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回避心理的原因
独生子女回避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主观因素
第一,过分自信,甚至自负。长期孤独而又优越的环境,长辈们过份的夸赞和保,使许多独生子女非常自信,有时甚至是盲目的自信,它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解决不了问题却又不愿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只好用回避的方式来掩盖。
第二,需求日益增长,而又得不到满足。从0点到最高点,是一个快速上升阶段,这时的人生需求包括生理、心理、求知等诸多内容,但外界对青年学生的不理解,使他们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青春期的冲动,渴望爆发,又没有爆发的时间和场合,回避心理便自然产生了。
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中,往往表现为两个阶段,即过分溺爱和过逃避心理分严厉。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而孩子大了,又过分严厉,不能把握恰当的度,久而久之,孩子往往封闭自己,回避现实,与家长之间形成代沟。
第二,教育呆板,管理方式单调。我们的学校教育模式化,更多地是侧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智能的开发,在传授知识中形式单一,特别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后,应试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学校办学的方向,从初中到高中,围绕中考、高考开设课程,课程内容单调,教材也多半是定理、公式,缺乏形象化内容,某些教师教学水平较低,责任心较差,课堂气氛投入缺乏活力,教师管理也多半以抓学习为主,学校生活就是学习教材,准备应考。在这种单调生活由和沉重的压力下,青年学生不断增族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得不到满足,因而厌倦学校生活,产生回避心理。
第三,社会正面教育的不得当,负面影响严重。当前的正面教育多通过伟播媒介,缺乏鲜活的身边实例,而负面现象则令学生们感受很深,腐败现象,拜金主义,污染了社会风气。加上学校教育的苍白,青年学生缺乏较高的分析能力,因而对正面的内容反感、回避,而对负面内容津津乐道。
二、逃避心理具有什么样的症状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当然,也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生物存在的两种充分的条件是:一、活着(求生);二、避免死亡(畏死)。趋利使生物习得更强的生存能力,避害使得个体的生命得到延续,进而保证了物种的延续,其中的优胜者在大自然的优胜劣汰中生存下来,并促使物种不断向高级进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恐惧死亡,维持个体的存在是生物最大的潜在驱动力,是生物最坚实的需求。人,做为一类物种也不例外,无论恐惧害怕的范围有多宽广,恐惧的最终对象 都是死亡,而人的恐惧这一心理情绪仅仅是建立在死亡上是可以肯定的。趋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行为,并体现人的每一个行为细节里。
趋利避害[1] 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就另外寻找慰籍,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
遇到矛盾冲突,不能很好的思考解决方式而采取逃避的态度。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及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时期,缺乏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面对问题与困难,往往采取逃避心理,是青年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
三、克服逃避心理的方法
1、直面挫折和困难。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如果选择了逃避,那么就意味着你没有机会去解决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了,同时也失去了让自己成长的机会,失去了上帝给你的礼物。如果不想这些都失去,那么就正视自己,正视困难和挫折,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让自己摒弃逃避心理,勇敢的去面对才是正确的做法。
2、勇于承担责任。在出现问题以及矛盾的时候,首先不要去判断到底谁错谁对了,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去解决它,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困难,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勤劳踏实的多做一些,不被外部的因素所干扰,那么到最后收益的还是自己,因为你解决困难的时候就是成长的时候。
3、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有逃避心理的人一般都是心态较为消极的,而造成消极的原因是心理压抑的东西太多了,所以适当的招人倾诉,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发泄出来,让自己能够端正心态,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迎接人生当中任何一个挫折和困难。
逃避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一味的逃避只会让你越来越懦弱,最后变的碌碌无为,如果想要你的人生便的精彩和丰富起来,那么就要积极的去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每一次的解决都是一次成长。
四、逃避心理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面对现实,适应环境。能否面对现实是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则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 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另则在能力不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
结交知己,与人为善。乐于与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是群居动物,与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苦、 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人生是美好的,与人相处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
努力工作,学会休闲。工作的最大意义不限于由此获得的物质生活的报酬,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它对个体还具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工作能表现出个人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 满足。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琐事(如写篇小文章、修理家用电器等),还是从事长期性的职业工作,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个人在团体中要得到接受和承 认并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绩便是与人比较的最好标准。我们应该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经常改换方式,或郊游、或聚会、或访友、或参观展览等等,也可参加 一些职业性的活动或社会性的活动。要使休闲风味丰富多彩,真正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获得健康的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