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的小天地教学反思

我的小天地教学反思

2021-01-06 来源:乌哈旅游

  《祖国土》是一首诗歌,诗歌教学贵在诵读,指导学生诵读掌握诵读技巧并在诵读中体悟诗人情感。这正是本人教学初衷,但具体落实起来却不够理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本人越俎代庖,将诗歌的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学生没有得到深切体会,将诗歌机械地分成几个部分,诗歌的意境全无,整堂课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点,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

  一、文本分析:

  苏联女诗人阿赫马托娃一生命运多舛,因遭受不公正的批判,对民族国家有着深刻而犀利的思考,坎坷命运使得她的诗歌呈现出“浸透了记忆,是心灵的历史”的特点,《祖国土》正是女诗人心灵的独白。

  诗人曾提出“用自己的语言写作”,这种文学语言观在《祖国土》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阿赫马托娃抛却常人惯用的对祖国的豪言壮语、甜言蜜语,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祖国土”这一被无数诗人热情讴歌、被无数海外游子奉若至宝的意象在阿赫马托娃眼里褪去了耀眼的光环,回归到本质,它就是“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甚至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但是在诗歌简单朴实的话语中形成一股内在接续的暗流,感情潜藏在她精心构筑的的话语或意象背后,内敛而矜持——“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最后两句表面上呈现出断裂的表征,但其实具有很强的内在一致性。诗的语言产生于同感觉碰撞的一霎那,而不是用积淀下来的具有特殊意蕴的词汇去填补感觉的空白。阿赫玛托娃的诗揭示了人类心灵最隐秘、最容易触动而又似乎无法言尽的那种直觉,读者的情愫不能不为她的诗牵动,并且唤起心中对于神秘的那种永恒的向往。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放在“颂歌的变奏”板块最后一课,继闻一多的《发现》、艾青的《北方》、舒婷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后,学生已经对“颂歌的变奏”这一标题的内涵有了一些感受和认识,所以,可以在学习这首诗的同时联系前三首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颂歌的变奏”这一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些环环相扣的问题,所以肯定会碰到“预设与生成”的矛盾,所以需要教师流畅引导和灵活处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