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观后感5篇_精彩影评800字
《中国机长》是根据20xx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中国机长》观后感一
每一次的飞机降落,我都会爱上一位机长。
对于我这样有轻微飞行恐惧的人来说,每次的飞行都是一种煎熬,而每一次飞机轮子触地的一瞬间,就会从内心向外散发出对于机长的崇拜。毕竟是靠一己之力操纵这么大的飞机,保障了众多乘客的安全呀。这或许是我在假期开始就挑选了《中国机长》这部片子的原因。
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做了一个不错的选择,电影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看的过程中,手心捏着一把汗,想到在驾驶舱玻璃碎裂、座舱释压、无法联系的情况下,当时飞机上的机组人员真的做到了成功备降,更是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配得上“英雄”二字,电影完整地还原了这次航空备降的全过程,再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让整个过程更加一波三折,导演把控节奏的能力很好,观影过程中,既有笑点泪点的穿插,也让人一颗心放下了又悬起来,观影过程将近两个小时,愣是没有一刻走神,当机长在大家的努力下,将飞机安全降落,内心充满了感动、快乐、成就感,仿佛和机组人员共同努力过。结尾时毛阿敏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声音如从云上飘来,声音中自带一种辽阔与欢乐,又有抚慰人心的力量,感觉圆满了。
所有演员的表现也很亮眼,张涵予的喜怒不形于色,欧豪可软萌可硬气,杜江的角色让三位机长的关系衔接恰到好处,以袁泉为首的空姐团同样亮眼。喜欢了袁泉这么多年,惊喜地发现,岁月沉淀,赋予她眼睛中内敛温润的光,看了让人移不开眼睛。她成功地诠释出了这个角色的复杂层次,凌晨的落寞眼神,见到同事温暖的笑容,专业的态度,坚定的执行能力,对徒弟的包容,遇到不讲理乘客的小声嘟囔,危机时刻下意识摸索婚戒的小动作,都让这个角色一点点丰满起来,这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敬,又令人怜惜的角色,而袁泉完美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我想看完这部片子,首先会纠正很多人(包括我)的认知误区,开大灰机还真不是机长一个人的事,是千百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气象部门、通信部门、飞行场地、导航、监视、安全检查、消防救援多方面的分工协同的结果,我们每次走上飞机,再安全地走下飞机,从来没有想过背后是多少人在为此而努力协调、保障安全,而这每一个部门的每一个人都是受过专业培训的,包括空姐空乘。电影中一个细节是,一位土豪鄙视乘务长毕男,认为她“不就是一个端茶倒水的”,这样的说法既武断,又无知,而这部电影就为观众展现了所有航空人员的专业特质,包括检查飞机安全的步骤,机长上机前的检查,各种紧急情况下的规章制度,乘务长以及空姐的沉着与专业,都令人印象深刻。最终整个航班128个人都平安落地,这一刻令人动容,这是中国民航人共同协力创造的奇迹。
看完最有感触的是机长和空乘人员的另一面,他们在空中与我们站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但是我们往往忘了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背后也是一个个家庭,他们也有着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坐在大厅里抱怨飞机晚点的时候,不知道背后有多少人在努力工作,保障平安与顺畅;当我们脾气不好的时候,却忘记了她们也是背负着很多情绪的人,她们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隐藏,将专业的笑容留给乘客;当我们在飞机上轻松飞往目的地时,却看不到他们背负的压力,那可能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承受的责任,他们对于生命的珍视与敬畏,他们为之所付出的努力。