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狮子的起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1 10:12

我来回答

9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1 11:42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

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舞南狮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传说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扩展资料: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

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1 13:00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於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著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於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於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於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著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著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裏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1 14:34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舞狮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徵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於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 狮
“南狮”表演 舞南狮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传说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由於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它重大活动裏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culture.org:81/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0595.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1 16:26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於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著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於刘宋的军队,后来传人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於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於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著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著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裏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1 18:34

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我国民间都盛行舞狮。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几个大狮子欢腾跳跃,平添了许多节日的喜庆、热闹气氛。舞狮子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有关狮子舞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象人”就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由此可见,至迟三国时已有狮子舞了。南北朝时,民间也流行狮子舞。

到了唐朝,狮子舞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称为“太平乐”,又叫“五方狮子舞”。当时的狮子舞,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的《东京梦录》记载说,有的佛寺在节日开狮子会,僧人坐在狮子上做法事、讲经以招来游人。明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介绍了浙江灯节时,大街小巷,锣鼓声声,处处有人围簇观看狮子舞的盛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1 20:58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舞狮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舞在旧时称“太平乐”,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狮艺在当时已成为过年过节、行香走会中的必备节目。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十万之多。魏武帝令胡人献舞娱乐。胡人以木雕兽头,两大五小,披兽衣,集八音乐,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武帝龙心大悦,赐名“北魏瑞狮”,恩准俘虏回国。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 狮
“南狮”表演 舞南狮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传说之一是在清代(公元14~191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由于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它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1 23:40

舞狮起源:
中国舞狮相传起源於南北朝以至唐朝。另一种说法是由中东传进,又名(金毛吼)!认为是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伊朗与我国通过经济的来往,依朗大使把狮子等动物经过运输丝绸之路而进贡到中国,后来人们把狮子的形像逐步加工及艺术化,而舞狮先是在皇宫内院,继而流传到民间。唯当时并不普遍风行,及至明末清初,因民间有反清复明组织,志士们因集结与携带之方便,遂风行一时。
汉代宫廷模仿狮子的形象及动作,创作出「舞狮」的艺术。的舞狮,传入的时间大约在清初逄年过节人们在锣鼓声中耍起彩球,舞起狮子,欢庆节日,并期望来年五谷丰收,国泰民安。而这年青人的后代,还把狮子舞搬到舞台上表演,使舞狮成为一种娱乐节目,并逐渐流传到全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2:38

狮,又称百兽之王。据考证,我国舞狮活动始于三国。汉代时狮子从外国传入我国,一百多年后出现舞狮活动。南北朝以后,舞狮活动逐渐盛行起来。杨炫元(各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的话。隋朝薛道衡诗中也有「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狮子弄斑足,巨象垂长鼻」的描写。唐(立部伎)伎的(太平乐)也称(五方狮子舞)。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诗写道:「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面为头狮做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百双耳。」宋画(百子嬉春图),绘两个儿童,一个从狮子口中伸出半个脸蛋,另一各藏于狷皮后部,只露出两只脚。师前一个儿童执绳子,回头牵引狮子。旁边还有三个儿童,手中各执着旗子和圆球,样子像是要去逗引狮子。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关于舞狮的记载也更多了。
舞狮,在历史上曾带有宗教色彩,因为佛经上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具有镇邪的本领。那时佛教和道教斗争激烈,结局是佛胜道败,本来西汉时舞狮盛行,因佛教斗胜了道教,而狮子是菩萨的坐骑,老虎相传是张天师的坐骑,舞虎便渐消声迹,舞狮日趋盛行。舞狮对活跃名间文化生活,锻炼身体,具有极大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2 05:52

源自宫廷,由于皇帝喜欢幼年狮子狗的动作,要求艺人穿上狮子皮模仿幼年狮子狗动作,或者前伏后翘,或者摇头单抬手,或者弓背侧行,都是狮子犬幼犬的典型动作,加上长毛宽矮的体态更是活灵活现的大只幼年狮子犬。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宫廷狮子犬存在皇宫中的真实性,以及狮子犬品相最佳的应该是金*。可惜为了避祸斩尽杀绝,金*已经没有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