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管理信息系统重点

管理信息系统重点

2024-08-09 来源:乌哈旅游
第一章 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1、管理信息系统(MIS)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 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为前提,在科学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改善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目的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作业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虽是一个人机系统,但机器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是一种辅助管理的系统,计算机技术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它面向管理。利用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应用三大要素,形成自己独特的内涵,从而形成系统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 3、三大支柱:数学 管理学 计算机 4、特点:面向管理决策 综合性 人机系统 与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系统 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应用数学 管理理论 决策理论 运筹学) 5、发展: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 管理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DSS 6、分类:从系统的功能和服务对象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事务性管理信息系统 行政机关办公型 专业性

7、基本组成部件:信息源 信息处理器 信息用户 信息管理者(9) 8、层次结构:根据处理内容和决策层次把企业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A、战略计划层:最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处理长期的和全局性的问题,关注于企业的总体目标和长远发展战略,信息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综合性,决策带有风险性和预测性,结构和半结构化决策

B、管理控制层:中层管理,主要任务是实现管理控制和制定战术计划,有数据处理和决策功能,结构化决策。

C、运行控制层:基层管理。作用是确保现有设备和资源的充分有效地运用,以求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有效的完成各项业务活动。

9、硬件结构: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物理性能、连接方式。 硬件设备在构成网络系统时有星形、环形和总线三种形式。 9、数据:对客观事物具体属性进行描述与记载的物理符号。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对使用者有用的数据。特征为:事实性 时效性 不完全性 层次性 可变换性 价值性 可压缩性

信息与知识:知识是信息的结晶

信息量的大小取决于信息内容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程度为信息量的度量。 信息的价值=实用信息获得的收益—获得信息作用成本

10、系统:在一定环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分为 自然系统 人造系统 复合系统

处理方法:A、分析:将整个复杂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并显示出他们之间的结构, 得到一个问题结构图

B、综合:按问题结构图将每个子问题的解综合起来,组成整个问题的一个解 决方案。 管理信息:组织在管理活动中收集的,经加工处理后对组织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数据总称。 信息系统: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部件组成的,为实现某个目标对信息进行输入、处理、存储、输出、反馈的控制集合体。

信息系统分类:事务处理系统TPS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知识工作系统KWS 管理信息系统MIS 决策支持系统DSS 主管支持系统FMS 11、决策: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思有选择的活动。

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情报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实施

问题类型:结构化 非结构化 半结构化

12、MRP 销-产-供部门物料信息的集成,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优先级计划 供需平衡原则,需要主生产计划MPS 物料清单BOM 库存信息

MRPⅡ物流信息同资金信息的集成,财务账与实务账同步生成,实现企业整体效益与物流资金流的集成。

ERP 客户供应商制造商信息的集成。

工商企业应用模型:MRP-----MRPⅡ----ERP----CRM----SCM

第二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1、计算机发展阶段:1946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0世纪50 真空电子管计算机

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 晶体管计算机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70年代末到至今 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2、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3、操作系统功能: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4、数据通信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结合分散在远程的终端装置或其他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彼此连接起来,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存储和处理的设备总称。,主要由中央处理装置、终端设备、通信线路及相关设备组成。通信线路的优劣由传输速率和出错率来衡量。 5、数据处理基本内容:数据收集 数据转换 数据筛选、分组和排序 数据组织 数据运算 数据存储 数据检索 数据输出

6、数据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在此结构上多的运算或操作。分为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包括: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数据的物理结构:又称存储结构,指数据元素在计算机存储器中的存储方式,一般有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散列存储

在数据结构中,表征某一数据结构特点机器连接方式的基本单位称为结构的结点。

存放结点本身信息的域称为数据域,存放结点与其他结点关系信息的域称为指针域或链域。 存放与结点有关的结点的地址称为指针。若干个带指针的结点组成的集合称为链。

7、线性表:数据结构形式本质上是一维的线性关系,其中的每个结点都是同一类型的数据结构。 当线性长度为n时,作一次插入或删除操作平均移动n/2个单位,线性表仅适用于经常进行检索但数据不经常变动的情况。

结点之间逻辑关系由指针表示,所以在插入和删除时只需改变前后结点的指针,不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移动。

树是结点之间有分支及层次关系的结构。

8、数据文件:为了某一特定目的而形成的同类记录的集合。记录是文件中科存取的最小单位,由若干数据项构成。数据项是文件中科使用的最小单位。

数据文件的组织方式:顺序文件 索引文件(最高四级 索引文件→索引表→查找表→第二查找表→第三查找表) 直接存储文件(散列文件)

9、数据库: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10、数据库系统由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有关人员所组成的具有高度组织的总体。 数据库设计步骤:用户需求分析 概念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 物理结构设计 数据模型: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据化描述。 三种: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逻辑结构为二维表,每个关系为一张二维表,相当于一个文件,每一行为一个元组,相当于一条记录,描述一个实体) 11、计算机网络:用通信介质把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

