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如何写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如何写

2024-06-26 来源:乌哈旅游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如何写

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现状调查报告

第一部分简介......................................2

调查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调查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调查范围与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调查方法...........................................2

第二部分统计分析...................................2

基本情况陈述.......................................2

志愿者活动岗位现状与志愿者对活动岗位的期待.........5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对自己的影响...................6

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涉及到的权益问题.....6

第三部分:总结与建议.................................7

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7

第一部分简介

调查背景

武汉市在过去的几年里承办了很多的重要性活动,其中志愿者身影是活动的一道亮点,参加志愿者活动的人数很多。武汉市一些重要的公益性场馆单位如博物馆,美术馆,武汉天河XX等都定期招募志愿者。其中高校大学生是志愿者活动的主力军。

这其中体现了大学生的素养与对大型活动的支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新形势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念、规范和行为模式,奉行的是从小事做起,将所学和所能回馈社会、向社会奉献爱心。实践证明,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对于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新的风气、践行“八荣八耻”有着不可替代的模范带头作用。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大学生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认识、理解、及在志愿者活动中存在问题,提供的志愿者活动岗位和大学生的期望,为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建设,志愿者活动能给他们的个人成长带来怎么样的个人发展与完善,个人在活动中的利益维护,进一步加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工作力度,全面调动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激励青年深入基层锻炼,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调查范围与内容

定位在武汉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主要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样随机化,涵盖几大主要的专业类别,如经管类,理工类,文史类。在年级差别方面,尽量覆盖全面、均衡,方便最后的的对比研究。

本调查主要针对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志愿服务的类型、志愿服务的动机和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实施调研。

调查方法

此调查采取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两种方式。

第二部分统计分析

基本情况陈述

本次调查就以下学校展开: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共收到问卷500份,排除无效的少量问卷后,有效问卷共473份,其中男同学204份,女同学269份;理工类183份,经管类164份,文哲类126份;大一的同学110份,大二的同学127份,大三的同学137份,大四的同学99份。另外,个案访谈问卷10份,全部有效。

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同学都有过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参加过的占到47.8%(226),这其中有组织过的,作为志愿者主题参加的,出于好奇和同学一起去的,这其中体现了高校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成绩。但调研结果也显示,有占参加同学的16.8%(38)的大学生现在已经不参加了,表示不参加的原因是“得不偿失”。29.2%(66)的大学生现在只是偶尔参加,而经常参加的只占总数的54.0%(122)的比例。从分析结果可知,学生性别不同在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是没有有显著性差异的,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持续时间不长。志愿活动在是否为学生干部和社团部长以上的差异

总体的比例较高,达到46.0%(104),各学校差异较小。可见在参加志愿者活动中,学生干部和学校各社团的骨干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年级在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上的差异(各校之间不做对比)

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经历的差异,在年级这一变量上表现显著。

一年级参加的人数占到一年级人数的28.4%,二年级同学占到相应总量的56.6%,三年级占到相应总量的59.6%,四年级占到相应总数的11.8%。可以看出,三年级的学生的积极性高于二年级的学生,二年级的高于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高于四年级的。

总体上来比较,一年级的同学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比较积极,但是由于刚进大学,对大学及周边情况不甚熟悉的原因,比例教居中。二、三年级成为活动的主体,尤其是二年级的同学在小型学校周边的活动中起到主力的作用,三年级的同学在数量上多,活动的质量高,层次高,能力需求高。四年级的比例较低,是因为大四找工作的同学和考验的同学占一大部分。这就使得其比例下降。参加的活动都是特大型的市级、国

家级的活动。而一般的小活动并不参与。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参加志愿服务,而随着能力的提高,参加活动的质量在提高。但是这也存在高年级同学看不起“简单的”志愿者活动。这是大学生对志愿者活动的意义认识不清的原因。

样本总体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长度的情况

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有69.2%的大学生是在“双休日”开展志愿服务的。这样可以集中组织人力去开展活动。

在“活动持续地时间”方面,比例最大的是3-4小时,达到了72.4%,位居第二的是5-6小时,而6小时以上的时间是很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各高校周六日短时间内如果开战长时间的活动的话会影响到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容

参与志愿者活动者中,有44%的人参与“公益爱心活动”比如老人院与老人交流聊天,有15.1%的人选择“为大型社会活动(如省运会)提供服务”,有26.3%的人选择参与“日常社会服务”,只有14.6%的人选择参与与本专业的志愿活动。参与公益爱心活动的人数比例较高,一方面是该类型活动易于开展,简单易行。而像大型社会活动

