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13 11: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分钟前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背景源于对生物物种濒危现象的关注。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由于对生物资源的大规模开发、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每年有超过300种自然物种在中国面临灭绝的威胁。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担忧,尤其是考虑到植物的消失可能导致大量生物的生存危机。因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重视它们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变得至关重要。
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等,虽有一定成效,但效果有限。近年来,虽然一些科研机构开始尝试建立小型种子保存库,但规模较小,难以实现长期有效的种子保存。因此,中国在云南省建立的大规模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被视为迁地保护方式的重要里程碑。这种保护方法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还为其他省市提供了建立种质资源保护联盟的经验和模板,以保护国内珍贵、濒危的物种,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英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先例为中国的种质资源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自1759年筹建皇家植物园邱园以来,该园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植物园之一,收集了超过5万种植物,以及数以百万计的植物标本和文献。邱园在1974年开始筹备建设千年种子库,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保存经验,并计划到2010年能储存2.42万种野生植物的种子,约占全球野生植物群的10%。英国的种质资源库建设模式为中国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提出和立项,始于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的建议。1999年,吴征镒向总理提出,中国应尽快建立野生种质资源库以应对生物物种濒危的严峻形势。这一建议得到了的高度重视,并迅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响应。2004年,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的批准,并决定依托昆明植物所进行建设,同时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参与其中,项目被纳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由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1999年致信总理建议立项,于2004年得到国家的正式批复, 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总共投资约1.48亿元。种质资源库主要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种质库、DNA库、微生物种子库、动物种质库、信息中心和植物种质资源圃。同时建立研究中心,主要学术方向是种子生物学、植物基因组学和保护生物学。