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的责任意识培养是幼儿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个人要养成一个良好的品格需要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幼儿期是一个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所表现出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这正是一种责任心的萌芽。如孩子要求自己吃饭,尝试自己穿衣服、鞋子、自己刷牙、洗脸……对孩子来说,尽管他们的能力还较弱,但他们有意识,也能够并乐于去做一些事情。我个人认为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应该从小抓起,从孩子身边的事情抓起,特别是训练孩子并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以下是我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幼儿的一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合理、清晰、目的性、秩序性强,这给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对自己生活负责,提供、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让孩子学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从而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如我们要求小班幼儿起床穿好衣服后要自己檫脸;自己吃饭并将吃完饭后的碗放回指定的位置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弱,依赖性强,特别是小班幼儿,让他们独立做事情,有时会因为他一个人而耽误了集体的时间,扰乱了秩序。于是有些老师便干脆亲自动手,取而代之。
比如,一个小班小朋友,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每次午觉起床后,所有小朋友都自己穿衣服,我发现他总是坐在那里,还没穿衣服。发现这一情况,我先是提醒他,想让他尝试自己动手穿,可结果我发现他穿了很久还是没穿好,只套进了衣服的领子,而且也穿反了,裤子也还没来得及穿,速度很慢。我看到小朋友都穿好了,就等他一个人了。于是只好亲自动手帮他穿好。然而我觉得这种做法会让孩子错误的认为老师帮他是理所当然的,以后他想得到老师的帮助,即使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也只需要开口就行。例如有一次孩子穿衣服时,我看到一个小朋友扣子扣了很久都扣不进去,于是我就无意识地帮他扣好了,以后我发现他就经常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扣不进去,你帮我一下吧。”因此,日久天长,孩子的依赖性增强,责任意识淡化了,甚至萎缩。所以我认为老师,不要为了能把握好整个半日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忽略了关注孩子生活自理意识的培养。应注意在为孩子做某些事时,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在适度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在良好的生活习惯中慢慢地学会生活自理。
二、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担相应的结果,这是人之常情的。一次餐前准备时间,老师发现墙上刚贴上的几张各种类型的车的图画,不一会儿功夫全被几个小朋友撕下来了。老师生气地说:“这是哪个小朋友撕的呢”?自己举起手来。“于是几个小朋友就哭了起来连说:”我以后不敢了。”结果老师没有责怪他们,只是要求他们动手把那些画贴回去。这一事例说明,孩子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做的事情要敢于承认。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敢于改正就是好孩子,并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
责任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就让孩子懂得他自己的任务和职责。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能稍微明白一些事理时,就要给孩子灌输这种意识,比如小班孩子总喜欢把玩具敲敲打打,扔得满地都是,老师就要明确告诉孩子哪些玩具是可以敲打的,哪些玩具是不能敲打的。在收拾整理玩具时,要让一起玩的小朋友参与收拾整理。让他们明白,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当孩子不小心摔到了而哭泣时,老师不能童话般地责怪地板不听话,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样,让孩子明白自己做的事,要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负责。做错了事不能逃避责任,勇于承担后果和弥补过失,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从而提高幼儿的责任意识,逐渐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