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降雨区划技术细则
(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四年一月
目 录
我国江河众多,地形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洪灾害频繁,严重威胁着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中的突出问题。
本次规划所述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各省(区、市)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为规划区域。
导致山洪灾害有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是从这两方面因素对规划区域进行分区。降雨是触发山洪灾害的最主要的外因,降雨区划着重从降雨的角度对规划区域进行区划,目的是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提供支撑。因此,这里所指的降雨区划是一种狭义的降雨区划,而且重点在临界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体思路为先将规划区域分为临界雨量基本一致的分区,然后分析计算出规划区域的设计暴雨等值线图,比较每个分区临界雨量指标与设计暴雨的关系,确定降雨区划。
(1)搜集规划区域内现有气象台(站)、雨量站、水文站的分布情况,并填写表1;按1:100万比例尺绘制规划区域水系站网分布图,并将站点标注在图上,以全面了解区域内的气象、雨量及水文站点分布情况。
表1 规划区域内气象、水文和雨量站观测情况统计表
序号 | 站名 | 测站类型 | 所在流域 | 所在地 | 经度 | 纬度 | 观测内容 | 雨量观测年限 | 观测 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2)搜集规划区域已有的最新暴雨等值线图、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包括最大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暴雨等值线图和对应的统计参数(均值、变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等值线图等。
(3)搜集规划区域山洪灾害多发期雨量站历年降雨资料。内容包括山洪灾害多发期逐日降水资料、历年分时段最大降雨量的特征值(包括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最大降雨系列)及降雨过程等。搜集各时段最大暴雨系列时统一填写表2。
表2 山洪灾害多发区域 站暴雨特征值表
年份 | 10分钟 | 30分钟 | 1小时 | 3小时 | 6小时 | 24小时 | ||||||
雨量 | 时间 | 雨量 | 时间 | 雨量 | 时间 | 雨量 | 时间 | 雨量 | 时间 | 雨量 | 时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0年 |
|
|
|
|
|
|
|
|
|
|
|
|
最大 |
|
|
|
|
|
|
|
|
|
|
|
|
平均 |
|
|
|
|
|
|
|
|
|
|
|
|
注:1. 表中时间指最大时段雨量所发生的起始时间,雨量为相应时段内年最大雨量。单位:mm。
2. 表中资料系列从建站观测时开始。
降雨分区选择临界雨量基本一致的区域作为分区单元。以此为原则,将规划区域以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分区,在每个分区里选择资料条件较好,灾害记载资料较完善的典型区域(典型区确定详见《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中相关内容)分别计算其各时段的临界雨量(计算方法见《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如各典型区域临界雨量基本一致,可以综合出区域临界雨量,则认为该区域可以作为一个降雨区划基本单元。否则,要将该分区进一步按临界雨量指标进行细分,直至每个小分区可以综合出区域临界雨量。这样,将规划区域每个大分区按上述方法细分成小的临界雨量基本一致的降雨区划基本单元,制作降雨区划分区图层。
对于资料条件较好的省(区、市),一般要求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中要求进行。具体计算方法参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手册》,现简述如下:
(一)统计选样
以年最大独立取样为原则进行选样,统计规划区域内雨量站各时段(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最大降雨资料系列(系列应不少于25年,短历时系列可适当放宽,但应不少于20年)。
(二)经验频率公式、线型和参数估计方法
(1)经验频率公式
在n项连序暴雨系列中,按大小顺序排位的第m项暴雨的经验频率,采用下列数学期望公式计算:
在调查考证期N年中有特大暴雨个,其中有个发生在n项连序系列内,这类不连序暴雨系列中各项暴雨的经验频率可采用下列数学期望公式计算:
①个特大暴雨的经验频率为:
②个连序暴雨的经验频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