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要神化“读书”在收集资料上的效率;
靠纸质书、大部头来获取资料,对于一些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仍然是无可取代的。但无论你乐意不乐意见到,碎片化的学习方法对于大部分非专业性的领域,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习惯于海量碎片化知识的汲取和使用。
2. 资料的整理是为了用。而非囤积;
现在人脑记忆力的作用在这个时代已经被大大淡化了;甚至在10年前储存到本地的信息储备方式也已经越来越被云端取代;那些储存了“以后慢慢看”的东西,你基本不会再看。
3. 尽一切可能减少整理的工序,切忌把事情搞复杂化;
我曾经花费大量时间给文件和文件夹重命名标准化名称,事实证明这样非常没有意义。改名字的时间占用太多,时间成本超出了信息本身的收益。而且我发现,必须降低不必要的时间损耗,才能在长期保持住资料收集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我使用过的资料收集工具有:小卡片+剪报这是n多年前我小时候,学校老师让大家搞的。读书小卡片、搞剪报、书摘这些东西花费了我童年的大量时间。这些知识现在看来效率太低了,手工抄写既不能复制,又不能检索,更无法黏贴。现在就是一堆死知识,这点时间还不如用来学外语。人类几乎所有的进步本质上其实都是工具的进步,现在我只希望有一天OCR技术能帮助我复活这堆吃灰的东西。txt保存。这大概是我在win98-winxp时代用的最多的工具。那时候电脑速度又很慢。所以一般看到好文章,好资料,都是先复制黏贴到txt文件中。优点是录入和打开的速度都很快,缺点是每次都必须填写文件名,不然根本不知道自己存的东西在哪个文件里。这个问题在有了硬盘索引软件之后得到一定缓解,尤其是有了everything这个神器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