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这部片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尽量摒除英雄主义,而着重群像的塑造,无论是飞机上的乘客,为航班航线服务的所有人员,还是与他们相关的亲人,甚至是一些飞行爱好者,都寥寥数笔刻画出来,虽然有些人参与度并不高,但是这些群像的刻画予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一种群体英雄主义的感觉,这次备降就是所有民航人乃至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其中感受到的是群体的力量,感受到的是个人处于这样一种群体内的支持与力量。
《中国机长》观后感二
欧豪在320xx英尺的高空被吸出驾驶舱外,在失压低温高速缺氧的状态下持续了30多分钟,被重击加速度的冰雹砸。飞机落地后居然可以自己走下飞机,还婉拒了去医院检查,选择去抚摸飞机,顺带谈了个恋爱。
机长张涵予在零下40多度的驾驶舱操作了那么久。然后漫步在机舱中和源泉握手互相鼓励。
他还可以当天从成都赶回重庆回家陪女儿过生日,整个事件的轻松程度好像就是他开车下班路上刮擦了一下而已。
《中国机长》观后感三
20xx年,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从北京多次前往重庆、成都,第一次有机会乘坐川航(心里忍不住生出对不同航空公司的比较),也是第一次遇到过比较强烈的气流,一个人的惶恐不言而喻。本质上,我自然没有葛优、鹿晗那种强烈的心理伴随生理上的恐惧,但是,每次坐飞机前心理上还是非常紧张,虽然,也深知飞机算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交通工具,却始终无法克服脚踏实地的羁绊,现在也依然是能够不坐飞机就不坐,而对于空乘人员,多少有些佩服他们于无数次往返飞行下的抗压能力,那种充满紧张,却也枯燥的日复一日。
还记得第一次坐飞机时全神贯注的接收机组人员充满仪式感的自我介绍,到后来习以为常的不以为意,直到这次看完《中国机长》才发现其中的重大意义,往严重了说,真的是一次生命的托付之旅。五湖四海的人,一次短暂的相聚,可能只是生命中一段不值一提的时光,可是对某些人来说,却背负着重大的责任,当这些责任变成日常后,真正要警惕的是麻木,就像张涵予饰演的刘长健机长,最后仰望蓝天时浮现的那句话: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一位了不起的机长应该被升华,但是更加值得深思的是对使命的责任感,而电影中对这一点的思考尤为突出。
由于电影是根据“5·14川航3U8633备降成都”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刘长健机长和8名机组人员无疑是整部电影的大主线。如何还原真相,并让故事充满张力,是有难度的,毕竟不能像新闻报道那样,只交待空中险情的化解,那样不足以支撑一部故事的体量,所以,电影中加大了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的戏份,最为突出的是张涵予和袁泉的角色,我觉得两个人的表演方式完全不同,一个内敛,一个外露,特别是袁泉,情感张力非常浓烈,在情绪的渲染上尤其突出,承包了不少泪点,安抚乘客的一幕让人印象深刻。总之,无论诠释方法如何,这两个人身上最为重要的品性都被刻画得非常清晰——责任感和担当,电影以此来弥补解除危机时技术层面可能难以表现的地方,还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作为国内不太多见的航空题材电影,《中国机长》的故事性真的是挺完整的,或者说不只是完整,还有“贪多”之嫌,电影表现的不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机组乘务的故事,而是许多人的故事,除了飞机之上的乘务员们,电影也顺势带出了飞机之下的地勤人员,虽然,在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时,大家并不能起到太大的帮助,但是,正是通过他们的侧写,让我们知道每一次航行都有来自地面的牵挂,以及空中交通体系的复杂性。
