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学年第二学期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学期,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一场战役,经受了考验。教导处组织全校教师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有效对接空中课堂,保质保量地开展线上教学。返校复学后,组织教师进行线上线下衔接方案的制定,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工作,深入推进“生动课堂”,进一步探索学校的跨学科课程。
一、有序进行线上教学,让学生乐享“云端”
制定在线方案,科学安排教学环节
在线上教学开展前,教导处就组建了教学筹备组,研究、制定学校在线教育方案,布局在线教育管理体系,为在线教学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组织各学科教研组认真研读了《上海市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本市中小学在线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及市教委制定下发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在线教育期间中小学作业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后,结合在线教育特点,制定了各学科在线教学方案。方案内容分为在线教学前、在线教学中、在线教学后三个板块,聚焦如何做好线上互动和空中课堂的有效衔接,如何有效地利用在线教学的平台开展互动以及线上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学校教师以“适合提升平台使用”作为教研的载体,科学有效地进行“教学五环节”的安排。
依托“云教研”,构建生动“云课堂”
“战役”的特殊时期,“云教研”成为了老师们的工作常态。为了保障线上教学的效果,让学生能够高地学习,学校各教研组每周在线上开展“空中教研活动”。在每周一次的“云教研”中,每位老师积极探讨在线学习的新方式、新路径,联系自身教学体验,就前期在线教学实践进行案例交流,就如何利用好平台,创新线上课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高效答疑等问题进行互动和分享,思维的火花在云端迸发。
每次线上教学前,各备课组都要进行“两轮备课”。“每日研课”已经成为学科备课组的“新常态”。学校各年级备课组团结合作、明确分工、成果共享,备课组长做好规划、统筹安排,备课组全体教师群策群力。每次第一轮备课,备课组成员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立足单元视角解读教材,在深入研读教材后合理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精选教学内容,设计作业评价,力求每节课扎实有效。在教师提前一天看到“空中课堂”的教学视频后,备课组所有教师再次齐聚云端,根据空中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在线教学的第二轮备课,针对班级实际情况,根据“教研活动”中的“重复、询问、讲解、评点、梳理、答疑、补充、延伸”等关键词设计互动方案,精心制作媒体课件,聚焦“学习资源如何选取?学习支架如何搭建?教学板块是否合理?任务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等问题再次细化互动流程,有效衔接名师的空中课堂,提高“在线教学”的实效。
线上教学中,教师着眼于课堂教学的“三个关注”,关注学生信息获取的途径,关注学生互动质量提高,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老师们通过示范,点拨,鼓励,力争做到线上教学有序、有料、有趣、有效,用心为学生构建一个生动的“云课堂”,让学生们乐享云端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精心设计批改作业,巩固学生所学
作业要"精",辅导要"细"。由于是线上教学,我们的作业跟以往不一样,原来作业有一部分都是课上完成的,老师们有很大一部分通过面批的方式进行批改。线上教学,我们要求老师精选题目,内容少而精,有练习册上的,也有补充的练习。我们的作业批改由原来的面批也变成了线上批改。我们利用晓黑板等软件进行上传作业和批改。批完如果有哪道题目做得不好的,可以在第二天的线上进行重点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学得更扎实。
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让每一位老师对“互联网+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师们在每一次的课后反思过程中,学会依据数据的反馈,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进行教学设计的调整,更好地利用“线上教学”的方式,扬长避短,让课堂线上和线下相辅相成。
线上教学结束后,学校教师结合班级学情分析、开展分层分类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在线学习的特点,进行作业设计,探索在线学习背景下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多元评价。教师为有困难的学生开设“小型直播室”,及时进行答疑解惑,确保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课后,学校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在线教学的实践撰写教学感悟、案例反思,教师在反思中积蓄成长的能量,在时光中沉淀,努力打造精彩的“云端课堂”,为学校后续线上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注入了动力。
二、加强线上线下衔接,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1.挖掘线上教学问题,厘清线下教学衔接起点
教而不研而浅,研而不教则空。整理“线上教学”的相关教学案例、资料和挖掘“线上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做好“线下教学”对的前提。在返校复学的筹备阶段,教导处要求各大组对两个多月以来的“线上教学”进行总结和梳理,引导老师们结合“线上教学”资源和问题,抓住教学本质,总结优秀教学策略和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对比思考,找出自己需要提升的空间,作为今后“线下教学”努力的方向。
与此同时,厘清“线下教学”衔接起点,也是顺利衔接“线上教学”的关键。老师们针对学生提交的线上打卡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线上教学”疏漏的地方以及理解不深入,掌握不透彻的问题,由此作为线下复习巩固的重点,系统全面地进行进行“线上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回顾,科学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进度,逐步完善教学计划。
2.精准分析学情,制定有针对性教学计划
在复学前,学校对各年级的在校教学的情况,进行了云检测。通过云检测,老师发现学生在知识点上的不足,哪些知识点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出现,可以进行弥补,哪些要尽快进行弥补。因此在5月18日小学高年级学段学生复学的两周内,四五年级备课组结合学校安排的教学内容,制定了“双线”授课模式。首先是带领学生对“线上教学”期间所缺漏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其次结合“空中课堂”中的内容,传授新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线上教学”完成到“线下教学”的良好过渡。6月2日其余年级也是先制定教学计划。接着进行教学。
3.关注线上教学成效,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为了对学生“线上教学”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因此在复学之前,通过分析“云检测”的情况,对学生学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学生线上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此次的检测,帮助老师们聚焦了班级中间层次的学生和后进生。经过深入探讨,老师们决定采用“重知识、多练习,常鼓励”的教学原则。而对于学习状态良好、成绩相对突出的学生,采用“小综合、大容量、促能力”的教学方式,让优秀的孩子能够平稳过渡,逐步提升。
考虑到学生线上学习差异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够好的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回看线上教新版反馈学视频、微课等教学资源,根据自身要求自主复习、反复练习。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和能力差异建立帮扶学习小组,实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总之,老师们认为,在这个特殊的节点,不宜急着恶补知先要进行必要常规训练,特别是习惯的培养。在关注疫情的同时,更要关注学情,只有让学生找回学习该有的状态和仪式感,才能更好地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和高度衔接。
三、深入进行跨学科课程的探索
返校复学以后,我们深入进行跨学科课程的探索。项目组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的要求,并结合学校的课程时间安排,利用学校拓展课时间,在四年级开展《滨江DREAMS》跨学科课程部分单元的试运行。具体做法如下:
综合考虑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跨学科课程教师的学科专长,项目组从三大模块15个学习主题中选取了5个单元,即“认识江中生态”、“欢迎您来瞧一桥”、“走进杨树浦发电厂”、“走进杨树浦水厂”、“流光溢彩的滨江灯光”。考虑到学校“一班一品”的德育特色,每班确定其中一个单元,五个班级进行五个不同单元内容的跨学科课程学习。考虑到跨学科课程学习活动对教师跨学科素养的要求,每个单元配备“1+2”教师团队,“1”为核心教师,“2”为协同教学教师。考虑到本次跨学科课程实施采用“短周期”形式,五个单元均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先确定驱动性任务,再将任务分解到各课时中,形成阶段性任务,最终再以不同形式的汇报来体现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成果。
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团队以课程理念为指引,板块目标为基础,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课程要素,制定出主题式跨学科课程实施方案。以“欢迎您来瞧一桥”为例,该课程是《滨江DREAMS》课程中“人文滨江”板块“滨江的桥”学习主题下的一个单元,以杨浦大桥为切入口,结合语文、英语、道德与法治、美术等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因素,以跨学科统整的思想确立课程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