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枫桥夜泊》评课稿

《枫桥夜泊》评课稿

2023-06-09 来源:乌哈旅游

《枫桥夜泊》评课稿

  走进诗意门下,读书观课听讲座,然而心中日渐困惑:语文如何是?诗意语文如何是?

  今日遇见《枫桥夜泊》,那悠然响起的寒山钟声把我带到了千年前的那个静谧而又落寞的秋夜,那萦绕耳畔的夜半钟声,在一声声敲打着我的思索。曾在《诗意语文教育七讲》中读到的、当时似懂非懂的点点滴滴,似乎随着江雾的散去,也逐渐清晰起来。

  语文课堂要善于造境。造境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枫桥夜泊》这首诗用了8个象,落月、啼鸦、满天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与客船。8个象,渲染出一种怎样的境啊!孤寂、伤感、惆怅、思念……如何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样的意境这样的心境?

  师傅从一个个具象入手,为孩子们造境,引孩子们入境: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看到了什么?——月落。

  在你的脑海里月落是怎样的画面?——诗人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来,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晚上又看到了什么?——江枫。

  月亮已经落下,秋风瑟瑟袭来,这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关于江枫的一幅怎样的画面?——秋风吹来,枫树的叶子在一片一片地飘落……

  在这个夜晚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渔火。

  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渔火?——隐隐约约的,忽明忽暗的,星星点点的。

  因为愁眠,诗人在这个夜晚听到了什么?——乌鸦凄凉的啼叫,还有从寒山寺传来的悠悠钟声。

  因为愁眠,诗人的身体感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感觉到什么?——霜满天。

  在生活中你看到过“霜满天”吗,只可能是“霜满地”吧,张继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一个孩子感悟到“霜满天”是用来表达张继的心情的,不是天气“霜满天”,是诗人的心情非常寒冷、非常孤独。

  为什么年纪尚小的孩子能够自自然然地走近诗人,走入诗境?是师傅带领孩子们动用了多维感官,调取了生活体验,将一个个具体的象叠加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场,一种氛围,一种有声有色、情感交融的空间。置身其中,便会产生共鸣共振,便容易融入文字背后的情境、意境。“以象见意”,这便是诗意语文的诗性品质吧。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境语也皆为情语,语文的灵魂有且只有一个字——情。课堂上师傅一次次带着孩子们打开生命情感之门,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情味和情怀。

  开始学习时,师傅让孩子们一遍遍投入地读诗,和他们一起声情并茂地、有节奏地读诗,继而要求他们揣摩自己在读诗时心底泛起的那种情绪,最后问:请你选一个词形容你读完这首诗时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有的孩子想到了“愁”,有的孩子体会到了“幽幽”,有的孩子悟到了“孤寂”。“选一个词形容你读完这首诗时的那份情绪、那份感觉”,其实孩子们在找到这个词的时候,也就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就慢慢地进入了诗的情味之中。

  我们在读《枫桥夜泊》时,也许不曾将目光眷注到“对愁眠”的“对”字上,然而师傅在“对”字的处理上下足了功夫,陌生化的处理方式,起到了特殊的效果,进一步领着孩子们走向诗歌的情感深处。

  师: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一层又一层包围着——

  生: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伴随着——

  生: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笼罩着——

  生:愁眠。

  师:用诗人张继的话说,江枫渔火——

  生:对愁眠。

  此时,师傅让孩子们通过选义项的方式,知道此处的“对”有着“面对、面向”的意思,也有着“配合、陪伴”的意思,继而让孩子们体会到,在张继眼中,愁眠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还有月亮、乌鸦、江枫、渔火也如他一样忧愁难眠,似乎天地万物都跟着愁眠的诗人一块儿愁眠,那真是愁上加愁,愁不堪愁!但是,诗人为什么不用“伴”字,说成“江枫渔火伴愁眠”呢?他有伴吗?此问一出,孩子们蓦然发觉,其实张继无伴无依,江枫、渔火、落月、啼鸦怎会是他要的伴儿呢?他是孤寂一人,漂泊在外!至此,诗歌中空灵孤寂的愁就悄无声息地钻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去了。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感情向人们诉说着生活的脸”。不为我们注意的一个“对”字,师傅带着孩子们去琢磨去品味,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情味,读出了情怀。诗意语文怎一个“情”字了得!

  有生命的课堂必须扎根在文化这块土地上,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枫桥夜泊》一课的钟声文化,贯穿始终,萦绕耳畔,令人久久难忘。

  课一开始,师傅就带领孩子们读现代诗人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清代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明代高启的《泊枫桥》、宋代陆游的《宿枫桥》,跨越千年的寒山钟声,吸引了孩子们的关注:为什么诗人们不约而同都提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这样令人怀念?为什么人们路经枫桥都会想起张继?

  课至结尾处,师傅再次带领孩子们诵读这些借钟声寄托情怀的诗句,带领孩子们聆听悠然而起、千古流传的钟声,并且深情地告诉孩子们:“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伴随着孩子们的琅琅书声,那穿越时空,穿越历史的钟声似乎在耳畔悠悠回荡,那浓郁炽烈、古老而又清新的钟声文化在心灵上积淀下来。师傅将《枫桥夜泊》放在了历史与文化的背景里,课堂是如此厚重,如此丰满,如此底蕴十足。

  师傅独特的文本解读、巧妙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甚至精美的板书、摄人的音乐,课堂上无处不流露的那一份难以言说的精致与唯美、儒雅与厚重,让人轻叹: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一件艺术品。造境,入情,寻根,一个个诗意的脚印,引领我们走近诗意语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