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解释: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解释: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诗词名称:《酬张少府》。本名:王维。别称:王右丞、诗佛。字号: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所处时代:唐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蒲州(今山西运城)。出生时间:701年,一说699年。去世时间:761年。主要作品:《少年行》《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主要成就:山水诗创作;开创水墨山水画派。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渔歌入浦深”的详细介绍:
一、《酬张少府》的全文 点此查看《酬张少府》的详细内容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二、注解
晚年:年老之时。
唯:亦写作“惟”,只。
好:爱好。
自顾:自念;自视。
长策:犹良计。
空知:徒然知道。
旧林: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这里比喻旧日曾经隐居的园林。
吹解带:吹着诗人宽解衣带时的闲散心情。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
君:一作“若”。
穷:不能当官。
通:能当官。
理:道理。
渔歌:隐士的歌。
浦深:河岸的深处。
三、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态度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经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原也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相贬官,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愿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闷的反映。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对于这个正直而又软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来又肯定、赞赏那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其原因所在,联系上面的分析,读者可以体会到这实际上是他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既含有消极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厌恶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非常令人舒心惬意的。“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这种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如何,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在前面四句抒写胸臆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增强了诗的形象性。从写诗的艺术技巧上来说,也是很高明的。 最后,“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驶去了。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富有韵味,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样一种妙结。
四、王维其他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积雨辋川庄作》、《竹里馆》。五、译文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人到晚年就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效国家,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迎着松林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世事如此,还问什么穷通之理,不如去听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相同朝代的诗歌
《三姑石》、《暖翠》、《赠别徐侃》、《幽恨诗》、《题贾岛墓》、《天台禅院联句》、《长恨歌》、《忆江南》、《钱塘湖春行》、《暮江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