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2: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11:07
我一直很认同一个观点:知识不再改变命运,思维方式才是。
在这个时代,知识越来越贬值,想要了解什么信息,搜索一下就知道了,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才真正决定他未来能够走多远,个人财富能达到多少高度。
拥有高阶思维的人,凡事拎得清又看得开,有更高维的视野和格局。
做事情,能抓主线;看问题,能戳本质。
不论遇到什么,都有办法去解决,即便没有办法,也能用更轻盈的心态,泰然处之。
拥有高阶思维的人,也更受欢迎。
他们有着跳脱普通人思维桎梏不同的视角和观点、聚会时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这样的人,不论走到哪,都是人群中的焦点。
转行会不会穷三年?靠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年轻人有三大焦虑:
前途总是迷茫的,
情感总是有问题的,
钱总是赚不够的。
这三点是我们思维意识层面,挥之不去的桎梏。
小时候总有人告诉我们要循规蹈矩,通过读书突破阶层壁垒,可是往往阴差阳错,当我们终于攒够了一笔钱鼓起勇气追求自由的人生,一个选择,却再次让人生际遇,走向不同轨迹。
同样是转行,有的人从此平步青云,有的人却一落千丈,产生云泥之别,而更多的人是不敢踏出舒适区,浑浑噩噩一辈子。
就说我这位朋友,30岁之前一直怀揣着实现财富自由的野心,大学毕业就在国内一家知名通信运营公司做到了运营总监的位置,年年升职加薪、在北京有车有房、工作轻松、家庭美满。
他的前半生,简直活出了别人的好几辈子,成为了世俗眼里成功人士的标配。
可是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书中所说,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他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呐喊——这份工作并不是我喜欢的。
这种想法像一根根深蒂固的肉刺,大部分时候不会有知觉,但每当他孤独的时候,就会冒出来刺痛他一下。
30岁那年,他再也不想甘于平庸,要突破现状,可是他面临着跟许多人一样转行期的困惑:
我是不是必须找一条对的(赚钱)赛道才能开始行动?我想靠兴趣赚钱,可是一旦用兴趣来赚钱,会不会扼杀掉兴趣,丧失了事业发展期?我性格比较内向,搞不好人际关系,跳槽了工作也不一定发展的好啊!转行究竟会不会穷三年?
事实上,并没有。
在他请教了一位大学老师之后终于明白,想得到怎样的生活,就得突破怎样的思维桎梏。
这种纠结的心理矛盾正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叫做:“有—做—是”的have-do-be 的模式,比如,“我有做项目管理的能力,我就去做项目管理,我就是一个项目经理”。
可是这种思维模式会困住我们,因为当你先想到“有”(have)的时候,你的头脑马上呈现的其实是“没有”:我现在还没有项目管理的能力。
于是,后续的“做”(do)和“是”(be)就不会出现了。
所以,你才发现你很难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实际上,如果我们换种思维,事情就会发生变化。
我们把思维模式变成:be-do-have(是—做—有)的模式,先认为自己是做产品的,然后看看做产品策划的人会做什么事,去做产品经理做的事,然后就拥有了产品经理的才能。
因为“是”这个概念本身并不依赖于“有”,“是”这个概念其实是一种身份感和角色感,更多是一种体验和自我认同。
思维的觉醒就如同多米诺牌,一旦开启,势如破竹。
后来他为了转行职业咨询师,刻意练习了1000多个小时培训咨询技能,抓住一切机会钻研、考证、实战,成功华丽转身变成了一家大型咨询公司的首批精英咨询师。
现在的他,刚刚迈入不惑之年,已经被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特聘为职业生涯讲师,收入翻了数倍,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满足感。
他告诉我:“咨询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我在启发别人的同时,也能从别人身上收获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大多数咨询很享受,因为我看到了每一个人的传奇。”
正是这种不带功利心地与人沟通的享受,让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有时候一失足难转百年身,但幸运的是他突破了思维局限,选对了方,成功转型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错把平台当能力?你需要换框思考
这个靠着突破思维局限改变自己命运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就是我的老朋友兼人生导师马华兴。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闺蜜小可如果当初没有他的点拨,还可能蜗居在18线小城镇里的小公司里,领着5000的月薪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闺蜜小可,平面设计学本科毕业,因为兴趣使然,在一家出版社做图书产品经理。
但是她在做图书产品经理过程中,对图书的封面设计产生了兴趣,于是利用工作闲暇开始免费帮人做点设计。
从开始一个月一单,到后来慢慢地就有很多业内的出版社找他做设计,接的单就越来越多。
后面因为单量太大,她忙不过来,于是寻思着,干脆做个自由职业者,去做图书封面设计吧,可是自己现在出去做自由职业,工资不稳定怎么办?