事故原因
当然,故事中的许多人必然也要包括共同经历危难的119名乘客,这样的群像肯定要受制于电影时长的影响,有些人物的细节没法被交待清晰(这点也存在于主要人物身上),但是我倒是很喜欢这种聚焦方式。当川航3U8633开始值机时,镜头快速闪过不同的人群,操着藏语的母子、咋咋呼呼的老年旅行团、不回母亲短信的叛逆女孩、穿着旧制服的老兵、拿着手机大声讲话的商务人士、唯唯诺诺可能是第一次坐飞机的中年打工夫妇、举着自拍杆问候粉丝的网红……,这些人物全交待完不超过十分钟,你很难完整的知道他们的故事,但这不是像极了你旅途上的所见,瞬间的相遇,然后错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情绪,上演着不同的人生,然后,此刻,即将经历共同的患难,那是特别让我容易共情的地方,因为他们就是我们,并不需要完整交待他们的生命线,被定格的瞬间就足够无限的想象。
而这种群像式的风格不可避免的会削弱刘机长的个人光环,毕竟这次成功的备降简直可以称为奇迹,可是,我倒是很喜欢电影不是那么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转向了人与人的交互,甚至是体现出一些小的缺陷,比如欧豪的“浮夸”、杜江的“圆滑”、张涵予的“冷漠”,在这次事件中,他们虽然是英雄,但是并没有被过度拔高,因为他们也是儿子、女儿、爸爸、妈妈,他们有牵绊,也有困顿,看得出电影想以此切入更多,这种立意正是我尤其被打动的地方,一个英雄的能力和责任成就了中国民航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这是作为国人的一种骄傲,而一群普通人的感同身受,或许更能够引发自我观照,让我们懂得敬畏生命,敬畏他人,敬畏自己。
最后,一点呼吁,电影结束的瞬间,马上站起了一半的人,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完片尾真实主人公的影像再离场。
《中国机长》观后感四
“20xx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重庆至拉萨的飞行途中,驾驶舱挡风玻璃碎裂脱落,从9800米下降到7200米并与地面失去联系,在零下40度且失去舱内压的情况下,机长刘传健率机组人员,让这架空客A319在附近的成都双流机场安全备降,机上所载119名乘客全部安全落地。随后,刘传健和机组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
这是当时的一则新闻稿。今年国庆档,根据这次“超级备降”改编的电影《中国机长》和观众见面了。看到一年多以前的一条新闻报道以电影的方式真实出现在自己眼前时,感觉总是很奇妙。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故事片中,用戏剧的夸张手法突出事件的惊险,以画面的“眼见为实”和清晰叙事脉络向观众复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一类影片的艺术功用与社会职责——拉近所述事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尤其这种基于现实里“从危情中安全逃脱”案例的电影,人们在观看之前实际上是已经知道故事结局的,但这类电影却从来不缺乏观众,因为戏剧化的事件重现总是最吸引人的题材之一,观众看的是故事片,但关注的更是影片在现实中对应的真实。
借故事中的险情,营造商业电影应有的刺激场面,同时展示、歌颂现实中英雄的事迹,其实早在20xx年,就有一部由第五代导演张建亚执导,邵兵、徐帆主演的影片《紧急迫降》——是中国全面开放商业电影市场后的第一代国产大片,和《中国机长》一样,同样取材于现实中航空英雄对航班险情的成功处置。在20xx年中国商业电影发展至此的时候,我们通过《中国机长》,能看到“塑造中国英雄”在不同时代的不变,和“中国英雄电影”在二十年后的改变。