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网络介质:数据传输的物理通道。 协议:网络设备间进行通信的一组约定。 节点:网络中某分支的端点或网络中若干条分支的公共交汇点。 链路: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线路。

12、网络拓扑结构: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包括:点-点信道网络(星形 环形 树形等) 共享信道网络

13、计算机网络分类:局域网 广域网 综合业务数字网 Internet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重点)

1、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系统化开发方法)

生命周期:任何系统都会经历一个由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更新换代的过程。划分为:系统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

系统设计解决如何做的问题(how),考虑采取什么信息技术;系统分析指出要做什么(what),不关心使用什么技术。

特点:1、自上而下整体性分析与设计和自下而上逐步实施相结合。 2、用户至上原则

3、加强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 4、严格区分工作阶段

5、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6、工作文件标准化、文献化 优点: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在整体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严格区分开发阶段。

缺点:起点太低,所使用工具落后,致使系统开发周期过长,带来一系列问题。要求系统开发站在调查中就充分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不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不能较大范围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主要适用于规模较大、结构化程度较高、用户需求非常清晰明确、用户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不变的系统的开发。

2、自上而下:基本出发点是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着手,将企业看成一个整体,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优点:整体性好,逻辑性较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把握总体、综合考虑系统的优化。缺点:工作量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的考虑,开发难度大,周期较长,系统开销大,所冒风险大。

3、自下而上:从企业各基层业务子系统的日常业务数据处理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业务功能,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优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识事物的习惯,易于被接受和掌握。缺点:缺乏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协调性,难以完整和周密,难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适用于规模较小的系统开发,以及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

自上而下的方法用于总体方案的制定;自下而上的方法用于系统的设计实现。

4、原型法:快速开发系统的一种开发模式。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原型,从而使用户及早的看到一个真实的应用系统。基本思想: 并非所有的需求在系统开发以前都能准确定义;提供快速的系统建造工具;需要有实际的、可供用户参与的系统模型;系统开发中大量的反复修改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 开发过程:确定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初始原型;对原型进行评估;修正和改进原型。 类型:丢弃式、演化式、递增式

优点:减少开发时间,提高系统开发效率;改进用户与系统开发人员的信息交流方式;用户

满意程度高;应变能力强。 缺点是:不适合大系统、复杂系统直接使用,开发过程管理困难,对系统过多的修改完善会使用户缺乏耐心。

原型法贯彻的是从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更易于被用户接受。

应注意的问题:应当重视开发过程的控制;应将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结合,整体上使用生命周期法;应当充分了解原型法的使用环境和开发工具;注意适用范围。 5、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对象: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在计算机程序世界里的抽象表示,是现实世界中个体的数据抽象模型。对象是一个封闭体,由标识、数据、操作和接口四部分组成。

类:又称对象类,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操作和约束规则的对象组成的集合,是一组对象的属性和行为特征的抽象描述,包括:标识、继承、数据结构、操作和接口。

消息:为了完成某些操作而向对象发送的命令和命令说明。由外界传来的会引起状态变化的消息。

继承:一个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

封装:又称对象隐藏,把对象及对象的方法、操作的实现封闭在一起,对象的封装性是面向对象技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使对象的应用者只能看到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的内部是隐蔽的。

多态:不同对象收到同一消息后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的现象。 6、面向对象方法的开发过程: A、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 B、面向对象分析(OOA):所强调的是在系统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面向对象方法所需求的素材进行的归类分析和整理,而不是对管理业务现状和方法的分析。基本步骤为:确定对象和类;确定结构;确定主题;确定属性;确定方法 C、面向对象设计(OOD):对象定义规格的求精过程;数据模型和数据库设计;优化 D、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

7、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一种集图像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成为一体的辅助人们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系统开发方法。 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开发方法,它是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支持的一种技术。

典型的CASE工具包括:图形工具 描述模型 原型法工具 测试工具 文件生成器 优点:提高生产率;提高质量;提高文档的质量;减少系统维护的费用和精力。

8、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的综合使用: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设计思想,在系统分析与系统初步设计时采用原型法做出初始模型,与用户反复交流达成共识后,继续按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进行系统详细设计及系统实施与转换、系统维护与评价阶段的工作。

9、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对象的自下而上的开发方法论。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的功能分解软件开发方法被描述为从做什么到怎么做,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从用什么做到要做什么。

10、系统的功能或要求预先难以确定时,在开发过程中可能有重大变化,规模较小,结构不太复杂的系统适宜于用快速原型法或面向对象法。 综合来说,只有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与面向对象开发方法是真正能全面支持整个系统开发过程的方法,其他方法只能作为这两种方法在局部开发环节的补充,暂时还不能替代主导地位。 11、系统开发方法: A、用户自行开发方式:独立开发,本企业有较强的系统分析、设计、编程人员 B、委托开发方式:本单位无专业人员,但资金充足 C、合作开发方式:本单位有一定的人员,与专业工资协议开发

