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 篇9

《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 篇9

2024-07-18 来源:乌哈旅游

  师:昨天同学们给我介绍了南宁的美景,让我感到真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今天我也很想把大家没见过的北国美景介绍给大家,到北国内蒙自治区的一片净土去看看。那里——,不好意思我也没去过,咱们还是随着语言大师老舍一起去那里感受一番吧!

  板书课题:草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读边思考,自由读书吧。

  投影出示:

  提示

  1 请划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

  2 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的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请大家读词语。

  板书:勾勒渲染襟飘带舞

  师:谁来划了别的词语。

  生:我还划了翠色欲流。

  师: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生:就是很浓很浓的颜色要流下来的意思。

  师:很浓很浓的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明白了吗?

  生:我想问问低吟?

  师:谁来告诉他?

  生: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低吟就是小声的吟诵。

  师:还有谁有问题?

  生:我想问迂回是什么意思?

  师:我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谁能解释一下,远远望见一条带子,弯弯曲曲就是——

  生:迂回。

  生:不明白小丘。

  师:谁来告诉他?

  生:就是小小的山。

  师:谁还有?

  生:我还想知道绮丽。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这个问题问得好,绮丽就是奇妙美丽。

  师:谁还有?

  生:我不懂鄂温克

  生:鄂温克是内蒙古的一个少数民族。

  师:还有谁?

  生:我想问一下洒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是潇洒。

  生:就是不拘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其实通过读课文你也可以理解这个词。

  生:就是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师:就是想怎么开就怎么开。这里写了草原的什么,谁来看看你的看法?

  生:写了草原风景和风情。

  师:人呢?

  生:非常热情。

  生:介绍了风景怡人的风情,还有热情待客的草原人。

  生:广阔的草原,和热情的人,

  师:老师补充一下还有蒙古人。老舍先生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景色怡人,非常的美,还给我们介绍了草原上的人。

  板书

  师: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我们骑上奔驰的竣马,快快去寻找美丽的景色吧!快点,你认为哪里景色最美?

  生找。

  生:我认为这句最美“那些小丘……”

  师:读完了吗?注意一个句子要读到最后。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漂亮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谁还有?

  生:“绿毯……”

  师:谁还找到了好句子?

  生:我认为我的句子比他们的都好“那里的天……”

  师:比他们的都美呀,和他感受一样的同学有吗?

  生:我的句子最棒“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师:有跟他一样吗?没有和你一样的。

  生:没关系。

  师:咬定青山不放松。还有吗?来,咱们比一比谁读得好,读得比唱得好。咱们看一下阅读提示。

  投影出示:

  阅读提示

  1 你欣赏的句子描写了草原的什么美?它让你想象到了哪些景象?

  2 这些句子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

  学生练读。

  师:课文说,我们说是不是好句子一读就知道,下面我们就按课文的描写顺序读一下。谁来读一读草原上的天。

  生读。

  师:感觉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好,让我感受到天空的感受,空气的新鲜,不过我也想读一读。

  师:好,你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生:我觉得刚刚那位同学读得太好了。我也让全班同学这样读一读,如果不同很可惜。

  师:好,大家觉得可以吗?那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天底下谁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你来说?

  生:他读得不够好,有位同学读得更好,希望他读一下。

  师:好,咱们看看他推荐得怎么样?

  生读。

  师:怎么样?

  生鼓掌。

  师:真是慧眼识英雄。

  生:我觉得他读得不够好,请读会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已经看到了那种美妙的景色,我才能读出这么美的感觉。

  师:大家想不想看到一碧千里的草原啊!

  生:想!

  师:我们来看,天底下小丘一碧千里,这是何等壮美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

  师:草原上真是绿草千里,那草原上的羊群谁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说说。

  生:我好像看到了羊群,飞来飞去,就像一朵大花一样。

  生:因为小丘是非常矮的山坡,所以用飞比较好。

  师:课文里怎么说的。

  生:一会……一会……

  师:理解得真好,我们看看课文是不是这样的?

  出示画面。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把草原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读一读,想象一下草原的美。读一读,想象一下。

  生读。

  出示两幅画。

  师:这是老师画的两幅画,献丑了。大家比较一下两幅画。

  生:我喜欢第一幅画。因为第一幅画羊群感觉像小河一样。

  生:我觉得第二幅比第一幅画,小丘画得很矮,显出小丘的线条很柔美。

  师:你能用手势表现一下柔美吗?

