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1.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等特征。总的来说,情感是人的感情、内心体验、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国外学者提出“情感智慧”的概念,认为情感不仅仅是认知性的,也是一种智慧,是对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成功与否、社会生活幸福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的智慧。
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培养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积极的情感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强烈、稳定的情感本身是一种强有力的意志动机,可以增强人的信心和力量,坚定人的意志。从内容上看,情感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道德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2)理智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认知兴趣(包括学习兴趣)及渴望追求真理的心理倾向;(3)美感目标,即要努力激发学生对美的需求,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根据自己对美的需求来评价自然景色、文学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美好的言谈、举止、思想、风格、愿望和动机等行为和精神事物时,产生美的感受。
在生物教学中,情感方面的课程目标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活动,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让学生了解动植物,让学生关注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意义;通过生物知识的介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2.态度
态度是具有复杂成分的心理现象,是主体对客体对象所持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和意向3个因素构成,其中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以个体价值观为内参照系,社会规范为外参照系,经过顺从、认同、内化而形成。态度一旦产生就有一贯性,成为性格、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个体、群体和社会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看,态度目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认知类型,不仅有认知问题,还有情感问题与意志问题,是学生形成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途径。
新课程目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积极的态度使个体倾向于选择正面信息,促进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能排斥或能客观分析负面信息,从而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其次,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再次,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他们充满自信、乐观敬业,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压力为挑战,勇于探索创新。
端正良好的态度是学习生物学的前提和重要内容。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主要体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事实,大胆提出见解并不断创新,及时记录和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等方面。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要使得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习科学家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通过生物学的学习,还要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教师要给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不断地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积极、民主、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融洽地相处,就像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一样生长,并获得发展的空间。
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情感、态度属于人的心理领域,价值观属于更高层面的社会意识领域,是理性认识的核心部分。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法制观念等意识的高级形态。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横向上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3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3个要素依次递进,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价值观目标的教育要使学生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可持续发展还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资源等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渗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观、现代科技观的教育。在价值观的培养上,要重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伦理观等的教育,使学生从内心珍爱自然产生的情感,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个体的人格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认知为基础,以情感为核心,情感的结果是态度,价值观则具有终极的意义。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端正的态度,提高鉴赏能力,更新价值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态度教育有利于人的潜能释放、创造奇迹、实现自我,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