D、购买商品化软件:通用化,商品化,MIS软件适于定性的管理业务。 12、系统开发原则:“一把手”原则;面向用户原则;整体性原则;(集成性) 相关性原则;(相互联系)动态适应性原则; 工程化、标准化原则

13、生命周期法LC:自上而下,全局到部分,严格步骤,周期长,用户参与少,不够灵活,适应于大型系统

原型法PA:小系统构建,用户参与,不断修改,见效快,较灵活

结构化开发方法SA:层次化、模块化、标准化、是一种开发思想(宏观)

面向对象开发OODA: 对象、类、消息、方法、封装性、继承性,是一种开发具体办法(微观)

14、生命周期法:(重点)

一、概述: 20世纪70年代 适应于成熟、定型的管理业务、较少变动。如:财务、仓库管理

二、开发过程:

旧系统 系统规划 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运行 新系统

每阶段任务及开发文档:

1、系统申请:(用户)提出问题,进行可行性调查 开发任务书(招标书)

2、系统规划:现行系统初步调查,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报告 3、系统分析:现行系统优化整理,得到新系统逻辑模型(做什么) 系统分析报告 4、系统设计:结合计算机特点,得到新系统物理模型(怎么做) 系统设计报告 5、系统实施:编程、测试、用户人员培训、新旧系统切换 相关程序文件 6、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运行、日常维护、效果评价 系统验收报告 三、质量控制:

业务科学化、开发阶段化、文档规范化、进度安排严格化 结构化开发方法:(三种基本结构:顺序、分支、循环)

概述: 生命周期法的发展,自顶向下分析设计、自下而上编程实施 原型法开发过程: 用户需求 用户评价 用户评价 分析识别 分析修改 分析修改 快速开发 快速开发 快速开发 原型1 原型2 MIS系统 每阶段任务:

1、用户需求:提出问题,可行性分析

2、(快速)开发原型:用CASE工具快速开发出主要原型(可运行) 3、用户评价:运行原型,找出不足

4、修改原型:修改不足之处,得新原型,交用户评价

5、原型定型:用户满意,原型成为最终新系统 第四章 系统规划

1、系统规划: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关于管理信息系统长远发展的计划,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内容包括:企业管理现状的调查;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新系统规划;新系统的实施计划;可行性的研究与分析。

步骤:确定规划性质;收集相关信息;战略分析;定义约束条件;明确战略目标;提出总体结构;选择开发方案;确定实施进度;形成文档并讨论、批准、生效。

战略规划的组织:要点是成立领导小组,人员培训,规定规划的进度,前提准备:成立领导小组:企业“一把手”,各部门主管,项目经理;开发小组:项目经理,各部门负责人,开发人员;验收小组:领导小组+外聘专家

2、系统调查(详细调查在分析阶段进行,初步调查在规划阶段)

内容: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组织机构及其功能划分;数据与数据流程;业务流程与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及有关条例;决策方式和决策过程;可用资源和限制条件;现存问题和改进意见。

原则:自上而下全面展开;采用工程化的工作方式;全面铺开与重点调查相结合;主动沟通和亲和友善的工作方式。

方法:A、面谈 灵活、信息量大,易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挖掘用户的潜在观点与想法,但用户介绍时容易遗漏需求

B、阅读资料:了解的信息量大、客观、具体、详细,但现存的资料可能无法反映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和用户潜在的观点和想法。 C、直接观察:直观,但周期长 D、问卷调查

3、可行性研究:明确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内容:目标和方案的可行性(目标是否明确;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是否满足组织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等);技术可行性(设备条件、技术力量);经济可行性(费用估计、经济效益评估)社会可行性(一些社会的人或人的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4、可行性研究报告:系统概述;系统目标;系统开发方案介绍;可行性研究

结论:条件具备可立即开发;条件有待完善暂缓开发;条件不具备时项目不可行

5、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企业系统规划法BSP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6、诺兰模型:西方国家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指导性理论之一。计算机应用到一个组织的管理,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诺兰(Nolan )1973 年首次提出了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1980年把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六个不同阶段。

初装:增长缓慢,单个业务

蔓延:多个部门多种业务的信息化

控制:对组织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控制 集成:建立集中式数据库

数据管理:从海量数据中寻找规律,辅助我们管理决策

成熟:形成了完善的信息系统,所有的管理业务全部都在信息系统上执行。

7、关键成功因素法:应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成功的重点因素进行辨识,确定组织的信

息需求,了解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位置。用来定义高层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所谓的关键成功因素,就是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组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它们是组织

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CSF是通过分析找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其步骤如下:(目标→CSF→指标→DD) (1)了解企业和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 (2)识别影响战略目标的所有成功因素。 (3)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4)识别性能指标识别和标准 8、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 1978年William King把组织的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

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略变量等组成。战略规划过程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为MIS战略目标的过程。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识别组织的战略集,先考查一下该组织是否有写成文的战略或 长期计划,如果没有,就要去构造这种战略集合。