并不是经常开展。而且这种活动需要较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导致了比例的下降。样本总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

由调研数据可得出:在从事志愿服务的原因中,“帮助别人,我觉得很开心”、“能够增加人生阅历,自我完善”、“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很快乐”、“我觉得社会需要,我就做”、“令生活更加充实”、“很多人帮助过我,我也要用我的方式帮助他人“等比较符合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原因。而“共青团组织的,自己不得不参加”、“因为宗教信仰”、“消磨空闲时间”、

“啥都没想,就是跟风或者被人拉去的”、“能够见到一些想见而平常见不到的名人”等原因不符合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原因。而且,在个案访谈中,我们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受访者大多表示促使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或是“服务他人”或是“锻炼自己”这两种。

总的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两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也意识到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表明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积极的、善良的。其中“实现

自我价值”是属务实的理性选择,“实现社会价值”是志愿精神的核心思想,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志愿行为得以延续的动因之一。

现实社会竞争十分激烈,个人能力与素质是人才竞争的焦点,每个人都要更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方面,以适应不同竞争环境变化。而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社会恰好可以提供给大学生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让大学生接触到社会更多群体的真实情况,从而能够锻炼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整体素质。在“帮助他人”的社会行动中他们付出了人力和爱心,收获了尊严和满足感,也感受到了自我实现的成就感。综上所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者在实质上的统一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在动机。志愿者活动岗位现状与志愿者对活动岗位的期待

希望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

从调查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希望从事何种志愿服务”,我们了解到:意愿为“体育赛事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的比例最大,占参加过活动的同学中的32.3%;其次为“科技下乡服务是17.5%,“扶贫济困活动”为18.4%。这三种的人数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已超过半数。从服务要求上看,需要志愿者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为背景,有的还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社会角色定位层次较高,自我期望也较高。然而,从客观上分析,社会无法提供完全契合志愿者服务需求的形式,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大学生志愿者无法从事自由选择的志愿服务。

在个案访谈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发现大多数受访者提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范围和形式很有限。他们表示现阶段大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范围较狭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缺乏真正有意义的大活动,有一些志愿者活动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帮助最有需要帮忙的人群。由于经费和安全考虑,在活动范围方面,主要是在学校和学校附近的地区;在活动类型方面,主要是义教、敬老院服务、义捐义卖、义演、协助政府机关或者其他社会团体开展大型活动等几项,其中又以义教、敬老院服务、义捐义卖为主。

因而,有受访者表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该走出去,走进农村,走进偏远、贫穷地区,开展长期扶贫,重点服务,建立重点项目等志愿服务形式,同时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参加协助政府机关或者其他社会团体开展大型活动。

对志愿服务开展的期望

1、组织管理方面的完善。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志愿者们最希望高校为志愿服务提供“对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比例占到了36.3%,其次是“制订相关志愿活动规范”,占到了总比例的33.5%。当被问及到“是否有必要接受志愿服务专项培训”时,有68.0%的大学生志愿者表示“有必要”,27.9%的大学生志愿者表示“很有必要”,只有4.0%的大学生志愿者表示“没有必要”接受志愿服务专项培训。在具体培训项目的调查中,有70.5%的大学生志愿者需要进行“服务专项技能”的培训,有61.5%的大学生志愿者需要“团队意识”的培训,有55.7%的大学生志愿者表示需要“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训,其他诸如“安全健康知识”、“管理艺术”、“服务项目开发”、“相关政策法规”、“资金筹集”的培训需求则渐次下降。

2、激励方面的期望。在对于“您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希望得到”的调查中,有63.4%的人希望获得“学校领导、老师、朋友的支持和肯定”,有50.2%的人希望“主办方的中肯评价”,另外还有30.6的志愿者希望活动相应的“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只有9.4%的人希望获得“主办方提供的物质奖励”。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对自己的影响

对志愿服务没有预期收获的反应看,坚持完成志愿服务,并在之后再坚持尝试几次的达到总调查人数的54.4%,只是坚持完成,但下次不再参加类似活动的占34.0%。从总体来看,大学生们是比较有责任感,对参与的志愿活动会坚持完成志愿服务。然而我们也要看到,9.7%的调查对象认为对自己没多大影响而中途离开的,毫不犹豫离开的比例占1.9%,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中涉及到的权益问题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部分改用问答的形式。进过汇总我们得到以下主要问题。

