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3分钟前
摘要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经验。方法:自2001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血管外科采用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84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0岁。结果:84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或成功(包括8例动脉瘤破裂急诊腔内修复术)。应用分叉支架77例,直型支架7例,其中包括开窗支架2例。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亡率2.4),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塞和感染性休克。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动脉瘤解剖形态适应征的掌握、操作技术、并发症的处理以及伴随疾病的治疗是关键。
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从传统手术发展到腔内治疗,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技术的进步和腹膜支架材料的不断更新,腔内治疗已经在全国得到迅速发展。
血管外科于2001.9至2008.12,采用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腹主动脉瘤84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采用血管腔内修复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84例,男性7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70岁(28-83岁),其中真性动脉瘤65例,平均年龄72岁(46-83岁);假性动脉瘤19例,平均年龄46岁(28-77岁);真性动脉瘤病因均为动脉硬化;在19例假性动脉瘤中,病因为白塞氏病11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2例,感染性动脉瘤3例,不明原因3例。84例中因动脉瘤破裂行急诊腔内治疗8例,其中包括真性动脉瘤破裂4例,假性动脉瘤破裂4例。
2、腔内治疗:
本组84例行动脉瘤腔内修复均获成功。选择的覆膜支架为:分叉型主动脉支架77例,直型支架7例。双侧髂动脉覆盖5例(5.9)。
术中内漏:术中发现即刻内漏25例(占29.7%),其中I型内漏18例(近端14例,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远端髂腿反流4例, 2例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接延长髂腿);II型内漏2例,未予处理;III型内漏5例,经扩张后内漏消失。
3、术后并发症:术后髂动脉血栓1例(1.2),经取栓后血流恢复;术后即刻截瘫1例(1.2),经治疗后双下肢肌力和排便功能恢复,但残留排尿功能障碍。术后并发肺内感染2例(2.4%),1例治愈,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发急性心肌梗塞2例(2.4%),其中1例治愈,1例因大面积心梗并发心衰死亡;术后造影剂肾病需要临时血滤1例(1.2%),经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术后伤口血肿3例(3.6%),保守治疗后好转。
术后30天内死亡2例(死亡率2.4),分别死于急性心肌梗塞和感染性休克。
4、随访:本组术后经门诊或电话随访,有效随访69例,随访率84.1(69/82),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5年,平均28个月。在随访中,1例因肺癌死亡;1例髂腿连接处内漏行二次支架植入获得成功。5例双侧髂内动脉封闭患者中,臀部间歇性跛行3例,其中1例症状较重行髂内动脉旁路重建,2例保守治疗缓解;3例感染性动脉瘤中, 2例感染性动脉瘤复发并破裂大出血死亡,1例治愈;11例白塞氏患者中,1例失访,2例再发假性动脉瘤,其中1例再行支架植入获得成功,1例因再发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
讨论
腹主动脉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因此对于较大的动脉瘤应当以外科治疗为主(一般以动脉瘤直径大于或等于5cm作为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标准)。目前腹主动脉瘤的开放手术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有经验的医疗中心手术死亡率可以降到5以下,但由于腹主动脉瘤患者多为老年,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疾病和各种伴随疾病,手术风险较大,而且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是一项较新的治疗技术,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在EVAR的临床研究中,将1082例腹主动脉瘤(直径5.5cm)患者,随机分为腔内治疗组和传统开腹手术组,结果发现腔内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30天死亡率分别为1.7和4.7(p5cm)患者,随机分配进行开刀和支架组,结果发现,30天的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率,支架组4.7,手术组9.8,而2年总的死亡率分别为10.3和10.4,两项研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EVAR对于患者的益处更多的体现在围手术期,使病人痛苦小,恢复快,生活质量优于开腹手术组,但对于远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这主要与病人自身的动脉硬化性疾病和各种伴随疾病有关。
