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有什么风俗习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05 18:01

我来回答

8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19:31

1.守岁

在岁末午夜捣乱的怪兽变成了“夕”,一位叫做“七郎”的勇敢猎人决心除掉它,最终在猎狗的帮助下射杀了怪兽。此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

2.贴对联、窗花、年画

除夕的白天,人们开始准备做年夜饭的食材、布置自己的家,将春联、窗花、年画依次贴好,窗户、门楣还要贴上福字,甚至家里的水缸、粮食囤都得贴。有的人家会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到”。

3.祭祖

除夕还有一项重要仪式,就是祭祖,其形式各不相同。人们多半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表示慎终追远之意。很多地方,“小年”时送到天上去“言好事”的灶王爷,也需在除夕“迎回来”。

4.吃年夜饭

在各项年俗中,年夜饭是重头戏:热菜、凉菜、美酒……年夜饭多半是本地家常菜,南北略有不同,比如北方一般吃饺子,南方不少地方则会吃年糕。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蕴,吃年糕则是象征“年高”,期盼来年过得更好。

不管南方北方,年夜饭的席面上基本都会有鱼。从熏鱼、腊鱼,再到清蒸鱼、红烧鱼不一而足,取的则是“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好彩头。

扩展资料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人民网-除夕内涵如此丰富,怎么能只知道吃饺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0:49

除夕夜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而此时也是让孩子了解传统春节,接受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
这天晚上一家人要做三件事情:祭祀、吃年夜饭、守岁。
祭祀
即祭祖,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这时我们会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这个传统活动对孩子来说非常有意义。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孩子对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还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长辈。
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5 22:23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回答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爆竹是除夕夜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传说怪兽“夕”最怕爆竹的响声,我们的先人就是用爆竹驱走了怪兽的。如今,冉犯爆竹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还有驱散穷气和晦气的作用,响声也代表了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因此,在除夕这天是一定要点爆竹的。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关于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由于意义重大,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吃年糕和饺子”。传统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即腊八节)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张罗过年需要的各种食物了。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古代除夕有什么风俗习惯

古代除夕的风俗习惯

消夜果

除夕夜阖家团聚,为了打发晚上闲暇时光,宋代时,很多人家都要准备一些消夜食品,也叫消夜果,如《梦粱录》一书有描述宫廷内消夜果的场景,其言: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消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蜜酥、小鲍螺酥、市糕、五色萁豆、炒槌栗、银杏等品,及排小巧玩具头儿、牌儿、帖儿。供宫中皇子、女眷玩耍、食用。而在普通百姓家中,虽不能如宫中丰盛,但也极尽所能,准备消夜果,力保年节顺心。

小儿卖痴呆

按宋代人的风俗,在除夕夜天将亮前,要进行一项所谓小儿卖痴呆的活动。南宋诗人范成大《卖痴呆词》就有描述: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二物与人谁独无?就中吴依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提问谢谢你

回答不用客气很高兴能为你服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0:15

除夕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十二月大为三十日,十二月小为廿九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或二九暝、三十暝(闽南语)。
吃团年饭,放鞭炮等为一般常见的习俗。(现在中国*的民众还有**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习惯)传统上,在除夕当天的下午要在门边贴上新的春联。
团年饭又称年夜饭,因为正值冬天,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一些汉语方言中“鱼”和“馀”同音,有年年有馀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
年夜饭之后,家中的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因为是用红色的信封袋装,故又称红包,中国古代也有用红线将一百个铜钱串成一串,表示长命百岁。岁与祟同音,压岁钱的涵意就是希望能*邪祟,年年平安,晚辈会在除夕夜当天入睡时将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2:23

北方的除夕白天要贴春联,晚上吃团圆饭,吃饺子,零点放鞭炮。

我是一个北方人,就介绍一下北方的习俗吧,通常我们会上午一家人在一起贴春联,寓意着一家人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祈求年年有余,新年顺利。

中午或者晚上一家祖孙三代在一起吃团圆饭,寓意团团圆圆,一家人幸福安康,而且还要吃肉馅饺子,寓意*、丰收。而南方则喜欢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

零点放鞭炮应该是全国各地都有的习俗,在古代是为了驱赶年兽,现在更是一种期盼,祈求来年顺顺利利,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4:47

除夕的习俗
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点灯笼、守岁等。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吃年夜饭:年夜饭在除夕夜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往后就要离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岁”。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点灯笼:除夕夜各家各户都要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春节期间要彻夜通明。从大年三十一直亮到元宵节,寓意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天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岁,达旦不眠,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07:29

在春节中,“除夕”是重要的一天,因为它是岁末,一年的最后一天。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了许多过“除夕”夜的习俗。

  “除夕的来历”。农历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古人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夕被除掉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的习俗
  “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爆竹是除夕夜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传说怪兽“夕”最怕爆竹的响声,我们的先人就是用爆竹驱走了怪兽的。如今,冉犯爆竹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还有驱散穷气和晦气的作用,响声也代表了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有声有色,红红火火。因此,在除夕这天是一定要点爆竹的。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关于守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由于意义重大,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即现在的午夜子时,在新旧交替的这个时刻,还要燃放爆竹,以示庆祝。

  “吃年糕和饺子”。传统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即腊八节)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张罗过年需要的各种食物了。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包饺子”。吃饺子是北方传统的过年方式。春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海鲜、蛋和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06 10:27

  通常南北地域的不同习俗上略有不同,但是大方向上都是一致的,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风俗习惯。
除夕风俗习惯1、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
  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除夕风俗习惯2、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
  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除夕风俗习惯3、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除夕风俗习惯4、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
  除夕风俗习惯5、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
  除夕风俗习惯6、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除夕风俗习惯7、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除夕风俗习惯8、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除夕风俗习惯9、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
  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除夕风俗习惯10、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