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晋朝
裴松之八岁时就通晓了《论语》《毛诗》。他博览古书,立身处世简朴。
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20岁的裴松之担任殿中将军。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裴松之的舅舅、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而未去。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不久出任员外散骑侍郎。
义熙初年(405年),裴松之作了吴兴故鄣县令,因为政绩显著,被调入京城作尚书祠部郎。在任期间,他认为民间私立的碑铭多与事实不符,由此上书朝廷分析危害,朝廷赞同,于是禁止了这种行为。
显贵于时
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率军北伐,兼任司州刺史,让裴松之作了州主簿,后又调裴松之为治中从事史。攻克洛阳后,刘裕说:“裴松之是朝廷人才,不应该长久主持边务,现召他为世子洗马,与殷景仁相同,可派人去告诉他。”在商议建立五庙的时候,裴松之认为妃子臧氏的庙乐也应该与其他四庙相同。此后,裴松之被任命为零陵内史,随后又转任国子博士。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司徒徐羡之等人被诛杀,文帝派遣特使,巡行天下,裴松之奉命出使湘州。 [7] 自湘州归来,他将所探询的吏政民情,归纳为二十四项条款上奏,议论者都称赞他。不久,裴松之升任中书侍郎和司、冀两州的大中正。文帝叫他注解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把传记聚集在一起,增加了许多新奇的内容,完成后奉给文帝。文帝看后很高兴,说:“这是不朽之作啊。”
后来裴松之出京任永嘉太守,他关爱百姓,使官民相处得颇为融洽。后又入补通直散骑常侍,仍兼任司、冀两州的大中正。不久又出任南琅琊太守。
任内去世
元嘉十四年(427年),裴松之辞官致仕,但却被朝廷任命为中散大夫,不久任国子博士,又提升为太中大夫,仍任国子博士,并接替何承天撰写国史,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写,就在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去世了,享年八十岁。
声明:本网页内容整理于互联网并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站务信箱: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