近年来EVAR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经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治疗技术,覆膜支架产品的更新也是促进EVAR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处理上是确保EVAR治疗成功的关键:
1、适合的支架锚定区
一般认为,近端瘤颈的锚定区长度至少应当R1.5cm,远端锚定区长度至少应当R1.0cm,这是确保手术成功和关键。适合的锚定区可以使覆膜支架牢固贴合于主动脉壁,避免近期或远期I型内漏的发生,达到经腔内修复的目的。近年来,对于近端瘤颈过短、累及肾动脉或内脏动脉的动脉瘤,可以采取开窗技术,或利用带分支的支架行腔内修复,或采取腔内修复结合动脉旁路的联合(杂交)技术,但都是处于临床探索阶段。本组有2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瘤颈很短,累及肾动脉,分别采用一侧和双侧开窗技术获得成功。有文献报道,对于直径4-5.5cm的小动脉瘤,通常具有较好的解剖形态,腔内修复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应当在对病人进行全身合理评估的前提下,尽早实行腔内治疗,可以收到理想治疗效果,可以避免因瘤体范围扩大,瘤颈变短而失去腔内治疗机会。
2、瘤颈角度与钙化的影响
瘤颈角度过大会影响支架的稳定性,容易导致腔内修复失败,特别是当瘤颈既有钙化又有成角较大时,不适合进行腔内修复。一般认为,近端瘤颈角R60度时,不宜进行腔内修复。少数成角大于60度甚至接近90度时,只要有足够长度的瘤颈,也可疑尝试行腔内修复,但需要有转手术作为后备措施。另外,瘤颈的形态不规则、钙化、锥形、附壁血栓等也都是影响覆膜支架稳定性和引起内漏的原因,需要在选择病例时充分考虑综合判断。
3、内漏的预防和处理
主动脉腔内治疗的内漏通常分为4种类型:I型内漏:覆膜支架近端或远端的漏血; II型内漏:血液经肠系膜下动脉、腰动脉等侧枝的返流; III型内漏:由支架连接处的漏血;IV型内漏:支架覆膜本身的渗漏或覆膜孔隙的漏血等。通常I型和III型内漏容易导致腔内修复失败,需要积极处理;而II型内漏多数可以自愈;对于IV型内漏,一般随着瘤腔内的压力的平衡、覆膜孔隙血小板的聚集等均可以很快闭合。本组在支架置入时即刻造影发现内漏发生率为29.7,其中近端内漏与瘤颈的钙化、形态不规则和覆膜支架贴合不牢等因素有关,经球囊扩张贴合后内漏消失;远端内漏与瘤颈过短、术中血管阻断、反流压力高等因素有关,经过球囊扩张和接入延长腿至髂外地面后,内漏消失。
4、血栓的预防和处理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通常很少发生支架内血栓。当髂动脉成角或扭曲严重、支架髂腿的结构设计上缺少侧面抗折支撑时,容易发生支架髂腿打折导致血流缓慢或中断,继发血栓形成。本组有1例即由于髂总动脉成角,在支架释放造影时,由于超硬导丝在支架内的临时性支撑作用,髂腿打折不明显,血流通畅,而当撤出导丝后,因该支架髂腿在设计上没有侧面抗折设计(俗称没有背筋),支架髂腿很快打折造成髂动脉闭塞,再次置入导丝并尝试用球囊扩张无效,而改用球扩支架植入获得成功。因此对于髂动脉扭曲或成角明显的病例应当选取带有背筋的髂腿,可以避免因髂腿打折造成的狭窄或闭塞。
5、关于髂内动脉封闭的问题
原则上至少应当保留一侧髂内动脉供血,以免发生臀部和盆腔缺血。但对于动脉瘤累及双侧髂动脉而病人难以承受开腹动脉瘤手术时,可以在封闭髂内动脉同时行一侧髂内动脉重建,本组有5例一期行髂内动脉覆盖,术后没有急性盆腔或肠道缺血,3例有臀部间歇性行,其中1例症状较重行二期髂内地面重建,其余保守治疗症状逐渐缓解。有文献报道,双侧髂内动脉一期覆盖后没有急性肠道或盆腔缺血坏死发生,臀部间歇性跛行发生率为31,对于必须一期进行双侧髂内动脉覆盖的患者,术后应当密切观察症状,必要时再行二期髂内动脉重建。
6、假性动脉瘤的处理原则
假性动脉瘤临床比较少见,但危险性较大,病人伴有明显的疼痛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破裂。在本组19例假性动脉瘤中,有11例为白塞氏病引起。白塞氏病假性动脉瘤临床并不多见,一直是临床治疗难题,原因是容易复发。对于白塞氏病假性动脉瘤治疗的关键不仅在于腔内修复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于白塞氏病的免疫治疗。本组11例均同时采取免疫治疗,有2例因自行停止用药导致假性动脉瘤复发,其中1例经二次腔内修复,1例因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失访。本组死亡的2例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均为急诊手术,术前没有经过有效的抗菌素治疗,虽然经过覆膜支架植入抢救了病人生命,但术后抗感染时间不足,均在术后2-3个月因感染复发导致动脉瘤破裂死亡。对于另外1例感染性动脉瘤,在处理上我们进行了严格的准备,采取了特殊的处理方法,即术前严格抗菌素治疗经过6周(根据血培养选择抗菌素);术中将覆膜支架输送鞘管内注入抗菌素浸泡;术中经肱动脉插管,置一根单弯导管于瘤腔内,经股动脉植入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当覆膜支架封闭瘤腔后经导管想瘤腔内注入高浓度敏感抗菌素;术后坚持抗感染治疗4周后口服抗菌素维持,目前已经随诊8个月,恢复良好,无复发。因此,对于感染性动脉瘤,在处理上常常需要个体化措施,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
总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特别是为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的高危患者提供了治疗机遇,目前已经成为腹主动脉瘤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治疗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适应症的掌握、操作技术与技巧、并发症的处理以及伴随疾病的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