第二步是将组织战略集转化成MIS战略,MIS战略应包括系统目标、系统约束以及设计

原则等。这个转化的过程包括对应组织战略集的每个元素识别对应MIS战略约束,然后提出整个MIS的结构。最后,选出一个方案送总经理。

9、企业系统规划法BSP:识别企业过程,引出系统目标。BSP法从企业目标入手, 逐步

将企业目标转化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和结构。它摆脱了管理信息系统对原组织结构的依从性,从企业最基本的活动过程出发,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决策所需数据,然后自下而上设计系统,以支持系统目标的实现。BSP主要步骤

(1)研究开始阶段。成立规划组,进行系统初步调查,分析企业的现状、了解企业有关决策

过程、组织职能和部门的主要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各类人员对信息系统的看法。 要在企业各级管理部门中取得一致看法,使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使信息系统支持这些目标。 (2)定义业务过程(又称企业过程或管理功能组)。定义业务过程是BSP方法的核心。 所谓

业务过程就是逻辑相关的一组决策或活动的集合,如订货服务、库存控制等业务处理活动或决策活动。业务过程构成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活动。识别业务过程可对企业如何完成其目标有较深的了解,可以作为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按照业务过程的所建造的信息系统,其功能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相对独立,因此,组织结构的变动不会引起管理信息系统结构的变动。 (3)业务过程重组。在业务过程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哪些过程是正确的;哪些过程是低效的,

需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优化处理;哪些过程不适合计算机信息处理,应当取消。检查过程的正确性和完备性后,对过程按功能分组,如经营计划、财务规划、成本会计等。

(4)确定数据类。 定义数据类是BSP方法的另一个核心。所谓数据类就是指支持业务过程

所必须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组数据。例如,记账凭证数据包括了凭证号、借方科目、贷方科目、金额等。一个系统中存在着许多数据类,如顾客、 产品、 合同、库存等。数据类是根据业务过程来划分的,即分别从各项业务过程的角度将与它有关的输入输出数据按逻辑相关性整理出来归纳成数据类

(5)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功能和数据类都定义好之后,可以得到一张功能/数据类

表格, 该表格又可称为功能/数据类矩阵或U/C矩阵。 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主要工作就是可以利用U/C矩阵来划分子系统,刻画出新的信息系统的框架和相应的数据类。 (6)确定子系统实施顺序。由于资源的限制,信息的总体结构一般不能同时开发和实施,总

有个先后次序。划分子系统之后,根据企业目标和技术约束确定子系统实现的优先顺序。一般来讲,对企业贡献大的、需求迫切的、容易开发的优先开发。

(7)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10、三种方法的综合比较:

关键成功因素法(CSF)能抓住主要问题, 使目标的识别突出重点。由于高层领导比较熟悉这种方法,所以使用这种方法所确定的目标,高层领导乐于努力去实现。这种方法最有利于确定企业的管理目标。

战略目标集转化法(SST)从另一个角度识别管理目标, 它反映了各种人的要求,而

且给出了按这种要求的分层,然后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的结构化方法。它能保证目标比较全面,疏漏较少,但它在突出重点方面不如前者。

企业系统规划法(BSP)虽然也首先强调目标, 但它没有明显的目标导引过程。它通

过识别企业“过程”引出了系统目标,企业目标到系统目标的转化是通过业务过程/数据类等矩阵的分析得到的。由于数据类也是在业务过程基础上归纳出的,所以我们说识别企业过程是企业系统规划法战略规划的中心,而不能把企业系统规划法的中心内容当成U/G矩阵。

以上三种规划方法各有优缺点, 可以把它们综合成CSB方法来使用,即用CSF方法确定企业目标,用SST方法补充完善企业目标,然后将这些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目标, 再用BSP方法校核企业目标和信息系统目标,确定信息系统结构。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单个方法的不足,较好地完成规划,但过于复杂而削弱单个方法的灵活性。因此,没有一种规划方法是十全十美的,企业进行规划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11、业务流程重组:

流程: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将一系列单独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实现将“输入”经过流程变化为“输出”的全过程。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Process)进行根本性(Fundamental)再思考和彻底性(Radical)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巨大的(Dramatic)改善。

四个核心内容:“根本性(Fundamental)” “彻底性(Radical)”;

“巨大的(Dramatic)”; “流程(Process)”。

BPR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濒临破产,不改只能倒闭;

(2)企业竞争力下降,企业调整战略和进行重构;

(3)企业领导认识到BPR能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 而企业又有此需要扩张; (4)BPR的策略在自己相关的企业获得成功,影响本企业。 手段:信息技术工厂

组织结构变革:组织模型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发展 第五章 系统分析

1) 系统分析的任务:解决系统应该干些什么的问题,系统分析人员必须与用户密切协商,是系统分析工作的特点之一。系统分析报告是系统分析阶段最后的成果,描述了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包括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基本加工说明等。

2) 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详细调查、收集和分析用户需求;确定初步的逻辑模型(手工绘

制图表;UML统一建模);编制系统分析报告。

3) 步骤: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现行系统分析;目标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系统计算机资

