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过年习俗是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6 01:58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3:27

宜昌过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宜昌有个龙泉镇。那儿姓周的家族提前一天过年。其它姓正常。三十早上吃点“元宝”---也就是煮的汤圆加鸡蛋。上午十点多贴春联。把团年饭摆好后,把家里的长辈请过来,一家人团年,开饭之前放鞭炮。长辈就给列祖列宗敬酒茶饭。过后全家人才上桌吃饭。下午就会去给祖宗送灯(也就是烧纸钱,坟前点个灯,跪下磕头,求祖上保佑,再放鞭炮就行),当天及初一的垃圾是不能往外倒的,收好了初二才倒。另外,要说吉利话,如吃完饭不能说吃完了,要说吃圆了;睡觉要说挖金子银子去了等等。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看晚会。初一到最近的叔伯家拜年,初二有岳父母的就是走丈人(给岳父母拜年),没有的就按亲疏远近拜年。宜昌的春节民俗活动有:赏腊梅、踏水车、玩泥巴等。不知能否达到你的满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4:45

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6:20

当阳农业生产习俗 
水稻是本县主要农产品,麦,豆类较次,故历来重视水稻生产。在水田较多地区,对水稻生长、收获的各个季节,形成许多传统习俗。
(1) 播种插秧季节
清明前后,整育秧田。本地称整秧脚田。撒谷种,是农民一年生活的希望,要选择“黄道吉日”。浸种后,先敬“土地公公”,再播种。有些地方用麦杆扎土地神像插于田角,中间横一根4尺多长的竹杆,一端夹上黄裱纸或钱纸,求神保佑秧苗肥壮。此习俗在农业合作化后逐渐消失。
插秧,是农家大喜的日子。旧时有“栽秧酒、割谷饭,行脚过路有一餐”的说法。这段时间,女儿要回娘家,亲戚也可串门,讲究吃喝,参加插秧的人,从早到晚招待7餐(一般是小康农家),分早茶、早餐、喝小酒、中餐、么中、晚餐、宵夜等。富裕农户还在每人面前放两条干鱼或两个盐蛋,让串工、帮工者带回家。
插秧时,不分长辈、晚辈,可以互相嬉闹,所谓“栽秧田里无老少”,以捉弄对方为目的。例如,遇栽秧速度慢的,速度较快者边栽边围,用秧苗将其围在中间,谓之“装口袋”,被围者须将“口袋”里的秧田栽完才能出田,以示惩罚。兴唱栽秧歌,1人领唱众人合。
(2) 稻田培管季节
除草,本地俗称扯秧草。参加除草的人数不等,多则五六十人,少则二三十人。如风调雨顺,富裕农户或自筹,或邻里相贺,请一班乐鼓手,来一台“扯草锣鼓”(本县民间套曲)。演唱者六七人,击鼓者领唱,敲锣者帮腔,加上扯草人的吆喝声,甚是热闹,数里外可闻。
晚清、*时期,稻田以人踏龙骨车取水,辅以戽水桶。若久旱不雨,则求“龙王爷”降雨抗旱,谓之“求雨”。此项活动,或一村,或数村联合,或由宗族,房头组织。“求雨’’时,请道士做斋,然后抬一“狗老爷”游乡。所到之处,各家各户要向‘‘狗老爷”泼水。狗被浇得汪汪叫,人被淋得周身湿,围观者哈哈大笑,意在取笑“狗老爷”,以引来倾盆大雨。*33年(1944年),天太早,日伪*傅作楫召集僧人设坛,诵经祈祷,大做“法事”,持续3天,每天抬“狗老爷”从县城游到农村,大旱依旧,粮食歉收。上述陋习,新中国建立后即逐渐消失。60年代后,农业用水已被电力、机械排灌代替人工取水。
(3) 稻谷收获季节
稻谷收割前,贫困农户眼看丰收在望,苦于家中断炊,只得将未成熟的稻谷卖出,谓之“卖青苗”,又叫“卖望乡”,其价格极为低廉。若遇粮商、富户趁机压仇一石“青苗’’往往低于市价一倍,超过高利贷者的盘剥。此习俗也流行于禾田地区。新中国建立后,买卖青苗的恶习已杜绝。
割谷时,富裕农户讲究吃喝,席面丰盛。“割谷饭”仅餐次少于“栽秧酒”。1954年后,农业生产合作化,此习俗消失。80年代,农业五包到户,割谷时亲朋好友自愿组合,“割谷饭”逐年兴起,吃喝之风更盛。在收割过程中,有的工序采用表示吉祥如意、和气生财的特定代用名词。如:每户割头块田的头一把谷,谓之“开镰”;捆草头,挑草头,统称“抢黄粮”;脱粒叫“抢场”等。挑草头时,无论远近,中途不能歇担,因此要选用年富力强者挑谷,保证颗粒归仓。挑草头者一路小跑,你追我赶,唿哨声声。稻谷晒干,扬净入仓后,无论木板仓、砖仓、篾囤,均贴上用红纸书写“陈仓满囤”,“五谷丰登”的条幅或斗方。

