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读孩子的人际关系

解读孩子的人际关系

2023-07-20 来源:乌哈旅游

一、培养孩子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8个妙招

1、让孩子学会与人沟通。

在生活中,要鼓励孩子说出他的想法、表达出他的感受,这样,当他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时,他就可以较容易的表达"可不可以让我玩玩你的玩具?"而不是粗暴的把玩具从别人手中夺过来。如果孩子学会了沟通,尽量用平静的语气与人交流想法,这回使他赢得更多的朋友。

2、培养孩子的爱好。

有一位母亲曾经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会游泳,别人就不会邀请你到游泳池去玩。"这位母亲说的很有道理。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长,就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专家认为:友谊是以共同爱好为基础的,如果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帮助他以某种爱好赢得更多的朋友。

3、让孩子养成礼貌、整洁的好习惯。

要注意让孩子在外出或者是吃饭的时候养成礼貌、整洁的好习惯,他才更容易得到别人的接纳。如果一个孩子穿着肮脏的衣服,这可能是他父母的责任,不是他的过错,但是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和别人的交往。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忽略了对孩子仪容仪表的要求。

4、让孩子学会友善的对待别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些动作是很有攻击性的,比如叫喊、皱眉以及紧握拳头等、但是有些动作却可以让人卸下防备,比如微笑、拥抱、赞赏等。对于刚刚学步的幼儿,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他可能无法适当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在与年龄相仿的人交往的时候,会做出一些笨拙甚至是粗暴的举动。年轻的父母不要对此忧心忡忡,只要多加引导,孩子会逐渐做的好一些。当然,对孩子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你不能强迫他摆出一副看上去快乐的面孔,但你可以跟他讲清楚,如果他总是愁眉苦脸的话,其他小朋友将会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5、让孩子学会赞赏别人。

告诉孩子,当别的小朋友做了件好事的时候,要由衷的赞赏别人。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还可以通过拥抱,牵手之类的友好举动表达他对小伙伴的好感。如果一个孩子能经常的以积极态度来对待别人,他就能获得社会的接受。

6、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不懂分享的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很难找到合适的伙伴。父母应首先在日常的生活中作出榜样,并创造机会让孩子尝试一下,同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要给予积极地引导,比如,当孩子和一个小朋友为了某个玩具发生争吵时,你可以启发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比如,要么两人一起玩,要么两个人轮流玩,但是一定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

7、要培养孩子的耐心。

如果是其他小朋友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时,当孩子自己喜欢的东西还不能立刻拥有时,孩子应耐心等待。不要在此时此刻比高低、争输赢,父母可帮助他逐渐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学会依次序办事。

8、要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

当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家中做游戏的时候,要给孩子讲清楚游戏的规则,以及大家为什么要遵守。在执行的时候要尽量严格,不能因为迁就孩子而破坏规则。如果孩子仅仅是为了多次取胜而多次破坏规则,这时家长要停止游戏,不能纵容孩子,滋长孩子的优越感。一旦孩子养成了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当他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也就容易用普遍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会更容易交到朋友。

二、孩子人际关系的4种类型

孩子自呱呱坠地之后,就在和他周围的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我们称这种联系为人际交往。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儿童的个性、社会性逐渐发展起来。对于学前儿童来讲,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父母(或者照顾者)和同伴。儿童和父母的关系叫亲子关系,和同伴的关系就叫做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使儿童有集体归属感。在和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孩子们在心理、生理上都处于相似的水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等的,互惠的,孩子在和同伴的游戏中获得社会交往的知识,锻炼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会遵守交往的规则,而且同伴关系使得儿童有一种集体归属感,因此和其他人的交往都不能替代和同伴的交往。孩子也非常喜欢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2个月大小的婴儿就开始对见过两三次面的其他婴儿表现出更多的触摸,12个月-24个月的婴儿就开始了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交往能力。

可是,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和同伴相处愉快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对4-6岁幼儿同伴社交类型的研究表明,幼儿的社交地位已经分化:

第一类:儿童的人际关系很好,人缘不错,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班级里有好多孩子说,这类孩子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或者最愿意和这些孩子玩,很少有孩子说不愿意和他们玩,或者讨厌他们。这类孩子是“受欢迎儿童”。

第二类:孩子在班级里的人际关系很差,在交往中常常采用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比如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抢夺玩具,推打小朋友等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友好行为较少,没人缘,同伴不乐意跟他在一起游戏、交往,这些孩子就是“被拒绝儿童”,也叫做“受排斥儿童”。

第三类:儿童的名字大家很少提到,他们既不受欢迎,也不受排斥,他们是被忽略的一群,为大多数的同伴所忽视和冷落,就叫做“受忽略儿童”。

第四类:一般型儿童。小伙伴们有的喜欢他们,有的不喜欢他们,既没有受到特别喜爱、接纳,也没有受到特别的忽视和拒绝,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一般。

这四种类型的幼儿在群体中的分布大致如下:人缘极好的受欢迎儿童在集体中占13.33%,人际关系极差的受排斥儿童占14.33%,而受忽略的儿童的比例高达19.41%,一般型的儿童占52.94%。如果这个班级有50人的话,那就是有6-7名受欢迎的儿童,有7-8名受排斥的儿童,有9-10个左右的孩子不被大家所注意。

三、影响孩子人际关系的4个关键要素

为什么儿童的人际关系也会出现这样的分类呢?是不是他们有的不喜欢和别人交往?不是的。正常的儿童是非常喜欢和同龄人呆在一起的,也渴望拥有友谊。受欢迎儿童和不受欢迎儿童的区别,不在于他们喜不喜欢交往,而在于他们的个人心理品质和社交技巧。现在有的人也称之为人际技能。西方的研究者认为,人际技巧是形成成功的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与人接触时常居主导地位,容易打动别人,能享有丰富的亲密关系,具有说服力与影响力。

丹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商》一书中引用了哈奇和加德纳有关人际技能的观点,认为人际技能的四大要素是:

(1)组织能力。这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能力,包括激发与协调组织机构中成员的能力。剧院的导演与制作人、军队指挥官及任何组织的领导者大多具备这种能力,表现在孩子身上则往往是游戏场上的带头者。

(2)协商能力。中介协商、制止冲突、善于“化干戈为玉帛”,这种人擅长于仲裁与排解纷争,适于发展外交、仲裁等事业。游戏场上,有这种能力的孩子常为同伴排难解难。

(3)人际联系能力。即对同伴所表现的移情与联系能力,这是一种发展人际关系的艺术。这样的人善解人意,适合与人合作,更是忠实的伴侣、朋友与事业伙伴。这样的孩子善于察言观色,解读他人的情感,从而受到小伙伴们的爱戴。

(4)分析能力。能很敏锐地觉察他人的情感动机与想法,易与他人建立深厚的亲密关系,心理治疗师与咨询人员正是这种能力发挥到极致的例子。

这些人际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的培养、锻炼。家长要从孩子出生之后就注意发展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后,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孤单,不知道如何主动和别人交朋友。如果不加以指导,会形成人际关系的消极循环,给孩子增添许多烦恼,入学后甚至成人阶段也会遇到人际关系问题。

四、孩子人际交往常见的6种误区

1、朋友越多越好。没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状态,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谊却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问题。能够维系较长时间的友谊,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您也不必太担心。

2、孩子大声说话就表示会交际。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关键。

3、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您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别人接受。

4、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5、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有些父母认为聪明就是学习好,他们希望孩子结交聪明”小朋友。他们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别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即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别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了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别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此外孩子还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如乞丐、流浪汉)表示应有的尊重,一个从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6、父母代替孩子交往。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比较好面子,有时会担心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