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开始我们参加县教育局举办暑期远程培训。
在培训中,虽然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但教室里却很安静,每一位老师都低着头认真的记着笔记。各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课标》和语文教材的特点,从而辅导我们西部教师如何面对新教材、如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面对课改下的学生,其中还穿插了许多的精彩课例,使我们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实践的过程。
2天的培训,让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学到了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识字、阅读、课堂提问、习作等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引领、点拨的作用,为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在培训的日子里,我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次都可以领略不同风格的教师的课堂风采,每一次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次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们与专家老师的教学理念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听取了专家及各位同行的各种观点和见解,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是有很大收获的。
这次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写作”。老师在讲解时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尤其是对文本的分析,更是让我们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课例进行的点评、分析,真是清晰、透彻,:老师在朗读引导时抓住了“惊讶”、“张望”两个词,问:安静在惊讶什么?安静是一个盲女,她张望什么呢?怎么样的看是张望呢?她张望到了什么样的什么?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分析,来体会安静用心灵、用生命感受一个鲜活的生命,感受世界,体会一个盲童用心灵的眼去张望她内心的世界和对美好生活充满了爱,充满了向往。使我们也知道了文本在体现珍爱生命的个性化主旨,老师要把握好文本的个性化主旨。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的特点,要发掘文本的语言因素,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结构特点。《慈母情深》一文,描写作者去母亲的厂子里看到母亲时的样子,运用了3个排比句,把“我的母亲”写在了每一句描写的后面,使人读起来能感受到语言向我们传递着特殊的,迟缓的节奏感,它代表着艰辛的场面,惊讶的情味感,体现了他记忆中的母亲的形象和他看到的母亲的形象的对比,感受到他对母亲的惊讶。
《桂林山水》一文,描写桂林山和水的一段文字,有3个分句,是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特点。像字句的用词上有变化,不刻板,不呆滞,反映了灵动的、跳跃的表达方式。
《桥》一文中,文本体现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思想,还体现了文本的结构特点:先写村民们在洪水爆发时一起涌向了村里的一座窄桥;然后写老汉有条不紊地指挥村民们过桥及洪水的水势凶猛;最后才写洪水退了以后,老太太去祭奠的是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也就是说在洪水特别凶猛的时候,最后只剩下老汉和他的儿子,他们父子你推我让演绎出了一幕十分感人的动人场面,结果两人双双牺牲,最后才告诉老太太与老汉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文本运用突转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文本语言结构的特点,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深研教材,体会文本的这一特点,从而展示给学生。
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之类的,很容易搞花架子,也就是对文本的拓展处理不好,有的拓展材料跟文本关系不大,有的拓展材料则画蛇添足,过度拓展,一节课忙忙碌碌的尽让学生玩了、看了,结果学生倒是玩高兴了,可文本该达到的境界却没达到,这样的课能是一堂成功的课吗?
口语交际和习作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薄弱的,也是农村教师最头疼的教学环节。通过专家细致、透彻的讲解和分析,使我茅塞顿开,再加上精彩的课例分析,更是给我们演示了学习过程。
“口语交际,让学生‘动’起来”,首先要让学生想交际,然后让学生能交际。这一主题我觉得讲得非常好,因为在我们的口语交际课堂上,许多学生都好像无话可说,或者每次就那么几个优等生发言,老师都感觉到很无奈。怎么办呢?经过专家的讲解,我才感觉到是我们老师没有把学生的交际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不想交际。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能死板教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或者班里、校内、或生活中近期发生的事情为内容,为学生营造交际氛围,创造交际契机,可以做到无中生有,引发他们想说,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才能形成交际网,从而激发大多数学生想交际。学生想交际了,还要能交际,我想也就是要会交际。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可以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把做过的事表演出来,通过组内交际、全班交流来再现情境,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展开了交际活动。我想这个过程能使老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愉快地进行了交际活动,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
通过远程教育,我觉得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一种带着现代技术投身于教育事业的理念,它将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发生更大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