当阳手工业习俗 

旧时,本县手工业者人数不多,行业不少。多数分散居住在农村,各有行艺地盘,相互V能侵占。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被贬称为“九佬十八匠”。*时期,各行业组织同业公会,又称“帮会”,以争取在社会上的微弱地位。手工艺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于农业、商业,各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较昔遍的共同习俗有以下两种:
(1) 拜师学艺
旧时,手工艺人自持一技之长,营生。开店设铺者少,流动经营或帮工者居多。走乡串户,俗称“做上工”,东家除供吃喝外,另付工钱,故有“天干饿不死手艺人”之说。特定的营生条件,形成“艺不轻传”的习俗。传艺条件苛刻,学艺甚为艰难。若有独特技艺,只能家传,不传外姓人。有的家传则规定传男不传女,此谓“门第师”。
*时期,拜师学艺要先求师,即请亲朋好友从中说合,征得同意后,才能认师。认师时,由学艺人的家长置办酒席,请师傅到家,由中间人作陪,议订学艺条件,然后到师傅家里拜师:向行业宗师牌位行大礼,再拜师傅,最后拜师娘。一日之师,终身之父,师徒如父子,对师傅的子女以兄妹相称。从师3年,师傅一般只管吃穿,不给工钱。
参师在一些手工行业中较为流行。所谓参师,即学徒期满后,随师傅在外做工1年,取工钱的部分,其余留给师傅,以表达教诲之恩。也有原有一点手艺的人再去从师学艺的称为参师。
(2) 行业祭祀
晚清、*时期,本县境内的手工行业,每年均有祭祀之规。县城的鲁班庙、张飞庙,均是聚会祭祀地点。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宗师,木瓦工敬鲁班,缝纫工敬轩辕,金银铜铁锡敬太上老君,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爷。每年一度聚合,先祭宗师,再设酒宴豪饮一顿。本行业成员之间,或行业之间在年内发生的纠纷,可在此时得到解决。初开张者,须向与会者说明,征得同业人员的支持。*时期,以行业为基础形成各类同业公会,“祭祀”内容增多,如调整工价,或对当时的苛捐杂税提出异议等等。这种民间自发组织一直延续到当阳以后。

当阳岁时节令习俗 
春 节

俗称过年。大年三十早上,家家张贴春联,户户置办美酒佳肴,准备团年。团年前先祭土地,祭祖先亡灵,希望土地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先人神灵保佑全家康健,同时表达后辈对已故先人的孝敬之情。中午时分,燃放鞭炮,合家聚餐,即为“团年”。晚上,全家围坐火盆旁,叙家常,直至深夜,鞭炮齐鸣,辞旧迎新。此为“守岁”。正月初一,五鼓时分“出天行”,其时内外灯火通明,堂上拜“天地君亲师位”,室外拜“财神”、“喜神”。然后儿孙拜父母尊长,谓之“拜年”。长者赠给儿孙“压岁钱”。当阳习俗: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初四拜朋友。现在,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废。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时兴春节举办“迎新春团拜会”。居民则注重合家团聚,拜亲访友。

