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二包饺子满分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第一次,但是比较难忘的第一次是很少的。我学包饺子就使我难以忘记,因为从中我学到了做什么事都要开动脑筋,要有耐心。
记得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妈妈对我说:“好久没有吃自己包的饺子了,我们来包饺子晚上吃,好吗?”没等我回话,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我看着妈妈倒了一些面粉在盆里,然后在盆中加上水,把面粉和成面团,不停地揉呀揉呀,再后来把葱花、猪肉、虾仁、香菜洗干净剁碎拌成馅,最后妈妈把和好的面团切下一块,搓成一条,用刀均匀切成小块压成面饼,只见妈妈右手用擀面棍在小面饼上来回滚动,左手拿着小面饼不停的转动,不一会就擀了许多面皮,就等着包呢。
我把手洗得干干净净准备包饺子。我想这是很简单的事,把馅放到面皮中间一合,再四周捏一捏不就包好了吗?妈妈开始包饺子了。只见妈妈把馅放在面皮中心,用手指沿着面皮的边捏成一个个小褶,一下子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包好了。我照着妈妈的样子,把馅放在面皮中心包起来,可是包来包去也包不到一块,面粉太多,那面皮怎么捏也不粘在一起,馅搞的到处都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包好一个饺子。仔细一看既不像饺子也不像馄饨,外面都是馅,简直不像样。妈妈笑着说:“这哪是饺子呀?倒像一个花球,一下锅煮非成一锅汤不可。”我又包了一个,还是不行。我对包饺子失去了信心,想洗手不干了。这时妈妈对我说:“什么事做起来都不那么简单呀!应该要有耐心,多动一动脑子,仔细观察妈妈是怎么包的,不能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多练一练就会做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又开始包起来,我仔细观察妈妈的动作,反复的包,一个比一个包得好,越包越熟练,越来越有信心,有了诀窍。不知不觉我包了十几个。我终于会包饺子了,我非常高兴。
妈妈开始煮饺子了,那一个个小东西在沸腾的水里,好可爱啊!十几分钟后饺子上餐桌了。看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我急不可待地夹起一个咬了一口,啊!里面的馅香喷喷的真好吃。特别是吃到我亲手包的饺子时,我的心砰砰直跳,真有些激动。
通过这次包饺子,我懂得了不管干什么事,只要动脑筋,下功夫,就没有办不到的事。
今天是除夕,妈妈说要包饺子吃,于是,妈妈和我就来到了菜市场,菜市场里人山人海,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们在菜市场转了一圈,买好了包饺子用的面粉、猪肉和大白菜。
回到家,妈妈先把面粉放进盆里,然后在面粉里放一克左右的盐,再一点一点加温水,将面粉合成了面团,饧了约30分钟,后将面粉团成一块一块的',面团在妈妈的手中像变魔术一样变成了几个的像麦圈一样的条状粉团,看着妈妈用刀切成一个个均匀的小面团,用手一按,变成了一个个像葱油饼一样的面团。然后妈妈右手拿擀面杖左手捏面团,边擀边转,手里的面团,瞬间擀成一个个又薄又圆的水饺皮,看得我眼花缭乱,也跃跃欲试,照着妈妈的样子试了起来,可面团在我手里就是不听使唤,擀出来的皮子形状不规则,而且厚薄也不一样,这时我才明白什么叫“看人家挑担不吃力”。看来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只有在实践中慢慢提高了。
妈妈又把肉切成肉糜,再将大白菜切成碎末,放在碗里拌匀成馅,又在馅里加了油、盐、和味精等佐料。这时,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可以包了吗?”妈妈说:“可以了,你也可以包,不过要倒一点水放在另一个碗里。”说完妈妈就去做了。我听了,□地拿了一张饺子皮,看着妈妈的样子,将饺子皮摊在手心,舀一勺馅儿,轻轻地放在皮上,沾一点水在皮子的边缘,再把饺子折好,终于一个饺子诞生了。可是我发现我包的饺子很扁,妈妈说,是馅儿放得太少了,我又重新包了一个,馅儿放了一大勺,又太多了,皮子又包不住了。我吸取了教训,又包了一次,这次,馅儿正好,但样子还是没妈妈包的好看,妈妈说关键是手指位置有问题,熟能生巧,慢慢来就好了,听了妈妈的话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仔细观察妈妈包饺子的过程。慢慢地,我终于成功了。看着一个个水饺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很有成就感。
眼看饺子就要包好了,妈妈已经把水烧开了,看着妈妈将饺子一个一个地放进锅里煮了起来,期间妈妈加了几次水,说叫“点水”。过了一会儿,饺子一个一个浮了起来,肚子也涨了起来,一个个像挺着肚子的“大将军”,妈妈说熟了,饺子就出锅了。
我把饺子盛在碗里,尝着自己动手收获的劳动成果,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星期五的下午最后两节课,我们班要在活动室包饺子。第一节时,我就已经蠢蠢欲动了,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一窝蜂的涌向活动室。
一进门桌子椅子都整齐的,摆在教室里,家长都低头做些什么?孕认真真的,我走近一看,原来家长包饺子的包饺子,擀皮的擀皮,桌子上都摆放着,一次性碗筷。我走到我们组开始包饺子,兴奋的手都颤抖了。把面皮轻轻的放在手上,把馅放上去,捏紧,一个饺子完成了我按包包子的方法包了一个饺子,同学们都来向我请教如何包。我却笑而不答,同学们有些很熟练,有的却像一个笨拙的小熊一样不知怎样帮,于是就有会包的人教不会包的人。包好的饺子放在案板上,好似一件件精美的雕塑品,有的像元宝,有的像刺猬,有的小巧玲珑,有的笨拙可笑,老师说要给饺子摆造型,我们摆的是一朵鲜花,下面还有绿叶映衬着它。
要开始煮饺子了,同学们兴奋不已,像是要过春节似的,可家长们不让我们靠近,我站在一旁,只能看着那缕缕春饮烟,我听见了饺子在水中的欢呼声,但又替饺子们担心,那水会不会把它们烫的哭泣?
