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女,汉族,1974年10月生,中共党员,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实验中学教师。从教28年,她扎根基层教育一线,秉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理念,致力于教学改革和探索,形成“差异教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主持了6项省市级课题,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见解的教育主张和方法。她为青年教师订制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展丰富多样的研讨学习活动,引领多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教育教学的佼佼者。她热衷于公益活动,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帮扶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多次深入学校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把关爱延伸至课堂外,延伸至乡村学校的学生和家庭中。曾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获评中国好人。
__
广州市海珠外国语实验中学
他身残志坚,奋发进取终圆教师梦。右手先天性残疾,靠着对美术的热爱,从小苦练左手作画,以优异的成绩圆梦三尺讲台。2009年调入海实,培养了100多位学生考入央美、国美等国家一流美院和985、211、“双一流”等高校。他追求至美,踔厉笃行,以汗水铸荣誉,个人获奖250余次,其中两次获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全国最高奖,先后9次获省、市、区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曾以综合分第一名被评为首届广州市专业技能十佳美术教师,入选2022年度中国美协会员申报公示名单。
__
广州市艺术中学
工作13个年头,他作为青年教师,实现了学校发展的三个“从无到有”。为艺术生的数学学习从初中顺利过渡到高中,实现学校初高数学衔接课程“从无到有”;带出学校首届艺术班辉煌成绩,为学校由“美术中学”迈向“艺术中学”发展的“从无到有”贡献重要力量;勤于学习与钻研,重视教科研,实现学校数学学科校本课程的“从无到有”,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此同时,他连续担任13年班主任工作,挽救了多名因家庭矛盾而失学的学生。
__ 武汉七一华源中学
来自未来的“魔法老师”
坚持每日30分钟“午间分享”
1989年,数学教师__踏入学校工作的第一天,就开启了30分钟“午间分享”。不论工作多么繁忙,她每天坚持与孩子们共品书香。每届新生入校后,__就会发动学生参与“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自主授课活动,数学教学材料是__准备,但授课形式和方法,由学生们自己定。从教34年,每一届新生见面会后,她都会给学生写一封信:“我来自未来,我从3年、6年、9年以后来,我可以看到你们的未来,你们会越来越好!”这封信一直鼓励着学生们,学生们说她是“来自未来的魔法老师”。
__
__,男,汉族,1976年8月生,无党派人士,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教师。他潜心研究物理教学,从物理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重演知识的发生过程,逐步形成了“问题引领式高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特色。他坚持“信任、尊重、宽容”的师生相处之道,浸入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他热心公益事业,为乡村学校送去有趣、实用、易懂的科学课,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他成立名师工作室,在多地开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引领广大教师专业成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__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他在教室架起摄像机
精心打磨每节美术课
40岁的他热爱美术、深耕美育。他努力上好每一节美术课,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为此,他总是提前做足调研,精心备课,还在教室里架起摄像机,反复回看,不断打磨。这些追求美的最佳效果的精品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他也年年被票选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他还带领团队承担美术班专业课教学,使学生无需到校外集训也能升入名校。他无比珍视和呵护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反对“速成教育”,学生在他的引领下,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__
用爱去温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__是深圳高级中学舞蹈教师,带领学生在全国和世界多场展演中荣获佳绩,培训了数千名艺术教师。从教20多年,每天清晨她陪伴孩子们一起晨练,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高妈妈”。为了这些热爱舞蹈的孩子们,她错过了自己最佳的生育期,在特区艺术教育上倾注“以舞育人”的教育深情。她说:“用爱去温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就会用爱来回报我们的社会和国家。”“爱”就是她对教育的感悟,是一个教师永恒的遵从。
__,中共党员,中小学一级教师,安乡县优秀教师,现任深柳中学八年级组年级主任,八年级语文科任教师。
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一直坚守在语文教学岗位上,热爱学生,勤于钻研,所任教班级学生成绩优异。她曾参与并主研市级课题《初中语文“四读三环”教学模式研究》。她组队参加湖南省在线集体备课大赛荣获省级奖,并多次在各级教学比武中获奖。她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在省、市级刊物上,撰写的《清明有感》《草原之夜》等10多篇文章及辅导的多篇学生作文皆在校刊《柳韵》上发表,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喜爱。她的追求是:用爱心感召情感,用智慧浇灌心灵,用知识打开科学之门,是教师最快乐的工作。
__
拄拐育人坚守三尺讲台
自1992年入职以来,中山市南朗镇云衢中学教师__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投入到教书育人中。2004年,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她仍坚持一边治病一边上班。由于大量服用激素,2007年4月她被查出左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她毅然拄着“双拐”走进课堂,一天又一天,她拄着双拐艰难地挪向三尺讲台。25年来,__未曾离开过讲台:“我只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做平凡的事。这小小的三尺讲台,承载着我儿时的梦想,承载着他人对我的关怀,也承载着我对未来的期待,是我永远坚守的岗位!”
__
__,男,汉族,1963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教师。他守护、弘扬学校的红色底蕴,常年组织“中国梦·学子行”主题活动,夯实学生理想之基、信念之基,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担当、知行合一、增长本领的人生追求。他坚守“教育的生命即生命的教育”办学理念,提出的课堂教学“境脉理论”在全省推广,推动石家庄一中与18所学校成立学科教研共同体,主持的河北省名校长工作室累计培养指导校长32名,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引领作用。他倡导“像爱自己家孩子一样爱每一位同学”,向全体学生和家长公布个人手机号码,“永远在线的手机”成为学校的闪亮名片。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__ 十堰市房县白鹤镇石堰河初级中学
10年家访千名留守儿童
“王妈妈”帮孩子走出大山
过去十年,十堰市房县白鹤镇石堰河初级中学英语教师__走进了超过1000名留守儿童家庭,成了孩子们心中的“王妈妈”。今年46岁的__已从教27年,因为自己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她深知教育改变命运的分量。每年她被安排带毕业班,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经常一家要访五六次。2022年,“__名师工作室”诞生,这是房县首个乡镇学校的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大兴“趣、实、效”之教风,形成了“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梯度训练、思想渗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困难,找王姐”成了很多年轻教师的口头禅。
__
__,女,汉族,1972年3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新区学校教师。她30年坚守班主任岗位,关爱班级每一个孩子,尤其关心单亲、离异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她形成了“智慧和情趣,灵性和活力,让笑声朗朗,让童心闪亮,让思维飞扬”的教学风格,积极探索“十新”教育改革模式,先后撰写了近百篇教育教学论文,主持参与近50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关于“六顶思考帽”的研究在全市名师工作室推广使用。她多次带领名师工作室成员送教下乡,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志愿者到大学守护校园。作为党的__代表,她通过40多场宣讲,将党的__精神带进校园、社区、企业、工厂。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