源的配置;系统分析报告。

4) 结构化系统分析:使用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特点:面向用户、用户自始至终参与系统的

分析工作;强调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对管理业务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解;采用了层次分解的系统思想;用图形工具来分析和构建新方案。

5) 详细调查 要求:取得领导的重视与配合;制定调查计划;注意调查顺序;要有数量概

念;要有正确的调查态度。 内容:系统界限和运行状态;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业务流程;各种计划、单据和报表;资源情况;约束情况;薄弱环节和用户要求 方法:重点询问调查 全面业务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 深入实际的调查方式 对象:现行系统 6) 组织机构与功能分析包括:组织机构分析 业务过程与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分析 业务功

能一览表

组织机构图是用来描述组织的总体结构以及组织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相互间隶属关系的树状结构图。通常用来描述现行系统组织结构的层次和隶属关系。用矩形框表述组织机构,用箭头表示领导关系。要有三层以上,自上而下按级别、分层次构成,呈树状结构,反映上下级之间的领导关系,不能反映企业内部各部门业务上的联系。

组织/业务分析进一步指出组织内各职能部门与业务的关系以及个部门之间发生的业务联系。横向表示组织名称,纵向表示业务过程名,中间栏填写组织在执行业务过程中的作用,是更进一步的说明组织内部所有业务及其分配情况。 7) 业务流程图(TFD):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过程。,反映现

行系统各机构业务处理过程和他们之间的业务分工和联系。业务流程图的绘制基本上按照业务的实际处理步骤和过程进行。

8、U\\C矩阵:通过一个二维表分析汇总数据。纵坐标为数据类,横坐标为业务过程,将数据和业务过程之间的关系用使用(U)和建立(C)表示。基本原则是数据守恒定理,即每个数据有且仅有一个产生源,每个数据至少有一个或多个使用源。每一列只能有一个C,即每个数据只能有一个产生源;每列至少有一个U,即每个数据至少为一种业务提供服务;不能有空行和空列。

某企业物资管理业务流程图

车间有关部门

用料计划领料单未批准领料单

领料通知库存报表库长 库存帐已批准领料单用料流水帐

有 库工

订货单 (合同 )缺料通知单入库单

采购员

催货单

补充订货单提货通知单供货单位

8) 数据流程分析:主要包括对信息的流动、传递、处理、存储等的分析,目的是发现和解

决数据流通过程中的数据流程不畅、前后数据不匹配、数据处理过程不合理等问题,以期在新系统中加以改进。 数据流程图:能够反映信息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情况,描述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之一。能精确的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 基本图例符号:

外部实体

处理

数据流

数据存储

四种基本符号:数据流—用一组确定的数据组成,用带有标识并具有箭头的线段表示,标识称为数据流名,箭头表示流向,对流进或流出的文件的数据流不需标注,数据流标识不允许同名。 加工处理—对数据进行的操作,把流入的数据转换为流出的数据流,每个加工处理都应去一个名字表示他的含义,并规定一个编号来标识该加工在层次分解中的位置。有两种:改变数据结构;产生新的数据。 文件—存储的工具,名称与内容一致,写在开口长条内。如果是读文件,数据流的方向是从文件流出,写文件则相反;如果是又读又写则是双向的;如果是修改文件则是流向文件。 数据源或终点—数据的外部来源和去处。通常是系统之外的人员或组织,不受系统控制。通常在编号之首冠以字母,用以表示不同的元素,可以用P表示处理,D表示数据流, F表示数据存储, S

表示外部实体。

数据流程图绘制:自上而下 逐层展开 输入输出 保持平衡 用途:(1) 系统分析员用这种工具自项向下分析系统信息流程; (2) 可在图上画出计算机处理的部分;

(3) 根据逻辑存贮,进一步作数据分析,可向数据库设计过度; (4) 根据数据流向,定出存取方式;

(5) 对应一个处理过程,可用相应的程序语言来表达处理方法,向程序设计过渡。 绘制时应注意的问题:合理编号,顶层为0层;注意子图与母图的平衡;分解的程度 9) 数据字典:以特定格式记录下来的、对系统数据流程图中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容和特征所

做的定义和说明。在系统数据流程图基础上,进一步定义和描述所有数据的工具。有三种类型的条目:数据流条目、文件条目、数据项条目 数据流条目有四部分构成:数据流名 别名 组成和注释 =表示等价;+表示与 [1]表示或;()表示可选;﹛﹜表示重复

文件条目用来对文件或数据库进行定义,由五部分组成:文件名、编号、组成、结构、注释;数据项条目是用来给出数据项的定义,包括名称、类型、长度和值的含义、内容等。

数据字典的内容: 数据项(数据元素):数据的最小单位

数据结构:描述数据项之间的关系可由若干数据项、数据结构,或数据与数据结构组成 数据流: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组成 处理逻辑: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 数据存储: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 外部实体:与数据有关的机构或个人