饺子出锅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要吃饺子,当然,还有调料,家长们已经把饺子汁调好了。我希望我能吃到我包的一个“小包子",可我没吃到,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何况只有一个包子状的饺子。有一件非常失望的事,就是我们包的饺子烂了几个。
最后,老师在教室里公布了表现最好的一组,就是第五组,而我刚好是第五组的,老师还说第五组从开始包饺子到煮饺子,吃饺子,一直安安静静,没有人说话。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兴奋不已,而且其它组的人都好像垂头丧气,一点兴奋的样子也找不到。
老师之所以组织这次活动是想让我们知道冬至的意义:从前有一位叫张仲景的医生,从县里回老家时发现许多贫困的老百姓买不起药,耳朵还被冻烂了,回到家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在那个地支起一个夹架子,用羊肉和辣椒等祛寒药物,煮了药汤,最后把那些捞出来包成耳朵状,称为“娇耳”。人们吃了一阵子后,耳朵好了,最后将娇耳取名为饺子来纪念张仲景,听了这个故事后,我才明白了冬至的意义。
这样的美好时光,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记住并且永远怀念。
今天是普通的一天,但对我来说格外特殊。因为今天迎来了我期盼已久的——包饺子比赛。
我早早准备好了包饺子所需要的工具,在操场上提前准备好的桌子后面,和我的组员们排成一排,前边就是_年级的小同学。我们一手托着饺子皮,一手拿着装馅的勺子,信心满满的等待老师发出指令。
“比赛开始!”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同学们紧张地开始包饺子了。我刚要装馅,只见托盘里已经放了一个形状丑丑的饺子。我喊道:“这是谁包的‘丑八怪’?”一个脸蛋红扑扑的小男孩举着手说:“是我包的。”我旁边的同学说道:“你要是不认真包,包得那么丑的话,等会儿可是要吃你自己包的哦。”小男孩皱着眉头说:“那我还是好好包吧,我才不想吃丑丑的饺子!”我们大家都被这个小男孩的纯真可爱给逗笑了。我看了其他组,他们都包了不少了,再看看我们盘里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饺子。我们要加油了!这回,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包饺子。不一会儿,我们的饺子都包完了。我往盘里一看:饺子个个东倒西歪,卖相难看。我们包饺子的技术还是不够熟练啊,一定要多加练习。
包完饺子我们把饺子送到食堂,给饭堂的阿姨帮忙煮饺子。过不了一会儿,饺子煮熟了。我把饺子端到桌上,同学们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我负责分发饺子,我还没分完呢,一个胖乎乎的小男生嘴里塞满饺子,伸长手递过来一个空碗,听他不清不楚地讲:“我还要吃!我还要吃!”一位过来帮忙的同学家长见了,把自己那份饺子让给那个小胖子。这个小胖子又得到了一份饺子,满足地笑了。看着同学们一边开心地吃着自己包的饺子一边有说有笑,我也开心地笑了。
早晨,我刚起床,看见姥姥买回了许多的菜:香菇、白菜、葱、羊肉……我好奇地问:“姥姥,买这么多的菜干什么呢?”“后天就是冬至了,我们先包饺子啦。”姥姥说。我一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以前,虽然常常吃饺子,可从来没有亲手包过饺子,今天正好让我小试牛刀一把!吃过早饭,全家人就开始忙了起来,姥姥调好饺子馅就开始和面、擀皮。等一切准备就绪,爸爸妈妈开始包起饺子,只见他们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摊平,然后夹了一些馅放在上面,把两边对齐轻轻一捏,一个饺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学着妈妈的样包了起来,结果刚上“战场”就败下阵来。我把我包好的和妈妈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妈妈包的饺子饱满、结实、整齐,像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饺子却像一个个“伤兵”、有的“肚皮受伤”、有的……实在是有天壤之别。我只好向妈妈虚心求教,妈妈看了看我包的饺子,告诉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为馅放得过多或过少,包的时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听了妈妈的话,我又重新开工了,根据妈妈指出的原因,终于亲手包成了一个“神气十足”的大饺子。
在包饺子的过程中,爸爸给我讲了冬至吃饺子的来历。相传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当他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们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饺子”。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听了爸爸的讲述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人们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了。
第一次包饺子,不仅使我学会了包饺子,而且让我明白了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真是一举两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