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端午节了,除了直接到超市里购买已经包好的粽子,很多人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做粽子,自己包的粽子吃起来也比较香甜。粽子也是用米做成的,它不同于我们平时所吃的米饭,该米吃起来会有些粘性,但是,有时我们自己煮的粽子却不粘,这是怎么回事呢?粽子米为什么不粘呢?
1、米的种类
不同种类的米,做出来的粽子的粘性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做粽子所用的米不是糯米,或者是质量不好的糯米,其粘性也就会不怎么好的。所以,在做粽子选择米的时候,尽量选择粘性较好的糯米。
2、浸泡时间
我们做粽子所需要的糯米,在做之前需要浸泡一段时间。糯米在浸泡的时间里,可以吸收过量的水分,从而可以使糯米细胞破裂,使糯米的粘性成分被释放出来,当粘性释放的比较彻底的话,做出来的粽子米才会体现其粘性。但是,如果糯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太短的话,就不容易使糯米细胞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其粘性就会比较差。
3、包的不紧
我们所做的粽子,里面是糯米,而糯米是用叶子包裹起来的。当粽子包裹的不紧的话,在煮的过程中,就容易将其煮散,从而就容易使其失去一定的粘性,使其粘性不好了。所以在包粽子的时候,尽可能的将其捆绳扎紧扎牢,使糯米可以紧紧的黏在一起。
4、火候不够
煮糯米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在煮粽子的时候,如果火候不够,或者是煮的时间太短的话,就不容易完全的将糯米煮熟、煮透,因此也难以将其粘性完全的展现出来。所以,在煮粽子的时候,要将火候掌握好,并且煮的时间要久点,一般不得少于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