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测血压?
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自测血压是适用的。欧洲高血压学会建议,自测血压适用对象是:可疑白大褂型高血压、可疑隐蔽性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指导、老年高血压、妊娠、糖尿病、难治性高血压。所谓“白大褂型高血压”,是指有些患者特别容易紧张,放松时血压并不是太高,但是一看到医生,血压就蹭蹭往上蹿。这类患者尤其适合在家中自测血压。
在高血压发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家庭自测血压的频率和方法还是有差别的。
如果在一天内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测量血压,高压超过135,低压超过85,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患了高血压。如果患者血压时高时低,建议连续测量一个星期,每天6时~9时之间测量一次,18时~21时之间测量一次。要提醒的是,每次测量前要静坐15分钟,然后连续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为本次测量血压值。
在治疗阶段,保持每天测量两次的频率,最好绘出血压波动曲线图。每次就诊的时候,带上自己测量的数值,给医生作为开药的参考。如中途改变治疗方案,则需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来评估疗效。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血压水平降到正常水平,这时进入随访阶段。在随访阶段,如高血压控制得比较好,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或病人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血压平稳后,不提倡太频繁的测量血压。
家庭自测选用何种血压计?专家提醒说,最好用上臂式的血压计,不要用腕式血压计,因为前者更准确。
坚持自测血压有助正确治疗
在服药治疗的同时,适当监测血压状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是一种误区。目前的降压原则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患者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自己的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把结果提供给医生,便于医生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以便医生更为准确地指导患者用药。
每个人的血压波动规律都是不一样的,有了血压波动曲线图,医生的治疗可以更有针对性,比如有人凌晨血压高,这就需要临睡前服用降压药。这些年来,自测血压的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但是,有些患者没有掌握测量方法,也给自己和医生带来麻烦。“有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时间测血压,只要想起来就测,一天甚至测上几十次,其实没有必要。
最好的不如最合适的
高血压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胁。专家指出,90%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出明确的致病原因,此外还有10%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比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大动脉疾病、妊娠中毒症、颅脑疾病等,都可引发高血压。对于后者不能一味降血压,而要先治疗原发病。而对于原发性的高血压,患者要做好终身与之“战斗”的准备。
一般确诊高血压之后,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判断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及判断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程度。体检一般包括肾功能检查如尿常规等,糖代谢检查如测血糖,脂肪代谢检查如测甘油三酯等,电解质检查如血钾、钠、氯、钙等,此外还有心电图、胸片等等。
通过上述体检,医生对患者各个脏器的功能状况比较了解,才能够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选用最合适的药物。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目前多数采用多种药物小剂量联合用药的办法。降低血压的药物共有两三百种,而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最合适的药物,比如患者肝肾功能不好,医生避开对肝肾副作用大的降压药,对于患者就是合适的选择。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亿人,高血压患病率接近20%。令人担忧的是,在高血压患者中约七成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的情况,往往等到发生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意外,他们才“恍然大悟”。此外,约75%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珠江医院心内科教授李公信指出,高血压患者学会监控自己的血压,对于平稳控制血压以及预防心脑肾方面的并发症非常有用,建议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学学量血压的技巧。
警惕高血压治疗三误区
许多高血压患者对于治疗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导致血压控制情况不理想。
第一个常见误区是“降压越快越好”。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减轻症状,延缓或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除了“高血压现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需紧急降压外,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宜降得过快,一般服药后两到四周内降至正常就可以了。
第二个误区则是“降得越低越好”。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降压目标是不一样的,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否则会引发较重的不适感,甚至会诱发脑血栓形成、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意外。普通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血压《140/90mmHg,糖尿病、肾病等高危病人为血压《130/80mmHg,脑血管病后、冠心病病人为血压《130/80mmHg,老年高血压病人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
第三个误区是“血压降至正常就停药”。很多高血压病发展缓慢,病程常可达20~30年以上。如果自己觉得没症状或一两次血压正常就停止服药,容易引起血压波动。降压药都是有作用时限的,过了有效期患者没继续服药,血压会立刻反弹。而反复吃药停药,会造成血压波动加剧,反而更容易引起心脑肾的损害。
乱服降压药也会脑中风
大剂量骤然使用降压药会增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
老张半年前发现自己血压偏高,便按照身边病友的热心介绍,买了某种降压药在家服用。不料,前几天他突然出现右侧躯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征兆,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塞,而且判断是由血压控制失常所引发。
专家提醒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并非万事大吉,同样需要预防脑中风发生的可能,而且如果大剂量骤然使用降压药或多种降压药同时用,还可能增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专家表示,只有遵医嘱用药并严密监测血压才能做到降压、预防中风两不误。
血压突然降低易致脑缺血
“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聂如琼副教授表示,“在白种人群中,高血压的并发症以冠心病为主,而黄种人则以脑中风为最多。”据介绍,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病例近150万,其中76%由高血压引起。聂如琼表示,如此之高的发病相关性,主要是因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低:我国高血压病患者高达1亿之多,但其中只有50%的人知道自己血压高;接近90%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对自身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专家表示,因高血压引起的脑中风,以缺血性居多(如脑梗塞、脑血栓等),出血性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血管硬化,血管的弹性或者说变形性变差,在长期高压灌注下,血液供应相对充分,如果血压突然降低,血流下降,就容易导致脑缺血;而血流变慢,更可诱发血小板凝集,从而导致脑血栓。”由此,专家解释,降压过猛或者服用降压药不规律从而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很容易“中招”。“很多患者降压心切,大剂量使用降压药或者多管齐下,同时用几种降压药,会引起血压骤然下降,使供应大脑的血流速度放缓,从而形成缺血性脑中风。”聂如琼指出,患者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降压药、利尿剂、镇静剂等控制高血压和脑血栓的药物,以防意外发生。
反之,如果不对血压进行控制,一味任其飙升,甚至因为情绪激动等造成血压短时间内快速上升的高血压患者,也非常容易引发突然性脑出血。
平时应尽力消除中风诱因
专家指出,有效控制血压是高血压患者预防脑血管意外的不二法门。首先要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用药,治疗高血压切忌盲目用药。而且高血压患者应努力消除中风的有关诱因,如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便秘、过度劳累、用力过猛等。
其次,患者要控制血压到目标值。专家还建议,患者应实现平缓降压,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阿司匹林可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专家强调,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血压患者要树立长期服药,终身治疗的概念,切不可血压一正常,马上就断药。,目前对于高血压治疗,依然只能控制,无法治愈,所以患者应配合医生,不断努力,在良好控制血压基础上制止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