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孔丘的教学方法及现实意义

孔丘的教学方法及现实意义

2023-09-10 来源:乌哈旅游

孔丘的教学方法及现实意义

一、人物简介

孔丘,字仲尼。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二、教育思想

(一)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丘认为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即: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孔子的“庶、富、教”体现教育和经济的关系。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丘也是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二)提倡“有教无类”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所以“有教无类”体现了教育平等的理念。

(三)教学方法

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还要早。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喜《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四)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在他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的地位。“仁”被孔丘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仁最通常的意思就是“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在此基础上,孔子提出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孔丘的教学方法及现实意义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本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期间历经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但是,他不仅没有得到诸侯们的重用,甚至还差点送命。晚年时,孔子着手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办起了私学(相传孔子是最早的),招收了很多学生,据说前后有三千多人,其中出类拔萃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

《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四项。课目(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的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培养了许多人才。孔子开门授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度,突破了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化知识在民间的传播,贡献极大,汉代以后,孔子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思想也成为中国正统的思想。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例如,他主张“因材施教”,即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循循善诱,尽量发挥其长处。这种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诛少正卯。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杀了他。子贡向孔子进言道:“少正卯是鲁国的名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不恰当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比较起来还稍好一点: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而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而能动人心,第四种是记取非义、多而广博,第五种是顺应错误而认为理所当然。一般人要是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杀。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