元宵节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俗称“过小年”。当阳传统习俗:“三十的久十五的灯”。晚上家家户户彩灯通明,县城的“灯展”,乡村的龙灯,还有狮子舞、采莲船,高跷、蚌壳精,皮影子戏外加请八仙,热闹非常,丰富多彩。这天,每家必备糯米汤元、元宵团子,意为合家团圆,美满幸福。因此,也是青年男女择偶的良好时光。

旧时,本县乡村有在元宵节晚上“赶毛狗”的习俗。白天各家备好干柴、柏树枝、竹子等,在房侧高地搭起“毛狗棚”,晚上放火烧棚,鞭炮齐放,众*声吆喝,村村遥相呼应,此起彼落。“赶毛狗”,意在驱逐一切灾祸,“毛狗”即“灾祸”。

清明节

城乡盛行踏青上坟,各家用彩纸做成各式纸幡 ,系于小竹竿上,称为“清明吊”’携带祭品赴亲人坟前祭扫。

端午节

当阳民间习惯过三个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十五为大端阳,二十五是末端阳。十五这天,家家户户采艾蒿挂于门侧;包粽子,煮盐蛋,配制雄黄酒,意在镇邪压魔,免除灾祸。龙舟竞赛,原是楚地人民怀念屈原之举,在当阳沿袭至今。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月半节”。又称“鬼节”。俗话说:“年小月半九神鬼也歇三日驾”。届时,出嫁女纷纷归宁省亲,过月半。有“七月初一鬼门开”之说,家家烧纸钱,奠水酒,接新旧亡人回来过节,祭祖先及孤魂野鬼。新中国建立后,这些旧俗逐渐被淡忘。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有“开天门”之说。其时,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晚上全家老幼聚集门前庭院赏月。传说谁有幸看见月亮开花,便可多子多福。乡村有“摸秋”的习俗,晚上三五成群,外出偷摘他人瓜果。如果摸得南瓜就象征“得男”,将其系上彩红,送往无于之家,祝人早生贵子。被盗的人不仅不怪,且以能*之美为乐。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谓之重阳节。城乡居民依俗例而缸置米酒于自家门前,任人品赏。其酒名为“缸面子酒”。斯时,亲朋邀约饮宴,或怀亲思远,或互道祝辞,或咏诗放歌。现今重阳节,已定为“老年节”。每逢节至,老人们或聚会或赏菊,尽享天伦之乐。
新中国建立后,当阳人民重视法定纪念日:三月八日妇女节,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五月一日国际劳动节;五月四日青年节,六月一BJL童节;七月一日中国*党成立纪念日;八月一日建军节;十月一日国庆节等。

宜都民俗:十碗八扣 
十碗八扣

宜都市农家款待客人的方式,一般以猪肉或羊肉“烧锅儿”,配三、五碗小菜。重大喜庆节日款待贵宾,采用“十碗八扣”,第一碗是“头子碗”,肉糕垫粉条和黄花,这是不用盖碗的,最后一碗是虾米肉丝汤,其余八碗均先用盖碗(比大碗小)在碗内涂上油,将食物、佐料放进,上格子蒸熟,然后以大碗扣上反转过来,拆去盖碗,其菜形制一样,表面光滑。上菜时按顺序一碗一碗的上。每上第一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一声“大炮手”——,长长的拖腔直到席前,随之鸣炮,响匠吹起欢快的“菜调子”,东主前来敬酒。客人边吃,边上菜。接出第二碗,端大盘子的人高喊“顺——”,“菜调子”又吹起。直到上第十碗,大盘子一声“齐——”后,响匠便吹“下席调”,客人饭就吃完了。客人坐席的席位上下左右,各分大小。十碗菜在桌上陈放也有规矩,或摆“四角扳爪”或摆“三元及第”。除十碗菜以外,上下还要配腌菜碟二个,以为客人解酒解腻,这是长阳土家地区最隆重的筵席。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