刘伟强导演、张涵予主演的《中国机长》,有硬汉动作片常见的开门见山。第一个镜头就有男一号,主人公整装待发,梳洗身体,穿上标明他身份的职业装束,是从“一种职业”为切入点的影片常见的开头方法。因为表现飞行员的影片,从类型上看,是从好莱坞最早的空战和谍战电影而来,经常都是典型的“雄性电影”,而空姐则与飞行员构成黑色电影中常见的“英雄美人”模式,只是在当代表现都市生活背景下的民航航空电影中,机长和空姐通过他们干练的职业风范和身上帅气的制服,成为“时装电影”的主要人物,这类影片所输出的娱乐性,也包括主角在临危不惧时的英俊面孔和英雄气质。而且在危难发生的时候,空姐也成为英雄,她们的冷静判断力和与乘客的沟通力,甚至要超过男性飞行员角色,同在一场险情中遇到危险,却能尽力拯救其他人,是非常典型的人道主义,也可以视为具有女权主义影子。《中国机长》就是这样一部从真实事件出发,输出人物的时尚,最终宣扬人力战胜命运的英雄主义影片。
在输出时尚方面,每个年代所拍摄的此类航空客机电影,均完整体现了当时的审美潮流。男一号机长一定是当时影坛正值巅峰的明星之一,空姐乘务长一定是由当时女性气质最浓的女演员饰演,其他机组成员则由影坛正值青春的年轻一代演员组成。乘客中一定有打扮最新潮的新新人类,有焦虑的商务男士,也有退休度假的老人,而不同年代下,这三类人所关心的事情也并不一样。因此航空题材电影,经常是反映拍摄年代社会风貌的一面镜子,观众在片中看到的是自己正在过的生活的投射,而其中出现的危险,则预示着此类常规生活的表皮下面所埋藏的危机,片中带众人摆脱危机的英雄人物,就代表生活被拯救的可能。因此,不同于战争题材,在基于现实生活的电影中,英雄的出现仍是观众所渴求的,何况这个英雄还是在不久前的现实事件中真实存在的。
《中国机长》在直到人物全部登机的开头二十分钟篇幅里,除了交代、梳理几位主角身份及关系,大致用的是以音乐串联画面的节奏剪辑(rhythm editing)。观众会发现,和从前看到的航空飞行电影不同,《中国机长》在介绍片中主要配角——川航3U8633航班的乘客时,是在他们登机时使用快剪处理。机上形形色色的旅客,并未单拿出其中典型的几个去提前刻画性格以待展开情节,而是让他们的身影在登机那一场戏中以一种碎片组合的方式出现,用散点聚合排列的跳接(jump cut)方式展示“众生相”,抽去登机流程,压缩时间以增强节奏。也用乘客们开始旅程前的兴奋、放松,和机长与乘务组出发前严谨认真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平行剪辑(parallel editing),突出机组人员的专业性,也用乘客们的快乐和登机的例行公事,来为后面险情的突发埋设伏笔。只不过本片并没使用通常航空题材类型片常见的宿命论视角去看待这班飞机遇到的危险,在飞机的挡风玻璃脱落之前,影片是一个非常乐观阳光的基调,符合娱乐片的所有特点。
而片中主角动作的这种整齐划一与严谨干练,表现出他们在其从事领域中的专业性,和从这种专业性里流露出的魅力。影片虽然以民航客机为舞台,但在展现职业魅力上,与其说像是时尚白领剧,不如说更向军事题材电影那边靠拢。影片主张人的勇敢、果断和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中国机长”作为片中的英雄人物,他的英雄举动是保护民众及弱小。只是影片并未出现真正的战争片里匡扶正义的内容,因为他们对抗的不是邪恶而是大自然。
和同期上映的《攀登者》里面出现的雪崩和极端风暴天气类似,《中国机长》情节中遇到的突发事件——飞机挡风玻璃碎裂脱落,同样是大自然在不经意中突然释放暴力所造成的结果。因为目的地是拉萨,飞机的行途又是在高原雪山之上,《中国机长》结合适当的藏传佛教信仰内容,传递的是一股光明的力量。在为故事附加佛教内容这一层面,本片和导演刘伟强之前的《无间道》有些类似,只是《无间道》用循环往复、无限沉沦的黑暗来象征香港由警、匪、卧底、叛徒所构成的永世痛苦的“界”,而《中国机长》则表述了“世间无常偶有发生,众生终归安详幸福”这样一层关于生命尊荣的昂扬力量,影片也并未针砭、斥责险情因何发生,也不像好莱坞常见的动作惊险片那样用特殊情境最终推导出对人性的悲观。飞机在下坠和失联后,影片又引入了地面塔台、其它在飞航班、业余飞行通讯爱好者和军事指挥部这几个“支援力量”,讲的仍是中国英雄电影中常常出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此《中国机长》虽然因为导演刘伟强而拥有港片常见的时尚、绚丽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但其主题仍是内地主旋律电影中的“拧成一股绳”。如今已经很少有人提及“合拍片”这个概念,但《中国机长》实际上确实是从技术到内核,在“合拍片”这一模式经过十几年探索后的最新经验结果。