  生:第一幅美,第二幅显不出有羊有牛,就像一群群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师:可惜我画的图上没有骏马啊!

  生:喜欢第二幅,小丘没有用黑色勾边。

  师:看来我画得非常不成功。让同学们看到了骏马小河。大家看看第一幅图。这里用什么颜色?第二幅我用了渲染的手法,绿色显得画面新鲜柔美。看来第二幅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的。我来读给大家听。

  师读。

  生鼓掌。

  师:非常感谢。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没有把小丘柔美的线条读出来。我来给你示范读一下。

  生读。

  全场鼓掌。

  师:你也可以当个小老师了。你是怎样把柔美读出来的呢?

  生:柔美就像波浪一样,有波浪起伏的感觉。我是这样读的。刚才最后一句没太读好。

  师:那你再来读一遍。

  生读。

  师:轻轻流入云际,有流的感觉吗?

  生:有。看不见一点杂色,就像绿色的海洋在流动。

  师:谁还能把柔美读一读。

  生:我觉得我得读得比他更好。

  师:好,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不错,还有吗?

  生:刚才那个同学没有把柔美读出来。我来读。

  生读。

  师:怎么样,还有比他更好的吗?

  生:我觉得他读得太快了,而且他没读出波浪。我觉得应该全班示范一下。

  全班齐读。

  师:大家比老师读得好。面对这样的景象,大家有怎样的感受呢?来,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听着,听着,我们感觉到作者——

  生:陶醉了。

  师:陶醉在这(板书陶醉)草原上无边的美景中。我们再读一遍,看陶醉了没有。

  全班读。

  师:无边的美景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深刻和印象,甚至联想到大牛和骏马在回味草原的乐趣,你能想象一下大牛和骏马回味什么乐趣?

  生:我觉得小牛和骏马在回味小时玩水的乐趣。

  生:在回味着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什么景色?

  生:宽阔的草原,美丽的景色。

  师:草原上的乐趣是——

  生:无限的,说也说不完。

  师:让我们拿起书美美的读一遍,尽情地游览草原那美丽无边的景色吧!

  放音乐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读要比唱得好。我想通过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差不多背下来了吧,我们来试试好吗?

  生:好。

  生背。

  出示: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羊群,那些小丘

  师:我看美丽的草原都给大家留下了美丽的印象,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生:我想变成一头牛,躺在美丽的草原上。

  生:我想变成一只小鸟,那样我会飞到蒙古大草原去。

  ……

  师:希望大家能继续领略草原的美景。这节课就上到这

  结束。

  【教材说明】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这幅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什么地方才有这样的景色?

  生:草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十二课《草原》(板书课题)

  请问你们的家有在内蒙古草原的吗?

  生:(相互看)没有!

  师:想了解草原吗?

  生:想!(高兴地说)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请听蒙古族歌手给我们带来的嘹亮的草原牧歌,请大家结合图画欣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听着这优美的歌声,看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我的心和你们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如此迷人的草原风光,课文哪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

  生:第一部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部分。

  (出示小黑板上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学习

  师:请听第一部分的课文录音,在听的时候,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告诉同学们你好像看到了什么?(播放录音)

  (学生微闭双眼)

  生1:我好像看到了草原的天空,天空是那么明朗,又是那么可爱。(板书:天空、明朗、可爱)

  生2:我好像看到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板书:地、一碧千里)

  生3:我好像看到了小丘。(板书:小丘)

  生4:我好像看到了羊群、大牛和骏马。(板书:马、牛、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在听的时候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翻开书,认真读这一部分,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1:“勾勒”和“渲染”这两个词语我不理解?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

  生2:“勾勒”就是用线勾边,“渲染”就是用颜色直接涂抹。

  师:上黑板演示一下。

  生2:到黑板上用粉笔演示:“勾勒”就是……“渲染”就是……

  生3:“一碧千里”什么意思?

  生4:一望无际都是碧绿的颜色。

  生5:“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

  生6:翠绿的颜色很浓,像是快要流下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发现了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查找工具书相互作了解答,扫清了阅读中的“拦路虎”,这种学习方法很好。

  现在同学们比赛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情感。

  (学生富有激qing地朗读课文)

  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比赛,个个力争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情,看来,每位同学都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现在,再默读一下课文,想一想,草原上的什么最使你留恋?

