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习期间在公司学习有关施工的业务、施工工艺、施工管理、熟知各个施工环节中应注意事项和细节。总结在实习期间对工作、人际关系、社会经验和业务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一、实习单位简介
南通建筑安装有现公司是具有机电安装工程施工的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施工设备先进,有健全的生产技术指挥系统及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经过多年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逐步积蓄形成了为市场和用户服务的实力优势。公司在坚持技术进步的同时,始终贯彻“质量第一、服务至上是本公司永恒的宗旨;求实拼搏、争创一流是本公司努力的方向”的质量方针,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对安装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规范施工方案,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走上了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在团结、拼搏、精练、高效的企业精神召唤下,公司提出工程安装交付一次合格率100%,顾客投诉处置满意率达100%的质量目标。
二、实习内容
实习期间,我被安排在工地担任土建工程的施工工作,经历了五天的实习时间,在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圆满的完成了相应的施工工作任务,的到了监理人员和劳动工人的承认与好评,这次实习的收获颇丰。作为一个施工人员我们在对工程实行施工时要做以下工作:
(一)业务工作情况
1、在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按规定搞好安全防范措施,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做到讲效益必须讲安全,抓生产首先必须抓安全。
2、认真熟悉施工图纸、编制各项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施工安全、质量、技术方案,编制各单项工程进度计划及人力、物力计划和机具、用具、设备计划。
3、编制、组织职工按期开会学习,合理安排、科学引导、顺利完成本工程的各项施工任务。
4、向各班组下达施工任务书及材料限额领料单。配合项目经理工作
5、合理调配生产要素,严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6、组织隐蔽工程验收,参加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
(二)施工情况
1、钢筋绑扎工程:
a.核对成型钢筋:钢筋绑扎前,应先按设计图纸核对加工的半成品钢筋。对其规格、形状、型号、品种经过检验,然后挂牌堆放好。
b.钢筋绑扎:钢筋应按顺序绑扎,一般情况下,先长轴后短轴,由一端向另一端依次进行。操作时按图纸要求划线、铺铁、穿箍、绑扎,最后成型。
c.预埋管线及铁活:预留孔洞位置应正确;桩伸入承台的铁筋、承台梁上的柱子、板墙插铁,应按图纸绑好,绑扎应牢固(应采用十字扣绑扎或焊牢,其标高、位置、搭接锚固长度等尺寸应准确,不得遗漏和移位。
d.受力钢筋搭接接头位置应正确。其接头应相互错开,上铁在跨中,下铁应尽量在支座处;每个搭接接头的长度范围内,搭接钢筋面积不应超过该长度范围内钢筋总面积的1/4。所有受力钢筋和箍筋交接处全绑扎,不得跳扣。
e.垫块:底部钢筋下垫水泥砂浆或大理石垫块,保护层的厚度40mm,每隔1m放一块,侧面的垫块应与钢筋绑牢,不应遗漏。
2、模板工程:
a.使用组装钢模板:确定对拉螺栓的直径、长度、位置和纵横龙骨、边杆点的间距及尺寸位置。遇有钢模板不合模数时,可另加木模板补缝。
b.安装钢模板:安装组合钢模板由平面模板、阴、阳角模板拼成。其纵横肋拼接用的U型卡、插销等零配件,要求齐全牢固,不松动不遗漏。
c.模板预检:模板安装完成后,应对其断面尺寸与标高、对拉螺栓、连杆支撑等进行预检。均应符合设计图纸和质量标准的要求。
d.模板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自重、侧压力和施工中产生的荷载及风荷载。各种材料模板的制作,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模板支架材料宜采用钢管、门型架、型钢、塔身标准节、木杆等。模板支架材质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e.模板支架立杆底部应设置垫板;模板支架立杆在安装的同时,应加设水平支撑;当采用多层支模时,上下各层立杆应保持在同一垂直线上;需进行二次支撑的模板,当安装二次支撑时,模板上不得有施工荷载。模板支架的安装应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安装完毕浇筑混凝土前,经验收确认符合要求。
3、混凝土浇筑工程:
a.地梁浇灌混凝土时,应按顺序直接将混凝土灌入模板中;如甩槎超过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要求处理。
b.振捣:应沿承台梁浇筑的顺序方向,采用斜向振捣法,振捣棒与水平面倾角的3度左右。棒头朝前进方向,棒间距以50cm为宜,防止漏振。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翻浆出气泡为宜。混凝土表面应随振捣随按标高线,用木抹子槎平。
c.留槎:纵横接连处及梁顶一般不宜留槎。留槎应在相邻中间的1/3范围内,甩槎处应预先用模板挡好,留成直槎。继续施工时,接槎处混凝土应用水润湿并浇浆,使新旧混凝土接合良好,然后用原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浇灌。