10) 加工说明:对数据流程图中功能单位(不能在做分解的加工)的描述。工具有:结构化

语言、判定表、判定树。

判定表:用表格形式表达逻辑判断问题。表格分为四个部分:左上角为条件说明,左下角为行动说明,右上角为各种条件的组合说明,右下角为各种条件组合下相应的行动。 判定树:用树形分叉图来表示逻辑判断问题的一种图形。左侧(树根)为加工名,中间位各种条件,最右侧为所有的行动。

结构化语言最适合涉及到具有判断或循环动作组合的问题;判定表适用于含有5-6个条件的复杂组合,判定树适用于行动在10-15之间的一般复杂程度的决策。 11) 功能\\数据分析:用U\\C矩阵

12) 新系统逻辑方案:是系统分析阶段的最终成果。包括:确定合理的业务处理流程;确定

合理的数据流程;确定新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数据分布;确定新系统的管理模型 13) 系统分析报告:现行系统概况(用文字描述);新系统目标;现行系统状况(业务流程

图和数据流程图);新系统的逻辑方案;新系统开发费用与时间进度估算 14、系统开发问题的提出:(企业上MIS项目的原因)

1、 减轻重复劳动,减少人为误差;如最初财务凭证、帐薄处理 2、 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科学、规范的管理、经营信息的及时公开 4、 提升企业战略竞争优势;

第六章 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采用自上而下结构化的设计方法,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分析阶段提出的新系统逻辑模型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进行物理模型设计,,包括总体结构设计和详细设计,即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内容有:总体设计(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和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确定系统输入;确定系统输出;功能结构详细划分;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具体工作有:总体设计;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数据存储设计;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2、系统设计原则:简单性、同行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型

3、软件结构设计:按照结构化系统设计的思想,采用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的办法,把系统划分为若干子系统,而子系统又划分为若干功能模块。子系统的划分用U\\C矩阵。

划分子系统的方法:按功能划分;按业务处理顺序划分;按数据拟合程度划分;按业务处理过程划分

4、模块的耦合方式:模块耦合(按功能和数据流程耦合);内容耦合(按模块特征耦合);控制耦合(按控制关系耦合)

5、子系统配置方案设计: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可靠性 6、代码设计: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作用:为事物提供一个概要而不含糊的认定,便于数据的存贮和检索;使用代码可以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提高数据的全局一致性;代码是人和计算机的共同语言。(识别、分类、排序与索引、专用含义)

原则:选择最小值代码;唯一性、规范性、可扩展性、标准化与通用性、满足用户需要。结构应与处理的方法相一致;代码设计要预留足够的位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要;不要使用易于混淆的字符;要注意尽量采用不易出错的代码结构;若已知码的位数为P,每一位上可用字符数为Si,则可以组成码的总数为: 7、 代码种类:

A、 顺序码:用连续数字表示编码对象的代码,连续性强,不易扩充 B、 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个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的数字和位置都代表

一定的意义,又分为:多面码、十进位码、上下关联区间码 C、 助忆码:容易识别和记忆的代码。

8、 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为了保证正确输入,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另加一个校验位,作

为代码的一个组成部分。校验位通过事先规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出来。代码一旦输入,计算机会用同样的数学运算方法按输入的代码数字计算出校验位,并将它与输入的校验位进行比较,以证实输入是否有错。 余数为10时,校验位为X;两位校验位时,模数为101. 9、代码校验位设计举例:

设有一代码为 12345,为了防止输入时出现的易位、出错等现象,设计在原代码后面增加一位校验位,如:12345□,使其变为6位,校验位的具体数字算法如下: 原代码:1 2 3 4 5 □ 取各位权数系列: 11 9 7 5 3

计算出各位数字与其权数之和: S=1*11+2*9+3*7+4*5+5*3=85

取模数为M=11,用S除以M,得余数为 8,则校验位数字为 8,原代码加校验位后变为 123458

现要求用FOXPRO 编一程序,对输入的代码(带校验位)进行校验,通过校验的显示“代码输入正确。”,否则显示“代码输入错误。” 解:MODI COMM DMXY.PRG

set talk off set safe off

clea xz=”Y”

do while uppe(xz)=”Y” dm=space (6)

@ 4,14 say “请输入代码(带校验位):” get dm read

S=val(subs(dm,1,1))*11+val(subs(dm,2,1))*9+val(subs(dm,3,1))*7+val(subs(dm,4,1))*5+val(subs(dm,5,1))*3

if mod(s,11)=val(subs(dm,6,1)) ? “输入代码正确!” else

? “输入代码错误!” endif

wait “是否重新输入?(Y/N)” to xz enddo

*进入程序功能部分 Return

10、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关键:落实信息资源基础标准,科学规划与设计共享数据库,建立稳定的全域数据模型,重组原有的信息资源,改造杂乱无序的数据环境,用全域数据模型来控制与协调整个企业信息系统建设。

