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2: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12:28
审视人类管理理论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从古至今,管理理论一直在不断演进,以适应社会的变迁。2000多年前的农业文明时期,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人是政治的动物”,标志着人类管理史上的“政治人”时代。在这一时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人的依附关系”,政治身份决定了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随着人类进入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市场催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由“人的依赖关系”转化为“物的依赖关系”。亚当·斯密提出“人是经济的动物”,开启了“经济人”时代。古典管理理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其他问题,因此,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应运而生,它以“社会人”人性假设为前提,将提高效益的因素视为“情感的力量”,并以关心和满足人的心理、社会需求为主要内容。尽管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管理实践,但它们依然存在局限性。
20世纪后半叶,随着新的人性假设的不断提出,如“管理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人们对自我认识的深化和对人本质认识的拓展。但这些假设仍然停留在“人的需要”的被动层面,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理论框架。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对传统假设的扬弃和超越。它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影响更深远、更有力的文化价值层面,通过建设“企业共同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内涵,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精神。然而,这种模式对实践基础上的人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管理方法的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创造了更新的文化管理模式,如“学习型企业”、“流程再造”等。这些模式真正突破了传统人性假设框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依靠劳动者的高度主体性和自觉精神,不断学习、持续进步、自我超越,保持企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现代管理实践为我们总结、概括和提炼新的人性学说,总结和发展新的管理理论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历史表明,只有以先进的价值文化为圭臬,才有劳动者不断进取、终身学习、自我超越的精神,才有劳动者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竞争意识。而这种新的理论和实践,只有“文化人”假说才能为它提供哲学支持。
黑格尔曾经有一个著名的比喻——把哲学史比作一个大圆圈,而每一个哲学体系,虽是一个自身完善的圆圈,但只能表达出整个理念的某种特殊性质。随着认识的发展,每个单独的圆圈犹如一滴一滴水珠,必然要冲破它自身的特殊性,与整个洪流汇合,形成一个大圆圈,整个哲学史就是由许多圆圈构成的大圆圈。列宁认为黑格尔以小圆圈和大圆圈的关系来说明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深刻和确切的比喻。哲学发展的辩证法也同样体现于其他具体的认识领域之中,一如我们探讨的人性假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