许多人都会像她一样,认为自己离开了公司应该会发展更好,我劝她别冲动并赶紧介绍了马老师给她做咨询,她将信将疑地约见了他,很快马老师问了她两个问题:
第一,你在做图书封面设计的能力,也就是这个过程中个人成长速度是怎样的?
第二,从你对图书封面设计产生兴趣,到最后产生收益,时间点是怎样的?
这个时候你需要换框思考自己的处境,如果你变成自己曾经最崇拜的人,此刻会怎么办?
接着,又给她耐心地画了一个能力成长曲线。
当她看到这根曲线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正在一个图书封面设计职业的上升期,而这个时候是需要全身心投入才能做好。
于是,她决定找老板摊牌。
戏剧化的事情发生了,老板执意挽留,直接把公司的图书封面设计的单子全部让给她,还给她介绍客户、升职加薪、交齐了五险一金,让她十分感动。
兢兢业业两年后,她凭着图书出版社设计骨干的身份在业内出名,月收入达到3万多。
后来,马老师写了一本关于职业咨询的书《思维破局:成为掌控命运的少数人》的封面,也是她亲自设计的,非常简洁有力,她非常感谢马老师当年的指导。
很多时候,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往往当局者迷,如果不跳脱思维束缚,站在不同视角看人生,你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绝境。
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价值差距,远远大于智商和能力的差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社会价值的差距?
正是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只有没想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张德芬老师曾经温情说过: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从始至终,我们要面对的鸿沟,都是自己思维上的局限。而在马老师的著作《思维破局:成为掌控命运的少数人》这本书中,他说只有没想通的人,没有走不通的路。
起初我对这句话半信半疑,直到我很荣幸拿到了马老师的写作手稿拜读,我迫不及待打开这本书,花了整整一天时间,一字不差地看完。
那些压抑心底许久的职场困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掌控了思维模式,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跟市面上其他的成功学鸡汤或干货文不太一样。
里面有一些心理学背景和方法,但这些看起来高深的大道理,在作者笔下仿佛变得不那么高冷,而是非常接地气。
当你打开书会发现,每一个案例都在你身边发生过,你会一边看一边点头,大呼:不就是这样嘛。
他在书中说,我们之所以在职场中迟迟不敢改变,是由于不敢想,不愿想,不知道如何想,于是马老师将人们的在职场上遇到的普遍困惑归纳总结:
1、迷宫,走了一圈发现又回到原位,总是走不出去
2、拼图,拿着几块拼图,怎么拼也拼不出全貌
3、擂台,内心好像几个小人在一个笼子里打拳,最后两败俱伤
针对这三个困惑,他提炼出了3种核心思维、6步自我分析法和7大实战案例的解决方法,将这些都写在了《思维破局》中。
可以说,你想要知道的职场问题,在里面都有答案。
当然,最重要的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给你方法,你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
书中写道,解决职场问题的底层思维是三大心理学基础:“属加种差”、“元认知”、“自相矛盾”。
虽然这三种方法不是作者首创,但是他却将其作为解决职场问题的底层思维加以运用,辅以大量的实际案例,为上千位职业咨询者服务。
其中不仅有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有不少500强的企业高层管理,每个人都能在作者的指导下,重新学习和运用三种思维方式进行自我分析,实现自我思维突破。
你可以按顺序来看这本书,也可以就你感兴趣的话题直接翻到相关页面来读这本书,还可以按“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方式读这本书。
无论什么方法去读,都会翻开即有用,非常适合放在枕边,迷茫的时候翻一翻。
为什么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人说:
道理我懂,我也看过很多职业生涯规划的书,不就是分析找出自己的长处吗?不就是抓住有利时机发展自己特长吗?可是为什么我依然做不好呢?
在长达数十年的咨询生涯中,马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深深懂得,知识的传递、道理的讲述不是教育,怎样让读者把方法学到手,并在生活中运用、调整和内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有的书偏重于个人的成功经验,不容易复制;
有的书偏重理论,不容易读懂;
有的书偏重说教,不容易实践。
所以马老师决定策划一本实战咨询案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快速上手,用最简洁的方法突破人们的认知,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工作和生活拆解清楚。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这本书他前前后后化了三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就是《思维破局:成为掌控命运的少数人》这本书。
这本书从思维、职业、能力、资源、选择、行动这六个部分来阐述,而这六个部分恰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咨询过程,可以让你不用花钱请咨询师,就能完成自我职业问题诊断,可以说是非常的方便和实用。
知道他出书后,有人问他:“职场咨询一次就要收费几百甚至上千,你将这些经验写到书里,一本书才45块钱,岂不是很吃亏?”
但是他说:“我想帮助更多的人解决掉职场上的困惑,我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