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农耕园
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耕作、生活的呢?周五,我们西新桥小学的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溧阳的吴楚农耕园,满足一下我们好奇的心。
刚下车,一尊叫“扶犁开耕”青石雕塑吸引了我们。“它可是农耕文化园的标志性建筑!”导游阿姨介绍:“春种一粒籽,秋收万担粮。扶犁开耕预示着一年农事的开始,也象征着秋天收获的起点。”农耕园大门门额上“吴楚农耕文化园”的几个苍劲有力的隶书大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书写的。正对园门的照壁上一个“稼”字,代表春播夏灌,秋收冬藏,代表五谷丰登,代表家业兴旺……,想不到农耕园门前布置,竟包含着这么多知识!
进入农耕文化园,我们先到生产用具馆。这里收集了许多来自农家生产、生活的传统用具,利用图片和资料展示古代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我们兴致勃勃的参观了天井、灶台、手工纺车、木砻等,其中有现已难得一见的木制水车,让我们大开眼界。古时候没有水泵,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设计了木制水车,满足了灌溉庄稼的需要。水车中一根木柱上有几块踏板,通过木柱滚动带动木板,把河中的水推到田里灌溉,这需要好几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我好奇的站上水车踏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踩不动。想想勤劳的劳动人民真不容易,在炎炎烈下踩水车灌溉,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生活用具馆,一台石磨边围满了游客。古时人们用它来研磨加工粮食。它上下扇的里边都有规则的沟槽,而且中间深外边浅,中间还留有一定的间隙。豆子下到里边时,先按照刻好的斜槽通道进入中间部分的间隙里,随着上扇石磨的旋转,豆子得到的间隙越来越小,最后成粉末了。这可是最原始的豆浆机了!许多游客好奇地上前推石磨,他们你拉我推,石磨是稳如泰山,纹丝不动。一边的工作人员指导大家站好位,手放在正确的操作地方,这才使石磨工作起来。不远处飘来阵针豆浆香味,大家循香而去。原来在手工作坊区有一手工豆腐坊,正给演示过去是怎样做豆腐的过程。我们挡不住豆香的诱惑,坐在荷塘边,一边品尝纯手工制作的豆花,一边欣赏着鱼儿在睡莲间嬉戏,别提有多惬意了……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棉花纺布、油菜籽榨油等手工作坊等景点。短短一天的参观,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聪明、勤劳朴实,了解许多农业知识及灿烂悠久的农耕文化,了解农家传统风俗文化,真是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