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注意雷雨天气外,市民还应在小暑时节注重养生。雷敏提醒大家,这个时节,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活动后容易出现气短、心慌等现象,因此,这类人群要注意行动不要过于猛烈。同时,心态要放缓,注意补充睡眠,消暑解热。在饮食上,应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多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少吃肥腻食物。
炎热天要“少动多静”
按照中医理论,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是卫兵、保卫的意思,也就是说,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一样,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一个人,只要阳气旺盛,就会百病不侵。小暑后,由于天气炎热,最好“少动多静”。一些人喜欢到大自然中踱山径、抚松竹,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劳累。其实,天热时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动升阳,但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进入高温天气,心脏排血量明显下降,各个脏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显减弱,所以患有心脏疾病的人活动后容易出现气短、心慌等现象,因此,这类人群要注意行动不要过于猛烈。
心静才能自然凉
时当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至精神失常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午休前别吃油腻食物
夏天日长夜短,天气炎热,早上鸟鸣蝉噪,夜间蚊叮蝇爬,加之暑热袭人,人们夜间入睡迟,早上醒得早,因此,晚睡早起,不仅睡眠时间短,而且睡眠质量也不高,这就更需要通过午睡来补充夜间睡眠的不足。由于中午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人的中暑大多发生在中午前后,此时若能来个午睡,放松静养一下,会降低中暑的机率,增强体力,改善机体功能。不过,睡前不要吃油腻食物,不要吃太饱,以免影响午休质量。午睡时间以半小时至一小时为宜,睡多了由于进入深睡眠,醒来后会感到很不舒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起来后适当活动一下,或用冷水洗脸,再喝上一杯水,不适感会很快消失。
多饮淡盐水防中暑
小暑时节防中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此时天气炎热,阳光强烈,容易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容易发生中暑。此外,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或是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水、钠盐和钾盐大量排出,当得不到及时补充时,同样可能中暑。
对于重体力劳动者、户外工作人员来说,应该多饮淡盐水、淡茶水(玫瑰花、绿茶、白茶、黑茶等)、矿泉水,同时服少量仁丹、常喝绿豆汤、苦瓜汤等都可预防中暑。还要多吃含钾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青菜、大葱、芹菜、绿豆芽、藕、毛豆、白萝卜、西瓜、草莓、杏、桃、李等。
辛辣食物要适量
小暑时节的饮食应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多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如鸭肉、鲫鱼、鸭蛋、虾、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薏米等。少吃肥腻的食物,如炸鸡块、红烧排骨、红焖羊肉等。同时,少吃温热食物。体质偏热的人在三伏天尤其要注意少吃温性、热性食物。这类食物主要有:羊肉、狗肉、草鱼、鲢鱼、带鱼、黄鳝,以及核桃仁、杏、樱桃、龙眼、杨梅、椰子等。辛辣食物要适量。食少量辛辣食品确实有增进食欲的作用,但是辣椒、花椒吃得过度会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此外,适当吃一些凉食或者喝一些冷饮会让人感觉身心舒适,还能起到一定的去暑降温作用。但是,这些食物不宜吃得太多。凉粉、冷粥吃得太多也很容易伤胃。而雪糕、冰砖等是用牛奶、蛋粉、糖等制作而成,不可以食用过多,否则容易导致胃肠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则收缩,诱发腹痛、腹泻等。
蔬菜水果要跟上。高温天气,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容易缺乏各种维生素。因此,可以补充西瓜、黄瓜、番茄、茄子、豆类及其制品等。也可以饮用一些鲜榨果汁,如橙汁、柠檬汁、番茄汁等,既可补充维生素,又可帮助消化、健脾开胃、提高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