d.养护:混凝土浇灌后,在常温条件下12h内应覆盖浇水养护,浇水次数以保持混凝土湿润状态为宜,养护时间不少于七昼夜。
4、钢筋焊接连接方法:
a.检查设备、气源、确保处于正常状态。
b.钢筋端头制备:钢筋端面应切平,并宜与钢筋轴线相垂直;在钢筋端部两倍直径长度范围内,若有水泥等附着物,应予以清除。钢筋边角毛刺及端面上铁锈、油污和氧化膜应清除干净,并经打磨,使其露出金属光泽,不得有氧化现象。c.安装焊接夹具和钢筋:安装焊接夹具和钢筋时,应将两钢筋分别夹紧,并使两钢筋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钢筋安装后应加压顶紧,两钢筋之间的局部缝隙不得大于3mm。
d.试焊、作试件:工程开工正式焊接之前,要进行现场条件下钢筋气压焊工艺性能的试验。以确认气压焊工的操作技能,确认现场钢筋的可焊性,并选择最佳的焊接工艺。试验的钢筋从进场钢筋中截取。每批钢筋焊接6根接头,经外观检验合格后,其中3根做拉伸试验,3根做弯曲试验。试验合格后,按确定的工艺进行气压焊。
e.钢筋气压焊时,在两钢筋缝隙密合和镦粗过程中,对钢筋施加的轴向压力,按钢筋横截面积计,应为30~40MPa。为保证对钢筋施加的轴向压力值,应根据加压器的型号,按钢筋直径大小事先换算成油压表读数,并写好标牌,以便准确控制。f.钢筋气压焊的开始宜采用碳化焰,对准两钢筋接缝处集中加热,并使其内焰包住缝隙,防止钢筋端面产生氧化。在确认两钢筋缝隙完全密合后,应改用中性焰,以压焊面为中心,在两侧各一倍钢筋直径长度范围内往复宽幅加热。钢筋端面的合适加热温度应为1150~1250℃;钢筋镦粗区表面的加热温度应稍高于该温度,并随钢筋直径大小而产生的温度梯差而定。
g.钢筋气压焊中,通过最终的加热加压,应使接头的镦粗区形成规定的合适形状;然后停止加热,略为延时,卸除压力,拆下焊接夹具。
h.在加热过程中,如果在钢筋端面缝隙完全密合之前发生灭火中断现象,应将钢筋取下重新打磨、安装,然后点燃火焰进行焊接。如果发生在钢筋端面缝隙完全密合之后,可继续加热加压,完成焊接作业。
i.质量检查:在焊接生产中焊工应认真自检,若发现偏心、弯折、镦粗直径及长度不够、压焊面偏移、环向裂纹、钢筋表面严重烧伤、接头金属过烧、未焊合等质量缺陷,应切除接头重焊,并查找原因及时消除。
5、施工方案:
a.施工方案必须从单位工程的全局出发,慎重研究决定,做到技术可行、工艺先进、经济合理、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单位工程施工的质量、进度和成本。
b.施工方案的拟定一般包括:施工阶段的划分,施工顺序的选择,选择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组织各项劳动资源等,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分析和对比决策的过程。既要考虑施工的技术措施,又必须考虑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确保落实。
c.拟定施工方案还要考虑现场的水电供应条件;施工阶段主导的施工机械的型号、数量及供应条件;材料构件及半成品的供应条件;劳动力的供应情况;工期的限制等等。这些应该在施工方案的编制过程中逐步调整和完善。
d.对不同结构的单位工程,其施工方案的拟定的侧重点也不相同。砖混结构的房屋施工以主体工程的施工为主,重点在基础工程的施工方案;单层工业厂房施工,以基础工程、预制工程、和吊装工程的施工方案为重点;多层框架结构则以基础工程和主体框架施工方案为主。另外,施工技术比较复杂、施工难度大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的分部分项工程,也应该成为施工方案的重点。
三、实习心得
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这次实习就达到了目的,我们不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前对一些试验技术要点,只是粗略地知道其作用,而其具体的环节,具体的步骤如何,却是知之甚少,但现在实习结束了,对我们这段时间所看到的那些施工技术,它们的具体环节及详细步骤,我们应该可以掌握了,这样就提高
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习,增强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让自己更有兴趣将来能在建筑行业开创天地。
在实习期间,我发现了自己的诸多不足,需要加强学习,在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工程技术标准,规划也时有更新,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都要求我必须经常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工程技术工作者,才能为建设单位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
谢辞
我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这段时间以来对我的指导与帮助,使我在实习中受益匪浅,今后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你们,回报社会!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体会到的东西,也相信自己在下一次实习中将会更好。更要感谢学校老师对理论知识的极大传授以及那种无微的关怀,还时不时到工地了解我们的情况,给与我极大的鼓励。
参考资料
[1]董伟.建筑施工技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2]张玉敏.混凝土结构.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xx.
[3]陈晓明.建筑材料.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xx.
[4]于丽.房屋建筑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