在看主创见面场时,邻座女观众拿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书,准备让主演张涵予签名。但其实细看起来,张涵予并不能简单地用体验派或方法派来粗略地分块归类,因为他作为当今中国影坛最酷的型男之一,他的类型更应该归于“魅力型男星”——与小罗伯特·唐尼或杰森·斯坦森相仿,定好一个最佳的风格形象,通过一个个精彩的人物尽情发挥自己的魅力。再加上近些年《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火爆,文·迪塞尔、巨石强森成为一线动作明星,甚至以扮演天才知识分子著称的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都是此类影星。因此对于当今的电影潮流来说,中国内地想要在商业化的模式下进入更专业的系统化,还是需要有这一类影星的,张涵予就是其中的代表演员。
但由于影片要遵循还原现实事件的原则,片中饰演航班正副驾驶员的张涵予和欧豪,在机舱内并无太多肢体上的表演发挥空间,这有点类似黄秋生所说“人凳一体”。在全片所有重要的戏份里,张涵予、欧豪可施展的余地几乎只有拍一寸照片那么大,只能靠面部和手肘以上的上半身来诠释人物以及表演在遇到各类状况时的反应,在影片的绝大篇幅里,没有任何机会表现人物站姿的酷劲(这一点也是刘伟强及香港电影最擅长的地方,《无间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双雄屋顶对峙镜头也得益于对演员站姿的设计)。而坐在驾驶位里面凝神操作飞机,又是观众在那么多飞行和空战电影里见得多的不能再多的,如何让最主要的人物在单一姿势、无法移动的情况下开展影片的大部分内容,是《中国机长》中刘伟强和两位主演在设计人物表演时遇到的难点。从影片呈现的效果来看,张涵予是中国内地最有“眉宇英气”的演员之一,欧豪同样具备这个特点,因此影片从他们二人所最善于诠释的坚毅表情出发来进行表演,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与片中男星的刚毅派表演风格形成呼应的是影片的女主演袁泉。袁泉是两千年后中国内地最伟大的“忧郁女星”,其文艺气质无与伦比。她在片中出演的乘务长毕男,在飞机遭遇险情时拿出的专业性和领导力,为这部英雄电影增添不可或缺的力量,也让观众重新审视空姐这一职业作为“空中天使”的艰巨职责。
在制作模式方面,本片可以联系到中国上一部航空英雄电影《紧急迫降》。《紧急迫降》拍摄于20xx年,改编自发生于1998年麦道客机由于前起落架不能顺利放下,在上海虹桥机场的跑道成功迫降的真实故事。在当时,《紧急迫降》带有明确的“誓要和好莱坞大片一斗”的目标,6秒钟的飞机降落场面,让它成为中国第一部加入CG特效成分的电影,同时也和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后内地降低引进美国电影数量的大背景有关——用电影斗电影,用你的方式回应你,来体现国力之增强和展示“自主研发能力”。而《中国机长》的20xx年,中国已基本度过用电影来证明自己的阶段,内地的观影人数也足以满足一部大制作影片的票房需要。《中国机长》在类型方面,实际上也延续了之前《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这些票房大片的模式,即在风格表现上回归本土特点,属于用主流且通俗的表达方法,着力去拍摄一部中国动作影片。
再向前追溯,中国内地第一部关于航班飞机的电影,是张艺谋的早期电影《代号美洲豹》。和张建亚同为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代号美洲豹》在表述手段上和《紧急迫降》有些类似,就是让发生紧急事件的密闭机舱,成为一个充满“遇险-拯救”对立的叙事空间,让片中的客机成为动作片这一类型下的新型诺亚方舟,用片中逼仄的局部冲突,来隐喻紧张的社会关系,并在表现乘客的恐慌时加入精神分析成分。这和第五代导演的主旨审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客机的机舱成为第五代导演进行“孤岛叙事”的另一种舞台。《紧急迫降》中明暗分明的布光和陡峭的机位所带来表现主义风格,和《代号美洲豹》中非常有个性的定格镜头所带出的新浪潮风格,皆为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逐渐开始市场化时,用艺术片的方式让电影向商业片方向进行逐步过渡。
