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誉损害赔偿有限吗
侵犯公民名誉权,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而赔偿的数额依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确定。《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名誉权】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民法典》第一千条【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承担】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二、名誉侵权抗辩事由有哪些
1、正当评论:
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对可以受到公众评价的事情进行正当的评论,而涉及到对特定人言行的批评,不构成名誉侵权。
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
如媒体对违法犯罪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批评;
对他人的智力作品进行评价;
选民对被选举人发表评论;
公民检举、控告他人的违法乱纪行为等。
2、合法行为:
主要包括各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在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即使其在会议上的陈述会损害议政范围内他人的名誉,也不能构成侵害名誉权。
党政机关依据职权对自己管理的干部、职工依据一定的事实做出涉及个人品德的评价履行法律和道德上的义务。
3、受害人同意:
公民有权在法律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
所以,如果受害人在能够预见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事先同意他人为某行为,结果名誉受到损害,受害人不得请求名誉权保护。
当然,受害人的同意必须是真实的、自愿的、明示的。
并且,行为人的行为应在受害人事先同意的范围。
否则,行为就具有违法性,造成名誉损害的,构成名誉侵权。
我们可以了解到按照规定如果侵犯公民名誉权造成严重后果的话是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需要结合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等因素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