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图介绍瓷手工制作流程
圆器制作,是传统瓷成形工艺中的一类。它依靠车手工拉坯成粗形,进而利用规整形制,是大量应用于日用瓷(杯盘碗碟)生产的一种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机械生产方式,手工圆器几乎退出了的舞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但是对于传统,具备一定的杀伤力。
1:揉泥
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
.
.
2:做坯
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
.
.
.
.
.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阴干(必须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自然阴干,不可日晒。做坯成形的坯体,必须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则可能产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进入印坯工序。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
.
.
.
.
.
.
.
.
.
4:利坯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
.
.
.
.
.
.
.
.
.
.
.
.
.
.
.
.
.
.
.
5:荡里釉
圆器制作,若是器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着在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与玻璃有着类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釉一般以石英、长石、粘土等为原料。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里釉(器物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们采用的是传统的荡釉法,外釉我们采用浸釉法。
.
.
.
.
.
.
.
.
6:画坯
荡好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
画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长时间的研磨,配方,则是每个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
.
.
.
这是画坯用到的工具
.
.
勾线
.
.
.
.
.
.
.
.
.
.
.
.
.
.
.
.
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
.
.
.
.
.
.
.
.
.
.
.
7:施外釉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
.
.
.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
.
.
.
.
.
.
.
.
.
.
.
9:写底款、施底釉
.
.
.
.
.
.
.
.
10:装釉足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带有釉足的支烧工艺,始见于官窑烧造宫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烧的瓷器器皿足部为满釉,即美观,又光滑而不至于划伤家具的表面,然而由于这种工艺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现代瓷工业仅用这一工艺烧造贵重的高档瓷器。
.
.
.
.
.
.
.
.
.
.
.
.
11:满窑、烧窑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称之位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
.
传统青花瓷采用还原烧,我们烧制的温度达到1330°C,烧制时间为10小时左右。
.
.
.
.
.
.
12:开窑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
.
.
.
.
.
.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烧制出窑的瓷器进行检验和底足的打磨。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