓷盘画的题材有戏曲人物瓷盘画、花鸟走兽瓷盘画、美术名作瓷盘画、山水风景瓷盘画等。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瓷盘画品种繁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除了将瓷盘画陈设于博古架上外,还可用绳子把瓷盘画挂在墙上。这类瓷盘画作品目前的价格还不高,故深受广大工薪阶层收藏者的喜爱。但一些限量烧制的瓷盘画精品的价格却居高不下,景德镇曾出产过“水浒人物”瓷盘画,因存世量较少,价格现已不菲。

近年来,随着化学颜料工艺的不断发展,一些工艺美术师开始尝试直接在瓷盘上作画,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由于瓷盘规格各异,有圆形的、有平底多边的、有带棱角的,也有弧形

口沿的,于是画家们匠心独运,根据瓷盘不同的形状,充分发挥想像空间进行创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瓷盘使用的工具、材料与中国画的毛笔、宣纸、墨汁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艺术品单纯的复制和搬用,而是采用多种工艺进行制作,精工细雕,一丝不苟,从而使其达到了毛笔在宣纸上作画的笔墨效果和韵味,这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1、《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9月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