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文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
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二.学情分析: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必须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与情绪相关的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巧妙地运用用电教辅助教学,适时用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 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直重视对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故我班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断提高,朗读的积极性也也较高.在本课的教学中,依然要以"读"为主线,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让学生自己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对话交流,进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把抽象的声波形象化,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明白回声的原理,重难点迎刃而解.
三.设计理念:
学习过程的设计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旨在是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的探究学习,强调了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太具备主体意识,教师必须培养和引导他们,创设发挥学生主题性的情境,激励和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表现在:感知个性化,表现个性化,朗读个性化,力争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的效果.
3. 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本课中就可以有效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在直观的场景和实验之中理解回声的原理.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和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和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中要紧扣教材重点,在学习青蛙妈妈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小组合作进行自学,画出回声原理图,再思考回声是怎么产生的,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这一现象,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这一段话,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七.电教媒体的突破和运用
使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助于学生准确的理解原文字,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突破"理解回声原理"这一教学难点.因此我的电教手段是始终贯穿在我教学的全过程,并收到满意效果.
八.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品读课文,感悟回声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练习感情朗读,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以下仅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题激趣.
课件出示课题:回声,师也相机板书(多媒体课件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情绪马上被充分调动,他们都聚精会神地注视屏幕)
齐读课题,师:说说自己想知道什么
生:什么是回声 在那里可以听到回声呢
课件播放:小孩对着大山喊的动画,初步感知"回声".
(此环节的设计可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回声,并激发学生想深入了解"回声"的欲望)
导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关于"回声"这一科学现象的童话.
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a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b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及时提出阅读要求,也是再次提醒学生预习的基本步骤和要求)
课件出示生字,检查生字读音,可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练读.
游戏识字:出示带有青蛙图案的生字卡片.
(该环节安排了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尤其是游戏中识字,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说说你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深入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出示多媒体画面,这就是书上所说的那座石桥,哪位同学能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大月亮
谁能用"好象"说一句话 (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细心观察,并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师: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优美!看课件,小青蛙游过来说:多好看哪!
谁也想来赞美一下 指名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看课件插图,配乐朗读.
(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了美丽景色,学生便对这里的美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朗读起来自然地流露出赞美之情)
深入学习二.三自然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学生自由朗读二.三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
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他说话.
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他说什么话
把他们说的话画下来.
分角色朗读小青蛙的话.
看课件播放动画:青蛙妈妈和小青蛙一起游了过来,小青蛙说的话.
再指名读.
评析:小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 你怎么知道的
应该怎样读 谁来读一读
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呢
谁在学我 他在哪里 所以课文用了一个什么词
板书:奇怪
于是,他就问妈妈,谁来读 注意读出奇怪,不明白的语气.
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们也一起跟着青蛙妈妈去看一看吧!
(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体现朗读的指导,朗读形式的多样性,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让朗读为感悟服务)
重点学习第四段
齐读第五段: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 我们一起来找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一个:跳到岸上的"跳"(动作演示)大家再找,还有哪些
这两个动作与什么有关系 你是怎么知道的
"扔",提手旁,与手有关.
老师念这一句,学生动手演示捡石子的动作.
看多媒体画面,观察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a你刚才看到了什么 书上是怎么写的
全班齐读,教师相机板书:水波)))河岸
b学习"荡",了解"荡"是什么样子的
指名朗读第四段的最后两句话,边读边用动作演示荡漾回来的情景.
c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四段.
(本环节设计了"我会想"——水的波纹是怎样变化的 并通过演示,使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就感受的奥妙所在,避免了烦琐的讲解)
重点深入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自学要求:
a画出回声原理图.
b想想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展示学生画的图,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说的哪一句话画的
让学生板书:碰—返回 声波)))石壁
出示句子: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什么旁 与什么有关 什么意思
谁边做动作边读这一句话
为什么青蛙妈妈不直接告诉小青蛙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而是先说水波呢
小青蛙听到的声音其实是——回声.学生齐答.
课件演示并出示青蛙妈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师相机板书:明白.
指名读小青蛙的话,体会他兴奋.欣喜的感情.
分角色朗读第五自然段.
(本段为教学重点段,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水波和声波的相似之处,并通过做动作让学生自己理解"碰到"又"返回"是怎么一回事,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学习最后一段
自由读,思考:这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小青蛙的心情怎样 欢快.
把小青蛙的高兴欢快读出来.评议.
扮演读:一个同学扮青蛙,其他同学读回声.
(体现个性化朗读,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
小节:
学习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课件出示填空:
水的波纹碰到( )又( ).
声音的波纹碰到( )也要( )回来.
3.还有哪些地方能产生回声
再播放课件:小孩子对着大山喊叫,出现回声.
启发学生思考.
4.教师小节: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利用儿童已有的能力和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板书设计: 碰 遇
回声 水波)))河岸声波)))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九.教学反思
满意之处:
(一)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行为,是教师单纯的教授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反映在课堂上不在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应有学生的声音——读书的声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多读.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自由读,齐读,配乐读,指名读,开火车接力读,分角色读….读,始终贯穿着我教学的始终,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读中来,真正做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首先,《回声》一课的对话较多,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变化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来,如: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来读,听到回声很奇妙,要读出问话的语调和惊讶的语气来.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其次,在理解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这一难点环节时,借助电教课件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读中自悟自得,再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一难点便化难为易了.
(二)恰当地实施电教手段,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适时地运用了电教手段,对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此外,恰当地实施电教手段,还可以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成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感知认识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本课中讲到的"回声" 较为抽象,学生能听的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用电脑适时展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的荡回来"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再让学生根据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课件中通过青蛙妈妈的讲述,将石头扔入水中激起波纹,波纹碰到岸边又一圈一圈荡回来,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也返回来,学生很快就感知到什么是声波,找出了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这样再来认识回声, 对学生来说真是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也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真正做到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融化知识的难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总之本堂课对电教媒体的巧妙运用,达到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定位恰当,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提到: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我做到了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师生关系平等化,我尽量用激励性的语言和肯定性的评价,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在重点教学第五段时,我启发学生分组自学,提示给他们两个学习方法:—,画出回声原理图;二,思考回声怎样产生的.努力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的感悟能力逐步得到促进.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情境的创设, 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感受,根据理解做一做动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孩子们都能积极乐观的投入学习之中,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基本理念.
不足之处:
课堂上少了提问的声音,"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这是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和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学起于疑的道理也是众所周知的,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的重要性,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班学生质疑的声音明显不多.反思教学,我感到在教学中对此有所忽视,尽管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开始得到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才能全面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