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福建土楼-龙岩土楼、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南靖云水谣分别怎么样?

福建土楼-龙岩土楼、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南靖云水谣分别怎么样?

2024-08-13 来源:乌哈旅游


福建土楼是极富闽南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建筑群,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有很多区域品牌,如龙岩土楼、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南靖云水谣等,没去过的小伙伴们一下子分不清楚,这些福建土楼景区分别怎么样?小云今天就来为大家梳理一下:


福建土楼总述


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市境内,包括龙岩永定土楼、漳州南靖土楼、漳州华安土楼、漳州平和土楼、漳州诏安土楼、漳州云霄土楼、漳州漳浦土楼、泉州安溪土楼等土楼群。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



简要点说,福建土楼影响力最大的区域品牌有两个:龙岩市的永定土楼、漳州市的南靖土楼。


从地图上看,龙岩市永定区和漳州市南靖县是紧挨着的,属于同一个地理文化片区。云景点,发现一段更精彩的旅程。



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福建土楼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的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模式。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土楼


永定土楼(龙岩)


“永定土楼”是福建土楼的主要区域品牌之一(另一个为漳州南靖土楼),因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所以又称龙岩土楼。


龙岩市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主要集中在永定区境内。


龙岩永定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圆楼两大体系。永定被称为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云景点发现一段更精彩的旅程。在众多的土楼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凤楼、大的方楼和圆楼。


2011年8月,龙岩永定土楼获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永定馥馨楼


馥馨楼,是龙岩永定土楼最古老的一座土楼,也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土楼。馥馨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七六九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


永定承启楼


承启楼,位于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历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承启楼


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脱的造型艺术,融与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被称为“土楼王”。


永定洪坑土楼群


洪坑土楼群,位于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东北面的洪坑村,由玉成楼、庆成楼、振成楼、永源楼、福兴楼、景阳楼、阳临楼、朝阳楼、庆福楼、光裕楼、九盛楼、福裕楼、奎聚楼、如升楼、万盛楼、尚德楼、辉萼楼、庆宜楼、永昌楼、永成楼、福兴楼、集源楼等组成。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


振成楼


洪坑土楼群的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此外还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宫、日新学堂、林氏宗祠、关帝庙等。奎聚楼、福裕楼、如升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代表,其中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于2001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土楼


漳州土楼是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诏安县、云霄县、漳浦县等山区的福建土楼的总称。漳州土楼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漳州土楼民居近2000座,仅南靖县就有1300多座,堪称土楼王国。


二宜楼


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福建土楼的代表,为单元式与通廊式相结合的圆土楼,素有“土楼之王”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靖土楼(漳州)


“南靖土楼”是漳州土楼的主品牌,也是福建土楼的主品牌之一。南靖县共有土楼1300多座,大多数分布在书洋、梅林、奎洋这三个与闽西相邻的山区乡镇,是客家人聚居较多的地区。


南靖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2011年泉州南靖土楼景区获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南靖塔下村土楼群


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土楼群沿河而建,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景观,其中,裕德楼和顺昌楼位于溪流两侧,结合溪流形似太极,塔下村因此被誉为“太极水乡”。


大山深处的塔下村


塔下村太极状村落格局


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构筑于“两山夹水、铁扇关门”山川形胜中的太极状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是客家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见证,也是研究福建土楼历史演变和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建造技术的重要实例。村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德远堂、石龙旗等历史遗存和“春祭”“作大福”等传统习俗,展现客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固守与承袭,为研究中原文化改变和汉族南迁史提供了佐证素材。


南靖田螺坑土楼群


田螺坑土楼群是福建许多土楼中最最壮观的一处绝景,布局巧夺天工,绝无仅有。


田螺坑土楼群卫星图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属于客家派土楼,由1座方形、3座圆形和1座椭圆形共5座土楼组成,分别是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文昌楼,方楼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


田螺坑土楼群


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五座土楼依山势错落布局,在群山环抱之中,居高俯瞰,像一朵盛开的梅花点缀在大地上,又像是飞碟从天而降,构成人文造艺与自然环境巧妙天成的绝景,令人叹为观止,是民居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南靖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河坑村,距南靖县城58千米。包括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等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等6座圆土楼和五角形的南薰楼共13座。


河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落。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年—1553年)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年—1972年)的落成,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7座明清时期造的方形土楼和7座近代建造的圆形土楼构成两组地上“北斗七星”的星象奇观。


南靖云水谣古镇


南靖县梅林镇是南靖土楼分布较多的镇之一,依托梅林镇的福建土楼及云水谣古道景观资源,在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形成了“云水谣古镇”旅游品牌。


“南靖云水谣”古镇原名长教村,位于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境内,那里山川秀美、人文丰富。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2005年底,由张克辉以自己和几位台胞的生活阅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电影《云水谣》,曾经在此拍摄取景。


南靖云水谣古镇景区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福建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千年古道。


南靖云水谣·和贵楼


南靖云水谣·怀远楼


云水谣古镇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一座座土楼,保存完好的有几十座。这些土楼姿态万千,除了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梅林镇珍山村),及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梅林镇坎下村),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土楼风景别具一格。


南靖云水谣·溪岸边,榕树下


溪岸边,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丫长达30多米,树干底端要10多个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榕树。


南靖云水谣·古道


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长10余公里,据考证是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


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南靖云水谣古镇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


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土楼


泉州总共有土楼63座,分布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狮和泉港,其中安溪占了将近一半。由于福建土楼总量较大,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在龙岩和漳州,泉州的土楼目前较少导入旅游业。


安溪土楼(泉州)


西坪镇


2019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土楼(古建筑类)名列其中,包括泉州安溪县西坪镇的聚斯楼、映宝楼、泰山楼这三处土楼。


安溪聚斯楼


聚斯楼、映宝楼、泰山楼这三处土楼内有多处制茶遗址,土楼后裔多分往台湾及东南亚一带,不仅是研究闽台关系的珍贵实物,更是安溪千年茶史的见证。


西坪镇作为世界名茶安溪铁观音的发源地,历史上曾是海上茶路的起点,境内有铁观音发源地(母树)古遗址,有多处涉茶古民居群和以聚斯楼、映宝楼、泰山楼为代表的涉茶古建筑。


永春土楼(泉州)


永春土楼-巽来庄


巽来庄,为一个四方形土楼,位于泉州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旁边,刚好处于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巽来庄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共有96间房间,占地3100平方米,历经近250年的历史,如今依旧保存完好,也是泉州永春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土楼,因此直接被称为“永春土楼”。


福建土楼形成的历史脉络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云景点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是福建土楼早期的起源。


宋元时期(11世纪至13世纪),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


明代(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


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与清兵在闽南一带展开拉锯战,民间又建不少土楼、石楼以安生。


清代、民国(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时期,闽南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


20世纪50年代以后,闽南地区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




福建土楼居民鲜活的生存状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