11、数据组织的规范化形式:将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成为一个关系,表是二维的。性质为:列是同质的,即每一列中的分量是同一类型的数据,属于同一个域;列的顺序无所谓,可以任意交换次序;任意两个元组不能完全相同,行不能重复;行的顺序无所谓。 第一范式(1NF):关系模式中的属性的值域中的每一个值都是不可再分解的值。 第二范式(2NF):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并且R中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R的某个候选键,则成为第二范式。 第三范式(3NF):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二范式,并且R中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R的某个候选键,则成为第三范式

BCNF:修正或扩充的第三范式。如果系模式R是第一范式,且每个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这种关系模式就是BCNF模式。 12、数据库设计的完整过程:①需求分析阶段②概念结构设计阶段 表示方法为实体-联系图(E-R图),实体用矩形框表示,框内写实体名;属性用椭圆表示,联系用菱形表示。③逻辑结构设计阶段DDL④物理结构设计阶段⑤数据库实施阶段⑥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 13、输入设计:原则:提高效率和减少错误是两个最根本的原则

具体目标:控制输入量 减少输入延迟 减少输入错误 输入过程应尽量简化

常用输入设备:键-磁盘输入装置 光电阅读器 终端输入

输入错误的种类:数据本身错误 数据多余或不足 数据的延误

输入数据的校验方法:重复校验 视觉校验 检验位校验 控制总数校验 数据类型校验

格式校验 逻辑校验 界限校验 顺序校验 记录技术校验 平衡校验 对照校验

输出的介质:打印纸 磁盘 磁带 光盘等。

有关的设备有:打印机 绘图仪 磁带机 磁盘机 光盘机 输出方式设计:报表生成器设计 圆形设计 控制流程图(FC):又称框图,是历史最悠久、最常使用的程序细节描述工具。三种基本成

分为:处理步骤(用矩形框表示)条件判断(用菱形框表示)控制流(用箭头表示) 13、系统设计报告内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代码设计方案 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

文件设计方案 程序模块说明书

第七章 系统实施与管理

1、系统实施与管理包括:硬软件准备、人员培训、数据准备

2、计算机配置以能够满足MIS的设计和运行的基本要求(合理性性价比、良好地可扩充性和技术支持)为最基本的原则。

3、常用的通信线路:双绞线 同轴电缆 光纤电缆 微波和卫星通信 电线 4、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A、顺序结构:顺序结构表示含有多个连续的处理步骤,按照书写的先后顺序执行。 Int i=0 Int s=1 S=100+i

入口 入入口 A B 出口

P T S 出口 F A 出T P F B B、循环结构:循环结构是由一个或几个模块构成,程序运行时重复执行,直到满足某一条件为止。Int i=1 Int s=0

Do While(i<=100) s=s+i i=i+1 EndDo C、选择结构:由某个逻辑表达式的取值决定选择两个处理加工中的一个,有三种:do while;if; do case 程序设计目标:可维护性 可靠性 可理解性 效率 程序效率与可维护性、可理解性的关系通常是矛盾的。原则: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编写程序应符合软件工程化思想。 5、检验软件的有三种手段:正确性证明、静态检查和动态检查

A、正确性证明:利用数学方法证明程序的正确性,该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B、静态测试:人工评审软件的文档或程序,发现其中的错误。手续简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验手段。(1)代码审查:通过阅读程序发现软件错误和缺陷。(2)静态分析:主要对程序进行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分析、接口分析和表达式分析。

C、动态检查:即测试,有控制地运行程序,从多种角度观察程序运行时的行为,发现其中的错误。(测试就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测试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误,而不可能证明程序没有错误。包括:黑箱测试,不考虑系统内部结构而运行系统,以检查在一定的输入下,系统的输出是否与期望相同。白箱测试,不仅要完成前者的内容,还要检查输入的数据是如何通过系统内部设定的结构,达到输出的,与程序内部结构有关。

单元测试(工作量最大)→功能测试(最难)→系统测试→容量测试→认可测试 α测试:软件公司专门测试人员对软件的测试。 β测试:由软件公司外部测试人员进行的测试。

6、系统转换包括:新系统和旧系统的切换 把旧系统的文件转换成新系统的文件

数据的整理和录入,人员、设备、组织结构的改造和调整 有关资料档案的建立和移交。 系统切换方式: A、直接转换方式:在指定时间点停止原系统使用,启动新系统。转换简便,节省费用,但风险较大

B、平行转换方式: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同时工作,相互对比校验,以检查新系统隐含的错误。风险小,安全系数大,开销大,用户随着并行期延长而失去热情甚至拒绝使用新系统。

C、试运行转换方法:对一些关键子系统进行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带感到有把握时在用新系统正是代替旧系统,安全度更高。

D、逐步转换方式:分期分批的以新替旧,转换危险性小,费用较少,但是,这种逐步转换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都有一定的要求。 7、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对现实的简化。有三部分构成: A、构造块(主体元素):事物 关系 图

B、规则:命名、范围、可见性、完整性、执行 C、公共机制:详述、修饰、通用划分、扩展机制 事物构造块:对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分的抽象。

结构事物:静态部分,用来描述概念或物流元素(类、对象、用例、节点) 行为事物:动态部分,是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行为 分组事物:用来组织模型,使其结构化 注释事物:用来描述模型。