  (学生默读课文,小声议论。)

  生1: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天空。

  生2: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小丘。

  生3:我最留恋的是草原的羊群。

  生4、生5、生6……

  (同学们争着说自己最留恋的景色)

  师: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感受到的美好景象告诉别人,现在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一次机会,自由结合,相互讨论,把你们喜欢的部分设计成一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汇报方式。

  (学生非常高兴,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组汇报:

  1组:游览后,我们觉得草原景色太美了,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清新,让人心情舒畅,我们小组想给大家高歌一曲《蓝蓝的天空》(接着)唱起了歌曲。

  2组:我们知道了作者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大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3组:我们知道了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们找出了与“碧”有关的词语: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毯,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4组:我们知道了那只有草原才具有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绿,我们就画了一幅“只有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看,那都是绿的,这些深浅起伏的就是柔美的小丘,洁白的羊群不正像无边绿毯上的白色大花吗?(展示图画)

  5组:草原的景色让我们看也看不够,我们像作者那样既惊叹,又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6组:如果要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我们觉得《敕勒歌》最恰当了。

  (接着深情背诵)

  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好一幅美妙的草原风景图。看来,同学们都陶醉于这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了,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和传神的描绘。(看板书,连线),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了草原的天:天空明朗、可爱、空气清鲜,使人心情舒畅;然后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翠色欲滴,小丘柔美,羊群似花,这样的迷人境界(板书:景色迷人)让人留恋,令人陶醉。

  师: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永远留在记忆中吧!(大声背诵这一段,看谁背得快。)

  (学生放声背诵)

  三、拓展

  师:同学们背得非常好,我们欣赏了草原上如此美好的风光,你们能不能仿照这种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呢?

  (学生动笔写片断)

  师:现在进行课堂交流,有勇气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读。

  生1:我的家乡在山东菏泽,这里是“牡丹之乡”,也是“武术之乡”。每年春天,牡丹花开五颜六色,美丽极了。牡丹是花中之王,有人说,牡丹象征着富贵,所以,我们这里每年都要举行牡丹花会,象征着菏泽逐步走向富裕。每年都有五洲四海的朋友来看牡丹,观看花会上的表演。我们曹州武术学校的节目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呢,朋友,欢迎你们来我们家乡做客。

  生2:大家肯定对大蒜有所了解。你知道“大蒜之乡”在哪儿吗?大家肯定有过耳闻──山东金乡。进入金乡境内,一块“中华蒜都”的牌子便映入眼帘。等大蒜丰收时,一辆辆农用三轮车忙了起来,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蒜是一种价值很高的食物,它的好处说也说不尽。“大蒜之乡”金乡随时欢迎你们来参观。

  生3:我的家乡在哈尔滨,那里的景色可美了。春天,柳树刚发芽,为春天添了一份新绿;夏天,小草长得很茂盛,为夏天添加了浓浓的绿;秋天,树木的叶子大都黄了,松柏还穿着绿衣裳;冬天大雪纷飞,树枝变成了银条,天地之间形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请到我们家乡冰城来,我们热烈地欢迎您!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不但领略了优美的内蒙古风光,而且能把自己家乡的美好景色告诉内蒙古的小朋友。当你们走进蒙古包的时候,你们会觉得,内蒙古草原不但景美,人的心灵更美,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摘自:《中小学探究教学200例》)

  老舍(1899年~1966年),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原名舒庆予,字舍予,满族人。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当过中小学教员。“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讲学,并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代表作、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1946年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问世。1949年年底回到祖国,先后写了《龙须沟》、《西望长安》、《茶馆》、京剧《十五贯》等23个剧本。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草原》这篇课文摘自老舍写的访问记《内蒙风光》。

  鄂温克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两万多人口,牧区用蒙文,农区用汉文。

  蒙古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三百多万人口,分布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新疆、甘肃、青海、河北、河南等地。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农牧业

  [题旨说明]

  1.第一题,是熟悉课文内容的练习,同时包含口头表达能力。运用所学词语练习。

  2.第二题,是比喻句的练习,要弄清楚“本体”、“喻体”,但不能出现术语。

  3.第3题,是语言积累的练习。

  【自主性练习设计】

  一、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2)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那么……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下来,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句子: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 比作______________)

  三、把“一碧千里”一类的词语找出来,摘抄积累;再把课外读到的写下来。

  课文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前读到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指导]

  1.组织指导自我评价:积累的词语有多少,为什么能有这么多。

  2.进行小组互评,重点是:①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②背诵的情况。

  《草原》说课设计之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草原》说课设计之二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qing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qing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qing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