同学中参加志愿者活动较少,部分想参加的同学收到影响,不能参加。

社会认可度不高。

志愿者活动付出大,长期难以承受。

学校重视不够,参加的活动难以获得认可。

培训不够,在参加中感到能力欠缺。

志愿者招收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混乱。

第三部分:总结与建议

促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研究

从志愿者自身的角度。

1、增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能力。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为社会提供的产品是以服务的形式体现的,不论社会筹款、经营项目,还是提供服务、宣传社会,一切活动的开展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志愿者的沟通能力和服务能力。大学生志愿者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教育水平和态度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职业涵养。

2、拓宽服务领域。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强化参与力度,丰富服务内容,在开展好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要针对服务对象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志愿服务的科技文化含量,提高服务层次,才能适应志愿者行动的长远发展。

从志愿者组织的角度。

1、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各项规章制度,使志愿者行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志愿者进入的考核制度,建立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人才档案和服务档案。根据不同类型的服务项目选派不同特长的志愿者。

2、要积极开展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根据不同年级的志愿者开展不同的志愿者活动及教育活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或多或少总参加过志愿者活动。但是,不同特征的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的情况是有差异的。首先,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有着年级区别,在低年级的学生中相对较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是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能力、人生阅历的问题,大多参加能力需求底的志愿者活动,高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学生才是志愿者活动中的主干。所以高校在组织服务团体、队伍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开展活动,分类教育。

对大学生实行必要的志愿服务培训交流活动,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也存在对自我否认的心态。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统一的长效的管理,大多志愿者团体是在有需要的时候临时组织,临时开展的。没有有效的指导、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在时间超过“新鲜期”后,部分志愿者开始出现意志不坚定的现象,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停留在自发阶段而不是自觉阶段。虽然热情是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基础和第一部,但是要明确:志愿服务不能仅仅凭热情。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特长,这样才能更加有效、高校地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志愿者礼仪、举止专业知识。

从高校的角度。

高校要重视各类宣传渠道,扩大宣传效果。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有关志愿者的相关知识的普及。在思想上是大学生感觉志愿者就在周围,志愿者活动就在身边,你我都可以当志愿者。

虽然中国大部分高校的志愿服务已取得了不菲的成就,但是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志愿者活动开展还存在很大的区别和差别。而且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高校里,大学生还是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深度了解,不了解志愿者活动长期的意义,存在这个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狭隘的思维,与大学教育素质相悖;另一方面,在社会上,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认同和理解;这样青年志愿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对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减少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行动的积极性。

综上,我们应该注重做好志愿者服务的宣传工作。不但要加强校园宣传力度,也要加强社会宣传力度。宣传是思想教育,普及志愿者意义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根据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侧重不同的主题,确定相应的宣传重点,加强对志愿者行动理念意义的宣传与推广,加强舆论宣传和典型表彰,动员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让志愿者理念为广大民众所真正理解。并谋求大家的支持。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网络、海报等媒介,全面开展宣传工作,加强讲座,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等,培养大学生们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进而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从而为志愿服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尤其应该加强学生干部在志愿者活动中的作用。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是大多数学生活动的中心,这就告诉我们利用学生干部开展志愿者活动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能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因而,在志愿服务的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应该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高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宣传和倡导。通过大力宣传大学生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可以将志愿者服务与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等结合起来,同时定期评比表彰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和个人,树立和推广一批先进典型,激励志愿者今后做更大的贡献。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理解并参与志愿服务中来,从而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行动的认同度。

完善大学生志愿行动的保障机制。通过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服务认证制度和统一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从政府和社会的角度。

加快志愿服务相关立法的进程,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地方条例,建立志愿者权益法律保障体系,通过规范、合法的管理引导志愿者组织健康有序的发展。

现阶段针对高校开展志愿者活动主要是支教扫盲、社区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开展的范围较狭窄,活动内容比较单调。有一些志愿者活动不能深入到实际需求,不能体现志愿者的实际意义和作用,而且在活动方面、活动类型方面都很有限。因而,高校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参与的愿望,改革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完善新的服务项目,加深服务的意义和志愿者在其中的作用,尤其是大学生这一高素质团队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中有所学,有所感,有所得。

就形式单一问题,应推出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为更多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便利。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