首先建立构造块,然后确定构造快的关系,在确定各个构造块的属性和行为。

7、类:一类具有相同属性、操作关系和语言的对象的集合,用矩形表示,包含三个区域:类名、类的属性、类的方法。对象是类的一个实例。 用例:在系统中执行的一系列动作。

节点:用来描述实际行动的PC机、打印机、服务器等软件运行的基础硬件。(动态动作) 8、行为事物:交互:在特定语境中,共同完成某个任务的一组对象之间交换的信息集合, 用有向直线表示。

状态机:响应事件经历的状态序列,用圆角矩形表示。 9、分组事物:包:结构事物或行为事物的集合。 10、UML关系的种类: 种类 关系 关键字或符号 关联 扩展(将一个构造块附加到一个元素上) 泛化(父类和子类之间的关系) 关联关系 扩展关系 泛化关系 实线 实线加实心三角 实线加空心三角 11、程序手册:程序设计手册将选定计算机语言或开发工具,来描述系统的计算机模型,其主要使用者是系统维护人员。内容有:系统采用的术语、系统的功能描述、系统开发最小平台、系统覆盖的流程、系统全局变量、程序清单、每个功能的描述、系统共享数据、系统接口的实现

12、用户操作手册:用户操作手册为用户提供了系统能够作什么和不能作什么的概况和一份详细的安装指南,以及一个贯穿系统详细指南。内容有:概况、系统运行平台与安装、系统操作描述。

第八章 系统的维护与评价

1、系统评价的组成:目标与功能评价、性能评价以及经济效果评价等。

2、性能评价:着重评价的技术性能。评价指标: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联机响应时间,吞吐量或处理速度;控制点检测的实用性和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系统利用率;系统的可扩充性。

3经济效果评价的评价指标:系统费用;系统收益;投资回收期;系统后备需求的规模与费用。

4、系统评价工作的成果是系统评价报告。内容有:概述;系统构成;系统达到设计目标情况;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保密性、可维护性等情况;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评价;总结性评价。

5、系统的维护:在管理信息系统交付使用后,为了改正错误或满足新需要而修改系统的过程。是管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还钱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活动。包括:应用软件的维护;数据文件的维护;代码的维护;硬件设备的维护。维护的类型有:更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6、MIS建设和一般工程的根本区别:不能在开发前完全确立系统的目标和内容,即不可能企望有一个详尽的设计去简单地、全方位的组织和控制系统的建设,这是MIS建设最大的特点。

7、系统的可靠性评价指标: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系统开工率、系统平均维护时间等 影响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因素:自然和不可抗拒因素、硬件和物理因素、软件因素、数据因素、人为和管理因素 销售及库存管理系统开发基本步骤: 一、准备工作:

1、 确定需要管理的数据项、数据表以及数据库(参照数据流程图)

数据库:销售库存.DBC

数据表:客户表、销售员表、合同表、发货单表、入库单表、产品表 表间关系:一对多关系(客户-合同、销售员-合同、产品-合同等) 2、 明确系统界面,用户界面

① 系统起始信息:欢迎界面、用户名称、口令 ② 系统功能菜单

③ 系统I\\O界面,输入菜单,输出报表 ④ 统计计算:自定义表单及程序

二、上机步骤:

1、 启动计算机及VFP,设置默认工作目录

2、 新建项目或打开原有的项目管理器(第一次新建)

3、 在项目管理其中,选数据卡片,新建或修改数据库及表关系。

4、 在项目管理中,选文档选项,仙剑或修改I\\O界面(菜单报表及统计计算机程序) 5、 在项目管理器中,选其他选项,新建或修改功能主菜单

6、 在项目管理器中,选代码选项,新建或修改主程序及其他程序 7、运用项目管理器,将所有文件连编成可独立运行的exe程序文件。

1、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核心思想:高内聚、低耦合 2、 面向对象系统分析过程:

① 标识业务事件并制成事件表 ② 标识用例并生成系统用例表 ③ 编写基本用途叙述 ④ 绘制系统顺序图 ⑤ 生成领域模型 ⑥ 编写操作过程

3、 系统设计过程:①面向对象软件设计过程和模型(类图、交互图、包图) ②开发初步设计类图(属性、方法) ③开发交互图(初步顺序图,3层)

④更新设计类图(用力控制器、心类)

⑤设计包图 4、 领料业务流程图:

物资采购部门 各基层开领料单位 查库存状态 正常 发货处理 领料单 基层单位存档 财物 领料单 领料单 仓库存档 存档

领料单 仓库 缺货 缺货通知 开缺货单 5、教材销售系统该系统的工作流程描述:

学生填写购书单,如果书库中有所需教材,则开发票,登记并开领书单,学生凭领书单到书库领书。如果书库中该教材脱销,则填写缺登记表。根据缺书登记表,生成一张采购单,由教材采购人员根据采购单采购教材,新教材进库后,将进书单返回给系统。

5、 工资管理系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