而在相似题材、多年之后的《中国机长》中,刘伟强使用的则是更加顺畅、通融、熟练的风格。比如在“合拍片”这一基本模式下,影片虽为刘伟强执导,但它在照亮场景的方式、剪辑原则、全片散发的气度等方面,并无港片踪影。同为表现都市白领阶层,本片也没有冯小刚中早期贺岁片里,那种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后对传统伦理关系的追念。表现年轻一代的时候,也不像时兴的小鲜肉影片那样闹哄哄。而且在美术设计方面,也比从前的同题材电影有了大幅提升。
另外,《中国机长》和常见的惊险电影的本质不同在于,乘客遇险类的影片,尤其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当代社会中交通工具的事故,如《生死时速》、《空中监狱》、《空军一号》等,本职任务是破坏观众固有的安全感以形成刺激。通常的“载具灾难片”,都是主人公安全获救后,影片在获救现场立刻结束,并无后续,这和击毙大反派后立刻出片尾字幕的武打片属于同一大类,观众观影但求爽快,这一类影片在九十年代最为风行。而《中国机长》则是在飞机遇险的环境下,通过主角的英勇行为,守护观众认为已经在当前的社会中流失的人性,是一次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过程。人物在经历非正常人所能忍受的险峻挑战时,仍能保住人性,而且片中并没出现一个主张放弃的弱者形象(通常这类影片里,这种角色往往还是机组人员之一),因此《中国机长》在弘扬正面精神的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表态。
刘伟强通过协调的叙事安排,让观众在影片末尾飞机安全着陆后获得观影的满足感。片尾并未提出同类影片中常见的“飞机危险”或“生命脆弱”这类的“危言”,而是让主人公用他们的勇敢去回应上天的护佑。片尾也没出现无聊的“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或“颁发奖章大会”,而是让机组人员向乘客鞠躬致歉,重申社会中不同人群的责任义务,呼唤协调与宽容。影片也具有完整的首尾呼应,男主角归家后终于抱到女儿,这场戏放在此种类型中,其实无论怎样处理,都难免有一定程度的套路,刘伟强只多增加了一个小桥段,引入男主角收养的流浪狗,用狗见到主人回家的反应,来让观众会心一笑,代入主角脱险后的宽慰心情。这些都是《中国机长》在价值观及表述技法上,比从前的同类影片更加进步的地方。
《中国机长》的叙事安排,使用的是经典叙事方式:铺陈-对抗-结局。让观众目睹事件发生过程,用突发事件后面的幽深和不可知来营造类型中的悬念与紧张,在情节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手法,并让从主角到客串明星每一个演员,都沉入在他们各自的角色中。影片做到了凝练、专注地讲一个故事,并无刻意凸显过多导演个人风格,也从不站在人物视角之外来弘扬或嘲讽,而是用所有手段来服务故事,其成熟,通顺,内敛,都值得肯定。
1.编剧垃圾。在没有挡风玻璃的情况下高空高速飞行,直到到体力透支,张涵予最后居然还能面不改色的给大家道歉,真实情况是机长冻到身体发紫,最后是担架抬下来的。关晓彤三人的人物设置纯属多余。 2.剪辑混乱,乘客刚上飞机的各种特写镜头剪接节奏不一,同样是群演,有的给的时间长,有的一闪而过,且转场不自然,硬切的痕迹太重,让人感受不到导演想表达什么,像是纪录片的素材随意拼凑在一起,毫无价值,我们是来看张涵予开飞机的,不是来看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怎么坐飞机的,好比作文的流水账。 3.抒情性大于叙事性。四分之一都在煽情,幻灯片一样的闪回不出我所料地用上了,日本特摄剧才爱用的手法出现在国庆献礼大作中真是讽刺。如果导演把精力都用在塑造故事本身上,豹尾结束会比滥情地宣扬敬畏生命,反反复复地塑造机组人员的光辉形象更有力度,更让人回味无穷。 4.欧豪演的太过,杨颖,小女孩身上压根就没看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