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0:1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8:18
在中国古代的多妻制社会中,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核心的制度,规定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享有优先的继承权。这一制度起源于商末,正式确立于周初,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祭祀和皇位传承中,强调正统相承的重要性,只有正统继承者才能确保礼仪的正确性和国家的统一。
华夏王朝遵循正统,强调华夏礼仪和春秋大义,与非正统的夷狄和篡位者形成对比。《春秋》中的记载明确指出,华夏权力应掌握在华夏人手中。汉代班固称帝为正统,唐朝裴铏描述了秦朝连续九代的正统传承。欧阳修强调,拥有天下并统一四方才称为正统。明朝时期,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正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正统地位,从1436年至1449年,共持续14年。
在学术、党派等领域,正统也指代一脉相承的嫡系或主流学说,如陆游期望杨廷秀能延续国家的栋梁之才,姚华认为《诗》《书》的传统是文章的正统。同时,正统还被用于评价艺术理论,如瞿秋白指出的普列哈诺夫正统理论曾被质疑为错误。
总的来说,正统不仅涉及皇室传承,也包括文化和学术的连续性,是维系传统和权威的重要标志。
正统,出自儒教圣经《春秋》一书,又称法统、道统、礼仪之统,意思是以宗周为正,尊先王法五帝,为天下一统。《汉书》曰:“《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宗周包括血统上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周礼和春秋大义是衡量正统的标准,中原王朝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统,还往往标榜本朝皇帝先祖是五帝感生,以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合法性。对正统的追求称为拨乱反正、尊王攘夷。儒家学派争夺正统之名,有“尧、舜、汤、文王、孔子、孟子、子思、曾子”为儒家正统,因此正统又指学派一脉相传的嫡系。正统也是明英宗在位的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